高效阅读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高效阅读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全脑速读,或称“速读”,“快速阅读”。科学原理早已提示: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部分,各自分管并对不同的信息内容处理:其中右脑主要是对图形和图像进行记忆和加工,而左脑主要是处理诸如逻辑、数字、文字等非形象化的信息。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效阅读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的介绍,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现代阅读学认为:阅读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一般包含了对阅读物的识别、吸收、理解、保留、回忆若干个阶段,只有这些阶段都走完了,我们说阅读才能够真正完成,或者说这才是高效的阅读。阅读其实就是人在吸收文字信息时自身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建立在人类的生理条件的保证基础之上的“眼睛、大脑等器官感知世界的表现形式”,而这种形式必须由大脑为指挥中枢,以人的知觉器官如视觉、听觉为执行“机构”的对文字信息的识别和感知过程。
世界阅读学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阅读的实质就是:对文字为主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与理解,并运用人类自身的思维与语言相互交流的过程。一般都会把阅读这个过程看作是感知、理解、联想、想象、评价等复杂变化的心理活动。事实上,阅读活动过程最终的结果,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由人机械地把原文说出来就了事,而是要通过阅读者自己大脑中的内部语言来加工和处理,并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和改造原文的句子和段落,从而真正理解领会原文的主题思想、逻辑关系、人物情节和故事全貌,它一般包括三个环节:
首先,识别是阅读的第一个基础性环节。
阅读者如果对所阅读的文字及符号一无所知,即不能完成对所阅读内容的有效识别的话,那么阅读者在他刚刚开始时就阅读就卡壳了,遇到阅读的障碍了,他已经无法再阅读下去了,这是常识。正如不会英语的人无法阅读英文书籍,不懂俄语的人也要根本无法阅读俄语一个道理一样,阅读读必须要能够有所阅读文字文本内容的语言基础才行。因此,我们说阅读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读者对阅读物要能够进行有效地识别,没有识别就没有阅读。
世界上人类的任何种类阅读,对所阅读的文字或符号必须是能够识别的,不能识别就没有阅读。一个从未学过俄文不懂俄文字母和词汇的人,当他看到一篇俄文文章时,无论文章短长他均无法识别文章中的任何一个字母、词汇和意义,当然也不存在所谓的阅读;同样一个不识中文的外国人,对中国方块字一个不识,他同样也无法真正的阅读中文图书或文章的。因此,识别是阅读的第一个环节,没有对阅读对象的有效识别,就不会有效的去感知。
当然,我们所说的阅读识别也并不是要求所有的阅读者要能够精通所阅读的语言文字后才能够阅读。一般而言,阅读者对所阅读的文字内容的生字、词量不超过一定比例,不影响对大多数文字内容识别的前提下是可以进行正常阅读的,包括。
其二,吸收是阅读的第二个关键性环节。
有不少人在阅读过程中也是能够识别所阅读过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并不往心里去,换句话说不一定能够被阅读者有效吸收,读者虽然能够对所看到的文字识别了或也感觉到了,但由于读者各种原因导致他对这些文字处于“熟视无睹”的注意力缺失状态,同样也不能称为真正的阅读。因此,我们说“吸收”是阅读的第二个关键性环节,没有吸收就没有阅读。即经过人视觉器官眼睛对书面文字(外部语言)的识别后,再经过大脑思维的内部语言的转化并形成知觉保留在大脑内,称为“吸收”。这个阶段对阅读来说十分重要,人们只有对感知的文字或符号形成印象和知觉,人的思维才能够进行。
心理学认为,在阅读过程中人对文字的知觉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中实现的。词汇的作用有助于人的思维对知觉对象的理解,使知觉更迅速、更完整。知觉中的第一信号系统的联系传递到第二信号系统,较好地识别了对象,这才是真正的吸收。试想,一个读者虽然能够看懂这本图书的文字,但由于注意力的问题,或专业基础知识的问题,或其他客观因素的问题而没有真正在大脑中留下印迹,是不可能形成理解和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吸收是建立在识别基础上的吸收,没有识别就没有阅读的开始,没有吸收则没有阅读进行的基础。
其三,理解是阅读的第三个核心环节。
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当完成了“识别”和“吸收”后,老师常常问学生:懂了吗?其实老师问的就是学生对所阅读的课文理解了吗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学生阅读后对文章内容的消化问题。如果是学生懂了,那说明学生理解和消化了课文的内容;反之则是未能消化和理解不了。
纵观阅读教学而言,理解是阅读效果和质量高低的主要衡量标准,也是人们在完成对文字及符号的吸收后第三个关键环节。这阶段一般是由读者把所阅读对象中的各零散的文字、词汇信息按照它们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根据自己已拥有的词汇量和阅读基础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较为完整的意义单元进行理解,在把外部语言的第一信号和内部语言的第二信号相互转化,并进行适当的连接、分析、批判、鉴赏、选择和摈弃,最终达到对阅读对象的整体感知和完整理解。
虽然进行过理解并不一定要求读者,但它毕竟是目前普遍衡量阅读效率的基本标准。如我们的阅读信息能够成为图像化和意义化的认知对象,它就十分容易清晰地被感知,深刻地被理解,与读者的其他经验形成联系,因而被较好地识记。由于读者自己活动的成果更是与许多经验相联系的,因而常能较巩固地保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在这个环节中如何做到符合个人特点的记忆是十分重要的,即要形成自我高效而科学规范的记忆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