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艰苦奋斗的故事5篇
近代艰苦奋斗的故事5篇
成功没有尽头,生活没有尽头,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对我们的考验没有尽头,在艰苦奋斗后我们所得到的收获和喜悦也没有尽头。当你完全懂得了“成功永远没有尽头”这句话的含义时,生活之美也就向你展开了她迷人的笑容。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近代艰苦奋斗的故事,欢迎阅读!
近代艰苦奋斗的故事1:
上个周末,我和一个室友从市区购物回来。快走到学校北门口时,我隐隐听到一阵阵蹩脚的二胡声,凭着不是很好的乐感,我听出来,拉的是《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曲子。
循声望去,在学校门口站着一个老人,那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老人,双目无光,面部蜡黄,身子略显佝偻。他两肩上都满满地挂着笛子,箫,葫芦丝,二胡之类做工粗糙廉价的乐器,那些乐器随着老人拉琴的动作而有节奏的晃动着,发出“嘣嘣、叭叭”的撞击声。乐器几乎是严丝合缝的覆盖在身体的前后两边,以至于根本看不见他的穿着。
很显然,他是在“推销”着他的乐器。
进进出出的学生都会将目光投向他那边一会儿,然后面无表情的走开。他依然很投入,略显吃力的拉着,有些音符还在摸索尝试着,甚至是干脆跳过,好像只是向路人展示着他的乐器是可以用的,可以拉出声音的,仅此而已。
他不会想到,也可能不会去想,在一所大学里,他那些所谓的乐器几乎是不会有人会买的。
他好像发现了我在看着他,暗淡的眼神似乎有了一丝亮光。为了怕他以为我会买而勾起他的希望,我加快了步伐,“残忍地”走开了…
很多天都过去了,我依然清晰的记得那个老人。由于“愧疚”,我在某个夜晚敲下了这段文字,当然那个老人是不会知道有某个人会为了他写下一段文字。
在我的脑海中还有一个老人,他是一个拾荒者。那是在去年“五一”,我和两同学在省博物馆前排队等待着领票进馆参观,当时人很多,队伍排了将近三百多米。队伍慢慢地向前蠕动,我们无聊的看着附近的来往人群。
无意中,一位衣衫老旧但还算整洁的拾荒者闯入了我们的视野。他左手提着一个大塑料袋,里面装得满满的都是空饮料瓶子,右手上还拿着几个,显然那几个是实在装不下袋的。只见他快步的走到一个墙角的花坛边,动作娴熟的将瓶子一个个的藏在了茂密的绿化带下,时不时还用余光瞥向周围,好像是在藏什么宝贝怕被别人发现了似地。我想,他是怕被“同行”发现了吧,因为不远处就有另外两个拾荒者。而后,他又提着他那个空塑料袋在不远处的人群中寻觅着。满载而归后,又将“货”卸在那墙角的绿化带下。如此反复了好几次。在我们快进馆之前,我才看到他不知哪里弄来一个小斗车,将他藏匿的瓶子装车,运走,慢慢消失在远方的人流中。
当时,一个同学悲观地对我说:“真没想到,捡垃圾也要讲策略,还会有竞争!我们将来毕业了出去怎么混啊?!”
我笑而不答,只是在内心敬佩这些游离在城市边缘的小人物!
生活中不乏一些小人物,我们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天还没大亮就满城跑的送报工,送奶工,送煤气的师傅,扫大街弄得满面尘土的清洁工,跟城管“躲猫猫”,被城管撵的到处跑的小吃摊商贩和水果小贩……
他们的身份卑微,为了一份微薄的收入,用着不同的方式而努力着。他们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他们都在为自己和整个家庭的生存而奋斗着。
每个人的生活就是他的世界,那个世界可能微不足道,但为了生存而奋斗是值得我们理解和尊敬的。
或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也会成为某个城市里的一个小人物,渺如沙尘,在城市的一隅为了生存而奔波劳累着。但是那也没什么可担心惧怕的,因为跟大多数小人物一样,毕竟我也可以为了生活而努力奋斗着,为了我的世界而奋斗着。
近代艰苦奋斗的故事2:
当年,克里斯朵夫·李维因为成功地主演了大片《超人》而蜚声国际影坛,可是正当他在好莱坞红极一时、风光无限之时,一次意外却让他的演艺道路戛然而止。1995年5月,在一场激烈的马术比赛中,他意外地摔了个“倒栽葱”,从此成了一个永远只能坐在轮椅上的高位截瘫者。当他从昏迷中苏醒过来时,对家人说出的第一句话便是:“让我早日解脱吧!”
出院后,家人为了让他散散心,便推着轮椅上的他外出旅行 。
有一次,小车穿行在落基山脉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上。他静静地望着窗外,发现山路弯弯、峰回路转,“前方转弯”几个大字一次次地冲击着眼球,渐渐叩醒了他的心扉:原来,不是路已到了尽头,而是该转弯了。他恍然大悟,冲着妻子大喊一声:“我要回去,我还有路要走!”
从此,他以轮椅代步,当起了导演。
他首次执导的影片就荣获了金球奖;他还用牙咬笔,开始了艰难的写作,他的第一部书《依然是我》一问世,就进入了畅销书排行榜,并且获得了文学奖;与此同时,他创立了一所瘫痪病人教育资源中心,并当选为全身瘫痪协会理事长;他还四处奔走,举办演讲会,为残障人的福利事业筹募善款,成了一个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最近,美国《时代周刊》以《十年来,他依然是超人》为题报道了他的事迹。在这篇文章中,他回顾自己的心路历程时说:“不幸降临的时候,并不是路已到了尽头,而是在提醒你,你该转弯了。”
近代艰苦奋斗的故事3:
20世纪80年代初,高中毕业的潘慰,随父母一道去了香港。才安顿不久,潘慰就到人才市场求职。但她很快发现,没有学历的她到处碰壁,她甚至还记得一个小公司招聘人员的冷言冷语:“抱歉,没有大学文凭,我们不能录用。”那一刻,潘慰的心如置冰窖。但她不甘心就这样失败,为了打破窘境,潘慰决定自己创业。在家人的帮助下,她开始投资食品贸易。
凭着良好的信誉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潘慰的事业越做越大,她把中国南北方的食品在自己的工厂进行筛选和重新包装,然后卖到国外。就在很多人对她的成功钦慕不已时,潘慰却有自己的想法:生意虽然做大了,但欠款的人也多了。不少账都成了死账、坏账,市场风险太大。如果能找到一个放账容易回收,每天有大量的现金流的生意,那不就能让自己的事业有新的开始了吗?
机会终于来了,香港商界决定组成一个考察团,潘慰很快报了名。考察团先后去了德国、意大利、日本等许多国家找项目,经过冷静的分析,潘慰心里的构想慢慢成形,那就是将日本的味千拉面引入中国。
潘慰深知机遇的重要性,为了拿到味千拉面的中国代理权,潘慰带着她的创业团队,亲自到九州岛请来味千拉面的崇光社长,并带他来深圳看她的工厂,甚至带他去大山里看她们采购的柿饼。她的诚意最终打动了崇光社长:“我教你怎么做,我对你很有信心!”在掌握味千拉面的核心技术后,潘慰的第一家味千拉面在香港开业,当月即实现了赢利。
但没过多久,味千拉面在内地扩张的过程中,因为只是将香港的西餐经营模式照搬过来,顾客们并不买账,生意冷清,每天都是入不敷出。怎么办?是退出内地市场还是寻求突破?潘慰和她的伙伴们为此大伤脑筋。
一天,潘慰刚吃完中餐,父母便来电话,说在西餐厅等她吃饭。潘慰只得前往,赶到西餐厅时,父母还不来。闲着无聊,潘慰便开始仔细寻思中西餐厅的利弊,想着想着,潘慰的眼睛顿时一亮,就这么办!
潘慰给母亲挂了个电话,便匆匆赶到公司,紧急召开员工大会,在会上,潘慰提出了具有内涵的快餐拉面的想法:打造介于西式快餐和中式传统餐饮之间的“快速休闲餐厅”。
90年代中期,快速休闲餐厅连锁这一模式,在国内还是首创,不少员工对此顾虑重重,但潘慰有自己的主见:“我发现有品位的西式快餐基本都没有点单等餐桌服务,我认为应该让顾客享受到这种服务。”
由于味千拉面巧妙地结合了中餐的口味、营养和西餐的快速,快速休闲餐厅一经推出,就受到了顾客的青睐。短短半年,味千拉面就实现了赢利100万的目标。2007年,味千拉面迎来了它的春天:全国共开设了167家分店,潘慰创办的味千(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成功登陆香港联交所,在制造90亿创富神话的同时,也打破内地连锁餐饮企业从未在境外上市的局面。此后的三年,味千拉面一直缔造着它的饮食神话,使潘慰两次蝉联“胡润餐饮富豪榜”榜首,而潘慰的多品牌餐饮经营平台也在如火如荼地发展着。
从一个在职场中处处碰壁的高中生到拥有一家市值达到90亿元的企业,个人财富近50亿元的成功企业家,潘慰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正如潘慰所说的那样:“种什么样的树,就结什么样的果。我从来都认为成功的路上没有偶然,只有踏踏实实地走,并且不断创新,人生的每一步才是一个个光辉的明天。”
近代艰苦奋斗的故事4:
如果没有独特经历和理想主义标签,这段本该淹没在商海里的创业故事。恐怕不会如此受到关注。他曾被认为是游手好闲的待业青年,被当做新东方最牛X和最傻X的另类教师,还曾被认为创办了一家热衷参与公共事件的政治性网站。
逐渐地,他变成理想主义的代名词,许多大学生在他身上寻找精神慰藉和思想启蒙,无论是演艺界还是文化圈的社会名人都对他不吝褒奖。
创业菜鸟
2007年底,牛博网关闭,罗永浩开始考虑他的下一份工作。他想过写书当作家,有人告诉他,二十多岁干这行还行,都快30的人了,当作家会很艰难。他想想也是,中国靠写书日子过得好的人不超过20个。2008年元旦前后,和朋友商量后,他决定开一家英语培训公司,这些朋友当中,有作家兼商人冯唐。
罗永浩拿着冯唐给的启动资金,注册了公司,简称“老罗英语”。他始终没有说服任何人再给“老罗英语”投资,中途,一位在非洲做生意的发小知道他开公司。主动给了他300万。
一开始“老罗英语”生意惨淡,总共投资600万,第一年亏损了三百多万。
罗永浩想,万一赔了,自己找一个年薪百万的工作,除了生活开支,600万的债也要花10年才还清,还清时已经50岁。“一想到这些,我就眼前发黑。”
他开始经常在办公室里过夜,琢磨怎么把生意做好。比如,民营英语培训旺季主要集中在寒暑假,3月投入宣传成本,6月才能收回,每个月的资金流动很不均匀,为了鼓励学生早缴费,他推出过一项促销方案——越早交钱,收费越低。
他研究了很多市场营销专业的书籍,发现自己“走了很多弯路”,于是开始推出一系列类似的改版营销方案。
第二年,经营情况有所好转,亏损100万。2010年底,罗永浩在北京海淀剧院举行了演讲,题目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业故事”。之前,他的演讲题目是“我的奋斗”。
演讲进行到最后,罗永浩说,希望明年公司能够赚到钱,换到更大一点的地方继续演讲。
“老罗语录”的传说
2011年10月25日,罗永浩在北京保利剧院完成了2011年的岁末演讲,题目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业故事Ⅱ”。他宣布了两条消息。一是去年北京海淀剧院演讲网络点击率超过1000万,另一条是“老罗英语”创办到第三年,终于开始盈利了。1000万的数额并不大,但兴奋和得意,他毫不掩饰,台下掌声一片。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老罗语录”,罗永浩今天会是什么样子。11年前,他给新东方校长俞敏洪寄去一封求职信,依据新东方的招聘标准,逐个列举自己有能力胜任新东方教师的理由。在“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英语专业者优先”后面,他回复:真不喜欢这么势利的条件,这本来应该是X之流学校的要求。
第二年,高二辍学、主要靠替人组装电脑维持生计的罗永浩进入新东方学校,并很快成为一线教师。
像许多新东方老师一样,罗永浩会时不时用一些搞笑段子活跃课堂气氛,与其他人不同,他的段子总要挑战“权威”。例如,指责中医疗法缺乏药检机制;怀疑中国传统的家庭关系;愤怒地抨击暂住证制度,表示自己要以身试法、誓死不办。
罗永浩信口讲出这些段子时,并没想到日后可能产生的影响。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录音,他认为只是留作复习之用。其实学生将他的段子剪辑成集,传到网上,标题叫做“老罗语录”。
“老罗语录”迅速在学生圈中传播开,在追捧者眼中,罗永浩的幽默、有独立思考精神、阅书无数、耿直敢言,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最高峰时接近100公斤,很多学生称他“罗胖子”。后来,他设计的广告语中有这样一句:有思想的年轻人到哪儿都不太合群,直到他们来到老罗英语培训。
成为不大不小的公众人物,给罗永浩带来的不全是正面影响。外面开始流传他和新东方发生不和的传闻,还有人辱骂他的语录拙劣、哗众取宠。
2006年初,罗永浩向新东方递交辞呈,夏天,正式离开新东方。这是一份能够给他提供极好待遇的工作:年薪50万,工作时间除开寒暑假3个月比较忙碌。平时只要在周末上两到三节课,“极其舒服”。
逝去的牛博网
黄斌是罗永浩创办牛博网时的合作伙伴,认识罗永浩前,他听过“老罗语录”。“当时觉得很有趣,就问身边的朋友有没有人认识老罗。”后来,他们经人介绍成了朋友,他记得第一次见面时,老罗穿了一件军大衣,不修边幅。
当时黄斌正在寻找合适的投资项目,罗永浩刚从新东方辞职。俩人都认为国内媒体平台存在一边倒的问题,他们都没有涉足过这个行业,不知道有政府控制这回事,觉得一边倒是行业本身造成的问题。于是,两人打算合伙创办一家尽可能多元化,有多种声音,不要有异常倾向的网站。
这是罗永浩第一次创业,只是牛博网后来的命运,让很多人忽略了这段经历。同“老罗英语”一样,牛博网没有寻找投资,启动资金主要来自他和黄斌,资金有限,没有请太多员工。罗永浩负责内容,黄斌做程序出身,负责技术。很长一段时间,牛博网每个月要都亏掉几万块钱,主要花在服务器带宽上。
没有清晰的商业模式和发展战略。上线十几天,牛博网的PV量就超过20万,艾未未、梁文道、韩寒等众多名人,相继成为牛博网作者,之前老罗语录积累下来的众多粉丝,很大程度上构成了牛博网的受众基础。
因为没有删帖,牛博网在很多公共事件中充当了平台角色。厦门PX事件中,一位当地的牛博网作者用手机短信发到自己的牛博网博客上,做了文字现场直播。山西黑砖窑奴工事件,只有牛博网上的帖子一直没有被删。
创办两年后,牛博网被强行关闭。
被关闭前,因为一些广告收入,牛博网已基本实现收支平衡。
虽然没有赚到钱,但罗永浩十分得意。直到今天,还有人发给他邮件讲牛博网是自己的思想启蒙网站。因为邀请作者,他结识了一大批精英圈子里的朋友,他的大部分精英圈朋友,都是通过牛博网认识的。
理想VS利润
做公司以来,罗永浩越来越感到精力不够用,“除了工作,就是睡觉”。暑期班时,连续3个月,他每天睡3小时。其余时候。每天睡6小时。
罗永浩说,他是个精力很充沛的人,只是管理能力差些。他正在调整,打算明年物色CEO,自己逐渐过渡到专注教学质量和大的战略方向。
他定下的最大战略是:提供一个在教学品质没有问题的情况下,能够给学生带来价值观影响的商业培训机构。暑假班里,他请来贺卫方等靠谱学者给学生开讲座。
罗永浩对财务没有特别精细的概念,尽管是新东方一线教师,他辞职时并没有攒下多少积蓄,“大部分收入在请客吃饭、买书买碟、打出租车中不知不觉不见了”。
运作“老罗英语”3年,他的收支意识依然淡薄,举办一场活动,他通常会不听财务主管的劝告,而去选择效果最好的方案,直到财务主管将成本数据摆到他面前,向他证明即使活动成功也可能亏钱时,他才会稍加控制。
罗永浩给接触过他的人留下工作狂的印象。好友刘瑜认为他是一个“事无巨细,都不放心交给别人去做的完美主义者”。左小祖咒更加直接:“作为朋友,我更希望他在奋斗的路上身体健康,不要过于玩命。”
尽管认为罗永浩不是一个很好的独立创业者,黄斌仍然把他看成是自己众多合作者中最好的一个,“作为合作者,罗永浩是最好的一个,他在工作上的热情和敬业,曾让我强烈感觉,一个人能在一方面有所建树,一定是因为完全投入了热情。”
罗永浩想赚大钱的时候,选择了到新东方当老师,因为只有这个职业才能在一年之内达到标准。再有天赋的工程师,学成第一流也要10年。
27岁开始,罗永浩的事业危机感愈发强烈,身边开始有人不断提醒他,这样下去不行。他意识到,做很多事情都需要钱。逢年过节,哥哥姐姐会给父母买礼物,而自己只能说些漂亮话,总让他不舒服。这些现实观念对他都有影响,无论是在新东方教书、做网站,还是办公司,他都不掩饰赚钱是直接动机。
他还是不忘记调侃一下,新东方离他的办公室5分钟路程,自己最累的时候,绕着它走一圈,回来又是斗志盎然。
创办企业后,罗永浩最讨厌别人问自己,你以前老是骂这个老板恶心那个老板耍流氓,现在自己做公司,是否理解他们。他坚持让“老罗英语”使用正版软件,给员工五险一金,不做夸大宣传等等,他认为自己已经证明了不耍流氓也可以把企业做好。
办公司后,罗永浩接受采访、做演讲的频率多了起来。有人骂他虚伪,搞那么多噱头就是为了企业宣传,他很淡定:“我又没说不是。”
罗永浩说,自己最不能接受的品行是虚伪,但在真话和假话之间可以选择沉默。他变得小心翼翼,建议员工不要接受媒体采访。
罗永浩至今没有在北京办暂住证,但他听说如果注册企业,好像可以领一种类似绿卡的东西。他说,如果可能影响到公司,他会去看看。
近代艰苦奋斗的故事5:
在本科生多如牛毛的时代,专科生似乎总处于高等教育的边缘,何况是农林类的专科生。但我也有翱翔天空的梦想,尽管我除了自信和追求一无所有。
超低空飞行,让师生自豪的专科生
从踏进系里最后一届专科生的行列,我就成了第四类公民(博士、硕士、本科生和专科生),高考前的意气风发荡然无存。好多同学原本打算考研,但专科生考研必须等到毕业两年后,还必须提供“英语四级证书,在省级以上刊物上正式发表的论文或与大学本科相关主干课程的成绩单”。这些离我太遥远了,真是一种看不到希望的渺茫。
许多同学因此放弃了来校时的理想,过起了猪栏式的生活,酗酒、聚赌、泡妞、在网络里沉醉不知归路,能逃出大染缸的实在是微乎其微。没想到大学生活如此狼狈,我打电话给父亲准备复读。善意的班主任却劝导我:为什么三流的专科就不能出一流的学生?只有懦夫才会给自己堕落的理由!这催我猛醒。
我想脱颖而出,每天让自己进步一点点。于是,学校早起的队伍中从此多了一员,图书馆也开始频频出现一个苦读的小伙子。面对同学“书呆子”、“神经质”的指责,我仍认真听课、做笔记,其实那真是一种“破帽遮颜过闹市”的心态,我感觉自己就是被树阴遮住的苔藓,非常渴望阳光。国家计算机二级,我是在别人的讥讽中考过的,这让我感到,只要从阴霾里走出来,阳光仍能普照到自己。
大二下学期,学校组织专升本,录取后能随同级的本科生一起上课!我以为自己的春天来了。一个月的起早贪黑、食不知味,做梦还在背英语、做习题,但面对一次性要交纳逾万的培养费和学杂费,看着苍老的父亲和四壁徒空的家,我感到生命是那样不堪承受,在师生的惋惜声中我放弃了。
我特别想考英语四级。由于专科班不做论文,我借来本科英语教材,买来复习资料,在空荡荡的自习室里艰难备考,那情景就像一只吞吐泥沙的螃蟹。最终,我在学校组织的预选合格后通过了英语四级考试,成为系里惟一在学校通过四级的专科生。
尽管有时没有掌声,大学仍是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凭着自己的文字特长,我成了校记者团的采编部长、校文学社副社长、诗社社长兼社刊主编,在凌晨1点被人拉起来写新生军训检阅时的台词,各级领导满意了,才倒在床上空腹大睡。1999年我参与策划了“首届西北五省农林类院校人才交流会”采访活动,近距离接触了一些知名企业家,这些都对我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离校时,我连续三年综合测评全班第一,是校级优秀毕业生,获得了二十多本各类获奖证书。
逆风飞扬,在中法合资企业当高管
鹰隼的快乐在天堂,想做雄鹰就要搏击长空。
2000年全国就业形势十分萧条,过年回家,我曾四处推荐自己,但没有什么结果。返校后恰逢第二届西北五省农林类院校人才交流会,刚进会场我新西服的钮扣就被挤掉了一颗,就在我落魄地准备迈出门去的时候,看到了山东的一家中法合资企业,结果以食品工程专业惟一的例外被录取,当晚就签订了协议。我就这样来到了山东凤祥集团——肉鸡生产加工业界排名第二、拥有固定资产15亿元、30多个子公司、13000多人。后来才知道那位主考官是集团办公室副主任,对文字的共同关注使他录用了我。
我很珍惜自己的工作机会。在车间分组实习的时候,我在-18℃的温度下咬牙坚持了三个月,那种刺骨的冰冷至今令我心有余悸。更糟糕的是,被指定由我带的几个本科生因为我是专科生,对我有点不屑一顾,我极艰难地获得了他们的认可。实习结束时,当年引进的120余名大学生有四人获得A,我的小组占了三个,但我的一条腿从此患上了慢性关节炎。
年底集团组织竞争上岗,专科学历的我像找不到爹娘的孩子,但在接受ISO9002国际质量认证体系培训时的执著和最终成绩,使集团企业发展部经理向技术开发部经理举荐了我。我最终没从事自己梦想的技术开发,行政总监把我调入了集团办公室当秘书。个人在职场是没选择余地的,只有干一行爱一行。我不得不以小学生的态度、老黄牛的姿态学习行政公文、待人接物和企业管理。在这个许多政要都指导参观过的公司里,我时刻提醒自己要跟上公司发展的步伐,细心、富有创造性地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哪怕是加班到深夜,甚至凌晨,我也会全力以赴。2002年我被评为集团“劳动模范”,被直接任命为秘书科长、董事长兼总裁的秘书。
我现在仍认为那几年是我成长最快的几年。董事长是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他的经营理念和处世原则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跟随参加总裁办公会、中法合资董事会、高级经理经营分析会等等,我感觉自己的确学到了不少东西。协助接待许多部司厅局级领导,有幸聆听诸多国内知名专家的项目论证和分析,我的视野开阔了不少。但其间的努力也是常人无法想像的,连续的超负荷加班已是家常便饭,我没有真正体会、享受过节日的气氛,我强迫自己学习管理实务、商务知识和谈判技巧,每天都安排得满满的,连谈恋爱的时间都是奢侈。在空暇的时间里,我结合自己的专业,发表了专业论文6篇,打破了公司十年没人发表论文的局面;同时发表文章120余篇,并在去年被吸收为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
2003年4月,集团斥资21亿元进军乳业,我被任命为子公司副经理,分管行政,参与新公司的筹建。此时距我毕业还不到三年,好多人羡慕不已。可我已经把自己都献给了公司!
奋斗不止,在没有鸟飞的天空翱翔
毕业已近四年了,我联系好学校,准备考研。虽然系里还没有在职专科生考入的例子,但我毅然辞去了副经理的职务。
家人很不理解我的举动,同事更是找不着北:一个发展潜力这么大的高管都要考研,可公司招录的硕士工资也就2000元月薪的水平。但我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我选定了一位西北著名的生物工程技术博导教授,导师对我的经历很感兴趣,增强了我的信心。但在单位我仅背了一遍英语单词,有门专业课我先前根本就没见过,其他教材连一页都没翻过。面对那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我填鸭似地强迫自己消化吸收,把每天都当成星期一。
孤军奋战的寂寞、孤独常常吞噬着我的灵魂。我有时会在夜里回宿舍的路上问自己:放弃舒适的环境来这里经受磨难,值得吗?可苍穹中好像总有一个声音在说:只有懦夫才会怀疑自己。我觉得自己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蚂蚁,把碰到的骨头一点一点地吞进肚里,这是真正的透到骨子里的坚持。
我不得不拿自己的健康赌一把。由于殚精竭虑的学习,缺乏锻炼,我突然感觉自己的记忆力下降,快步上一次五楼就大汗淋漓,来回吃饭的路上,我最多的动作就是揉太阳穴和发酸的眼睛。但我能做的就是靠营养品来弥补体能的匮乏,并在晚上回宿舍前在凛冽的夜风中围绕400米的操场跑一圈。“人生能有几回搏”,毕竟想做事的人不少,可踏踏实实地做事的就很少了,把事情做成的就更微乎其微了。
考研痛苦的是过程,令人激动的是结果。分数下来了,我总分345分,分数线只有288分。可专科生复试还要加试两门本科主干课程,必须及格,否则不予录取,结果我在8天时间内又复习了3门课4本书,还准备了英语口语的一些基本内容,此外,我报的一门加试课没有指定教材,也没考试范围,全凭自己找书看。
全校共有5个过线的同等学力考生需要加试。专科生经历了太多的波折:报名资格审查刷下去一部分考生,初试是又一次大浪淘沙,中间又冒出来加试,所有成绩都合格才能参加复试,但我已经过了鹰的历练。
现在返回校园重新做起了学生,仍然有许多事情要做,因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得到已是如此地不易,我怎么能主动放弃呢?我只是在天空里飞了一个圆弧,而我所准备的是要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看过“近代艰苦奋斗的故事”的人还看了:
1.创业艰苦奋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