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的青春奋斗故事3篇
贫困生的青春奋斗故事3篇
用知识来改变父辈的贫困,用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用知识来维护自己的尊严。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贫困生的青春奋斗故事,欢迎阅读!
贫困生的青春奋斗故事1:
那一年,我以全县理科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南京一所大学。
如果你来自一个偏僻而贫穷的小村,突然来到这么华丽的地方。突然见到这么巍峨的大厦,甚至见识到那么惊人的物价,没有人会仍然镇静如常。
我和父亲走下火车的时候,看着火车站那么多的人,立刻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本来在家就已经打算了很多遍的想法和勇敢的行动都在这一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跟着父亲在火车站广场转悠了好久,也没找到学校承诺接待的校车和接待点,我俩像突然被扔进了太空一样,失去了重心。这里没有认识的人,也没有我熟悉的标志,所以只好跟在父亲身后,想让他的身影挡住我的窘态和恐慌。但是父亲和我一样,也从来没来过这个地方。于是我硬着头皮向一个指挥着停车的交警走过去,嗫喏着想问一下36路车站在哪,但是我还没开口,他就转到一边和别人说话去了。我又走向一个卖报的大娘。在我的概念中,大娘应该是比较随和的。当我向她问起的时候,她有点茫然地看了我一下,随即便理解了我的意思,嘟囔着说了一句我听不大懂的话,就转身去向别人兜售报纸去了。我尽管没听懂她说什么,但是也不好意思再问了。而且由于慌张我也没有想起来应该购买她一份报纸。那样的话说不定她就会耐心地告诉我了。第三次我鼓励了自己好久。找了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他很热心,主动带着我们到了36路车站。
终于进了学校,我擦了擦路上积聚在脸上的汗水。大路两边到处都是自行车。比镇上庙会的时候存车处摆的自行车都多得多。外边很热,这里却很凉爽。又高又大的梧桐树遮严了整个路面,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这里将是我学习的地方,我不禁高兴起来,忘记了刚才经历的尴尬和不快。
胆怯地来到年级办公室,里边好多人,充满了欢快的笑声。我一出现,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到了我身上,我有点不自在,我担心我身上什么地方沾上了很多的灰尘,才引起他们这么的注意。父亲在我身后。因为他也没经历过这样的场面。里边一直持续的笑声和一束束的眼光已经在心理上压得我透不出气了,手上满是汗水。我往里边走了一步。我是父亲的儿子,在父亲眼中应该是很有出息的儿子,也是他的希望,所以我鼓起勇气对着里边的人说我是新生。来报到。他们竟然一脸的问号。直到办公桌后边一直坐着的那个很漂亮的女孩笑着对我说:“麻烦你讲普通话。”才让我醒悟过来,我讲了将近二十年的家乡话在这里是不适合的,也许是他们看到我的窘态,都随和地笑了起来。他们也大概明白了我是来报到的新生,拿出了登记表给我填。后来我们就被领到了宿舍,里边空空荡荡的,还没有人来过。
因为还不知道这里有招待所。晚上我和父亲就住在宿舍里。住宿用品到第二天报名后才能去领,宿舍空空的什么都没有,一个师兄到他们宿舍给我们拿来一张席子、一床被子、一条床单,晚上父亲坚持要睡在那张大桌子上边,让我睡在惟一的一张席子上。整个晚上我都没有睡意。睁着眼睛看着窗外斑斑驳驳的树影,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情绪。父亲第二天上午就去买车票了,说买到车票就直接回去。家里有太多的事情。
父亲走了,而我就这样一直坐着。坐了一上午,又坐了一下午,中午也没吃饭,看着太阳升起在东边,又坠落在西边,也和我家乡的太阳一样明亮。
故乡是无法诠释的词目
我的高中生活是在一个地图上都难以找到的小县城里度过的,这里缺乏一个现代社会的人应该接触到的基本资源。那时候疯狂的只有梦想,就像60年代家乡父老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一样疯狂。
我的梦想都印刷在各个大学的宣传画册上,我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不断脱发的脑袋上。也许进了大学我就成功了一半,尽管那时我还不能明确说出什么是成功或者即使是成功最简单的一些标志,但我一直期待着鲤鱼跳过龙门的喜悦,在家乡人的眼中,那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传说而并不是一个目标。
那时候的一切生活都围绕着大学这个话题在转,为了这个所谓的理想,我12岁就开始离家住校,在各种大大小小、美丽或残破的校园里度过了我一半多的童年和青春。
高中所在的小县城里资源的贫瘠像北方的麦地,信息的传递不断在途中逗留,所以我那时候还在疯狂地喜欢着郑智化和杰克逊,以至于在不久之后大学里一个讨论会上,一个女生问我喜欢哪个歌手的时候,我自豪的声音立即引来了一片喧哗,这时候郑钩都要过时了,唐朝的大厦也已经开始倒塌。
尽管家乡很穷,天气很干燥,麦地也很贫瘠,但它的天很高、很蓝,秋天躺在路边看银河的感觉很舒服。它养活了一代代的家乡父老,也养育了我。俗话说,儿不嫌娘丑,狗不嫌窝穷。每个人都无法回避自己的家乡,家乡有我的亲人。还有我18年的记忆。所以一放假我还是迫不及待地离开了这个漂亮的城市,坐在列车上想着家乡忽悠忽悠的云和大地,还有母亲慈祥的笑、村小学里用炮弹壳敲出的清脆铃声。
奋斗就是美丽
一直很喜欢简·爱的那句话:“我贫穷,低微,不美丽。但当我们的灵魂穿过坟墓站在上帝面前的时候,我们是平等的!”毕竟这只是一句安慰自己的话,在现实中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在生活中我们不能靠精神来活着。
但在现代的都市里。贫穷是一个标签,就标在你的脸上。
国庆假日我一直呆在宿舍里,把金庸的小说从头到尾重新看了一遍。人总有一种寻求躲避的本能,当一个人在现实中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的时候,就会不可避免地走到一个虚幻的角落通过心理上的成功和幻想来安慰自己。大学里绚丽的色彩令我感到一种危机感,一种来自灵魂深处不可铲除的情绪。我贫穷,很多东西都不属于我,这里的4年可能对我来说长过我过去的18年。
宿舍有个人来自上海,整天挂着一张不可一世的肥大的脸,他对着我们吹嘘上海的霓虹灯和酒吧,用嘲笑的话重复着另外一个同学的尴尬,因为那个同学来自西北一个贫困的地方,而他的父亲给他汇钱的时候把地址写成了:南京xx大学xx收。我听了无语,不知道是想哭还是想笑,这是真实的事情。没有知识甚或是常识在人们心里的认同就是愚昧,而愚昧是一种侮辱性的表述。
我开始企图追求精神上的富有,来掩盖现实中的失落,疯狂地看很多书,疯狂地参加各种我认为有意义的活动,也疯狂地强迫自己鄙视那些拿金钱来构筑自己理想的人。我的心态已经在重压之下严重偏离了正常的轨道……
我力图在平时表现得很快乐。可以为了尊严而把微笑一直挂在脸上,一直到肌肉僵硬,一直到连自己都无法认识自己。
可一旦到吃饭的时候,我又开始不安。四食堂总是那么多的人,而我的饭盆总是那么的浅,八毛钱一份的菜在饭盆里耀眼得令人眩目,打饭师傅的眼神也令我抬不起我尊贵的头。
我一直认为,当一个人为了生存而放弃尊严的时候,自己是无须颓废与自弃的,别人亦无责备与嘲笑的权利,一切均会付诸水流风尘而了无痕迹。但在万分之一的可能中,你走上了荣誉的顶端,当初放弃尊严的行为终将成为你最耀眼和铭记人心的荣耀。所以我还艰难地活着,为了荣耀,为了成功,为了梦想。
也许在别人眼中这只是一种自我安慰甚或自欺欺人,但是在我写下这样的话的时候。我明白这就是我一贯认为正确的真理,我也相信可以经得住任何实践的检验。
我在等待中守望着。也在等待中追逐着,守望着我的理想。追逐着我的未来!
贫困生的青春奋斗故事2:
毕业那年,与寝室的三个兄弟一块儿租房住。那时,就业形势已不乐观。离校时,我们都还没找到工作。
一间房,挤了两张床,中间只余半米过道。两张一米宽的小床,每一张都要挤两条汉子。睡觉需要卧如弓,里面那个梦中翻个身,另一个就得滚到地上去。刷牙洗脸在楼道里的公用水池,做饭用的煤炉便放在门口。吃饭基本上都是下面条。毕业之后的几个月,我们就这样以部落群居的形式凑合着。
找工作的过程是焦虑而毫无诗意的。前半个月还乐观,面对人才市场眼花缭乱的岗位,挑挑拣拣,信心百倍地投简历,用手蘸凉水梳理头发迎接面试。城市不大,很快,好点的企业就被过滤一遍,但始终没有一家公司与我们眉目传情。心冷了,本来就空的钱包更是即将山穷水尽。
这时,瘦瘦小小的老六找到了工作。他每日早早起床,晚上很晚才回来。谁也不知道小六千的是什么工作,他没告诉我们,但我们看得出他的疲惫。他肤色被晒得像黑炭,躺在床上就打呼噜,怎么推都不醒。半个月后,他领了600元薪水。我们很是羡慕,纷纷要求他帮我们引荐一下。他只是说:“这活儿你们不会干。”我们仨很气愤,但小六虽然在这点上自私,他挣的钱却是大家一起花的。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秋深风冷时。小六一个人干活,养活我们四个人。他的勤劳,让我这会儿想起来都有点汗颜。他工作回来,放下买来的面条、鸡蛋,把锅放到火上,抓起扔在地上的衣服便洗。
老五是最早颓废下来的人。父母时而接济他一点儿,他整天窝在房间里租了成摞的武侠书看。他最热衷的事,就是晚上吃了饭拉着大家打牌。他悄悄告诉过我,工作的事,家里人正在帮他跑,有了眉目他就回去。
老三则白天跟我一块儿跑人才市场,晚上就去附近的广场跳交谊舞。他的舞技很出众。一天晚上,老三整夜未归。次日清晨,他告诉我们他艳遇了。那女人离异,有房子,迷恋他的青春气息。于是,老三成了最先搬出去住的人,从此我睡的床空了一半。老三走时,哭得稀里哗啦:“兄弟们,我这算不算卖身求荣啊?”
以后的夜里,老五哗啦哗啦玩着扑克,很黯然地嘟哝:“真没意思,连打牌的人都凑不齐了。”老六在过道里下面条,我拿着电话本翻看白天投过的岗位记录,心里空落落的。
老六失业时,我和老五才知道,他干的活儿是送水工。为了多挣点钱,他往往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老六说:“不多挣点,兄弟们连饭都吃不上了。”他挣下的血汗钱大多变成了面条,有时还有点小酒,都装进了我们的肚子里。
那年的雪来得很早。刚进11月,风就刀片一样割耳朵,薄薄的被子无法御寒。我和老六最先送走了喜滋滋的老五。他父亲打来电话,说几乎花光家里所有积蓄,帮他进了县电力局。看着老五踌躇满志地坐在长途车上朝我们挥手,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落下来。我和老六都属于没有退路的人,退一步就是脸朝黄土。
后来,老六找了家销售公司做业务,被外派到别的城市开拓市场,我则有幸进了一家小公司的策划部。将他送上火车那天,雪仍在下。老六拉开车窗喊道:“哥,你要保重呀。”他的声音有些沙哑悲凉。
回到曾经人声鼎沸的小屋,我呆呆地坐了很久,却在枕头下发现一沓零零碎碎的钱,是老六留给我的。
那个晚上,我冒雪走到街上,找到一个电话亭给家里打电话。我家是没有电话的,我打到邻居家,邻居再去叫我妈。妈妈过来接电话时,我的牙齿已经在激烈颤抖了。我强忍着心底的辛酸对妈妈说:“妈,我找到工作了,别操心。”泪水却止不住流下来。
如今,小六已经在江城买房定居,他的孩子都会叫我叔叔了;老五在单位成为骨干,而我,也在这座城市衣食无忧。
时间的尘埃掩埋了许多过往,可我还是会想起那时的情景,整个人都被一种叫“友谊”的光芒炙烤着。
贫困生的青春奋斗故事3:
初见彭小玲,化着淡淡妆,一身干练的职业装,神情中透出一股自信。25岁的彭小玲,已经是浙江民泰商业银行仙居支行的客户经理。也许你很难想到,这样自信的女孩,曾经差点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也许你更不会想到,因为一次偶然的慈善结对,让她成为了一个慈善使者。
家庭虽困难 不愿轻屈服
7岁之前的彭小玲和妈妈、弟弟一起跟着爸爸在江西生活。那时的生活虽不富裕,但日子还过得下去。在父母羽翼下的彭小玲懵懵懂懂,并没有感到生活艰辛,直到7岁那年爸爸去世,家里的经济支柱倒塌。虽然姑姑答应帮忙照顾彭小玲姐弟俩,但那时的姑姑家条件也不太好,带自己的孩子都忙不过来。为了不增加姑姑的负担,彭小玲一家三口便回到了妈妈的家乡仙居生活。
回仙居后,一家三口靠着妈妈务农赚来的钱和乡里人的接济,艰难度日。彭小玲渐渐长大,妈妈每天起早贪黑的辛苦,她都看在眼里。
“大概是初中开始吧,我深深体会到自己家跟别的同学不一样。那时候我就下定决心要很努力学习,以后工作赚钱照顾妈妈和弟弟。”初中毕业后,彭小玲想要放弃学业去打工赚钱,补贴家用。老师们都为这个刻苦学习的女孩子感到可惜,纷纷劝阻:“学习了更多知识才能有份好工作,仅凭初中学历找工作也难啊。”班主任更是帮她报了当时新兴热门的旅游专业。
2002年6月,在老师们的开导和鼓励下,彭小玲进入仙居职业中学,开始了学业的新旅程。为了减轻妈妈负担,这个瘦弱的女孩子一边读书,一边兼职导游。“那时候我就想,再怎么辛苦,熬一下也就过了,哪怕赚一块钱,都是在帮妈妈减轻负担。”就这样,三年的高中生活,彭小玲几乎没向妈妈要过钱。
值得一提的是,在高三这个忙碌的年级,彭小玲还利用课余时间,考取了国家导游证。“我是唯一一个带着国家导游证考入大学的学生。”旅游专业的学生,一般在大三才能考出这本证书,彭小玲提前三四年就做到了。
偶然受赞助 滋生慈善心
2005年6月,彭小玲考上了杭州教育学院。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她,欣喜之余,又不得不面对学费的问题。“等通知书那段时间我曾想,真希望干脆考不上,就断了念想,不用为学费发愁了。”当时的彭小玲,内心很纠结。
一年七八千元的学费,怎么才能凑足?正当彭小玲苦苦思考时,乡里传来了好消息。“乡里人告诉我,慈善总会在办助学活动,让我去那里看看有没有希望。”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彭小玲带着她的故事来到了仙居慈善总会。结局是可喜的,在仙居慈善总会王军方会长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积极奔走下,彭小玲得到了仙居隆胜工艺发展有限公司一次性8000元的助学金。
这笔钱帮她打开了学院的大门,之后的路,彭小玲愿意自己走。大专三年来,她当过导游,做过家教,搞过服装批发,甚至在同学们忙着聚会旅游的寒暑假,她也照样打工。“能做的,我都尽力去做。我觉得贫困并不能成为消极生活的借口,依靠别人的救助都是暂时的,只有把贫困转化为自己拼搏的动力,生活才会真正好起来。”
毕业后,彭小玲进入仙居春秋旅行社实习。她的努力一如既往,而机会也悄悄来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负责浙江民泰银行仙居支行团队旅游工作。她的能力很快得到了银行高管的赞赏,巧的是,银行正好在招聘业务员。做导游需要四处奔波,对女孩子来说毕竟辛苦,相对来说,银行的收入更好。想到年幼的弟弟和操劳的妈妈,彭小玲决定跳槽。
彭小玲从一个临时导游成为了银行业务员,又由银行业务员当上了客户经理。收入一点点增加,日子也一天天变好,然而彭小玲的心里却并不满足。“慈善总会带给我的并不仅仅是金钱上的帮助,还有一种传递爱心的感染。”一直以来,慈善总会对她的资助,工作人员对她的友善和关心,都深深打动着彭小玲。“妈妈不太会说话,弟弟年纪又小,很多时候我会跟王会长交流沟通,她会关心我的生活和压力,就像亲人一样。从她身上,我看到真心帮助别人的快乐。现在,我有能力了,也想帮助别人。”
在一次与王会长的聊天中,彭小玲听说台州学院有个新生家庭困难,就立刻拿出1000元捐献给他。汶川地震时,她不仅主动捐款,还组织动员银行的同事一起献爱心。虽然每次捐款数目只是一两千元,但积少成多,工作一年多来,彭小玲参加的各种捐款加起来也不少。“捐几千块钱对我的人生并不会有多大损失,但是,却很可能给别人的人生带来转机。”她淡淡地笑道,“就像当初慈善总会的帮助,给我带来转机一样。”
看过“贫困生的青春奋斗故事”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