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励志>成功学>成功故事>

企业名人成功的励志故事精选

时间: 臻炜1064 分享

  企业家是组织最宝贵的财富,也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企业家带来的成功,促进了一个群体的成功。学习啦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企业名人成功的励志故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企业名人成功的励志故事篇1:董思阳

  她曾被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评为亚太最具有潜力的女企业家,被中国《海外赤子》杂志评为中国最年轻的女企业家,是国际励志成功学大师陈安之、黑黝龙、林伟贤、许伯凯的得意弟子,被国际最有名望的成功学大师艾莫誉之为“少女企业家之最”。

  是什么力量的引导能让21岁的她就成为横跨东南亚的企业集团的董事长?她的资产已逾亿,是80后唯一做实业起家的女性创业者。是神话吗?有奇迹吗?许多人感到不可思议。不过,当你了解了她的成长、创业过程中的三次转变后,便会为之赞叹。

  刚到新加坡念书的时候她才15岁,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一个亲戚,她不得不半工半读,为的只是能够尽快地学会独立,学会照料自己的生活。

  她的第一次转变是从在新加坡最大的花卉市场卖花开始的。由于学校离花市非常远,每天下课后她便直接坐车去花市卖花,可是任凭她怎么努力,都没有一位客人愿意买她的花。一个下午,她仅仅从一位老奶奶那里收到了30新币,更为残酷的是,老板只给了她0.3新币,原来她的薪酬只是业绩的百分之一。

  不过她没有因为这样的事实而产生挫败感。回家的路上,她反而更加坚定了决心,为自己设定了一个月2000新币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她直接奔向了离家最近的书店,买了好几本关于销售技巧的书籍。了解顾客的心理,学会如何与他们交流,如何激起他们潜在的需求。

  这个月,她赚到了4000新币。更为让人欣喜的是,她的学业非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越加巩固。

  这样的经历给她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年幼的她从一个不大会说话的女孩子,慢慢变得越来越爱交际了。

  第二次改变是在她17岁,她在书店里无意中拿起一本《亚洲华人企业家传奇》的书,这本书成了她为人生订立目标的启蒙书。这本书非常厚,里面有介绍100位优秀的企业家故事,当时她心里就涌起一股激情,没有犹豫,马上买了这本书。当天晚上她读到了凌晨3点多,她被这些企业家的创业历程深深地感动了。那本书她每一页都做了笔记,也几乎每一页都沾满了她感动的泪水。从17岁起她终于找到自己宏伟又明确的目标——成为华人史上最成功的女企业家。

  第三次改变很偶然。因为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出车祸了,她赶到医院,见到了不小心撞到朋友的司机,但发现他的态度非常的好,由于朋友也没什么大碍,她们当天就出院了,但也交到了这位司机朋友,原来他是国际著名的成功学大师陈安之的弟子,并且向她推荐了陈安之即将开办的课程,但价位却对一个正在读书的学生来说确实是非常贵,3天两夜3000新币,也就是人民币15000元。这对当时半工半读的她是一笔很大的数目,但狠狠心,她还是去报名了,走进了那个课堂,一个充满生机的大环境,她见到了一个个优秀的企业家,令她眼界大开,使她更加坚定梦想。她爱上了这种国际学习的环境,爱上了这种能和众多非常优秀的企业家交流的平台,爱上了这种能让她不断挑战自我的机会。通过参加一系列的国际课程,她不断挑战自我,充满了无限的活力,订立了更高的目标,成为众多企业家中最突出的一个学员。

  于是,在这三次改变的引导下。她赚来了人生第一桶金。那年她只有19岁。

  赚得了自己第一桶金后她和朋友正式注册了自己的公司,以做贸易为主。后来还做物流和人力资源调配等业务,再后来,她又进军房地产和酒店业,并把企业正式进军中国国内市场,开创了中国第一家健康有机茶餐厅。她的香港凤博国际集团和上海凤博餐饮有限公司发展红红火火,目前资产已经超过一亿元,她成了80后唯一做实业起家的女性创业者。

  这就是董思阳,当你见到她时会感到愕然:这样一个清纯、秀丽,似乎还有一些稚气的美少女竟然是横跨东南亚的企业集团的董事长以及国内第一家有机餐饮连锁企业的执行总裁?然而,在你深刻领略了她的睿智、不凡气度与远大抱负后,便会信服了。

  她不是没有沮丧、退缩、失望和疲惫过,那时的她忙于上学、忙于自己的生意、忙于打工、忙于参加各种论坛。学习“企业家阶层”的一切技能与才华。生活就像一个被无形力量抽打着的陀螺,她得了“焦虑症”,整夜地睡不着觉,在黑暗来临之前的海边沙滩上,边流泪边写二十几米长的五个字:我一定要成功。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调节后,她终于克服了自己的“焦虑”,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逐渐让心灵丰盈和强大起来。

  生活中,有许多年轻人雄心勃勃,希望干一番大事业,但到头来却一塌糊涂。为什么?那就是缺少“我一定要”的决心,因为目标不够坚定,他缺少为了这个目标全力以赴的强大的决心和行动力。只有“一定要”才能激发自身的无限潜能。

  企业名人成功的励志故事篇2:沈文荣

  2009年7月8日,最新的世界企业500强排名公布。首次上榜的江苏沙钢集团以208亿美元的年营业收入,成为今年中国内地唯一一家上榜的民营企业。过去的一年,随着金融、地产等板块估值泡沫的破裂,一大批财富新贵身家大幅缩水,而传统行业尤其是尚未上市的企业,所受影响较小,其控制人的财富缩水较少甚至仍然升值。沈文荣即是如此。

  中国商业史上总有一些巧合的事情发生。

  5月8日,2009年“新财富500富人榜”公布,有“钢铁沙皇”之称的沙钢集团总裁沈文荣以200亿元身家位列榜首,成为这一排名推出7年来首次问鼎首富宝座的传统制造业富人。但随着当日中旺集团成功在香港上市,仅10个小时,中旺集团董事长刘忠田便将内地新首富的桂冠“夺”走。

  不过,因为“首富”争夺的戏剧性,因为沈文荣夺冠“首富”的意外性,沈文荣这个一贯低调做派的苏南商人,更加激起了大家的关注和好奇。

  成为首富,沈文荣有足够的底气。25年间,他领导下的沙钢集团,由默默无闻的地方轧钢小厂从苏南数以千计的同类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可以与宝钢、鞍钢一较高下的全国最大的民营钢铁集团。

  而就在“新财富500富人榜”公布后仅两个月,7月8日,最新的世界企业500强排名也大告天下。榜单显示,首次上榜的沙钢集团以208亿美元的年营业收入,成为中国内地唯一一家上榜的民营企业。

  事实上,民营钢铁企业在中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并不理想。钢铁行业作为并非完全竞争的市场,始终存在国资与民间资本的博弈,而国家对国有钢铁企业政策上的倾斜,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民营钢铁企业的成长空间。那么,在此背景下生存的沈文荣和沙钢,何以能一步步走来,并发展壮大的呢?

  与钢铁结下不解之缘

  沈文荣1946年出生。同大多数有成就的企业家一样,生活艰难是他最早的一笔财富。父亲去世早,兄弟姐妹6人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家里只有三间茅草房,食不果腹,日子非常难熬。

  初中毕业后,沈文荣先辍学回家务农3年。1965年,经过刻苦努力他又考上了中专。三年后,中专毕业的沈文荣进入沙钢前身沙洲县锦丰扎花剥绒厂,成为一名钳工。随后,他不断升迁。

  1983年,在钢铁厂正式与母厂扎花厂分开的当口,沈文荣出任钢铁厂副厂长,次年7月扶正。从此,他与钢铁结下不解之缘。

  1984年,甫一上任的沈文荣就作出一个重大决定:收缩产品线,将当时大企业不屑一顾而小企业又无法上规模的窗框钢作为主导产品。到1988年,沙钢已经建成4条窗框钢专业化生产线,产量达到13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一度成为该细分市场的价格制定者。

  1988年年底,当沙钢积累了1亿多元资金时,沈文荣把家底都砸进去,从英国购买了一条75吨超高功率电炉炼钢、连铸、连轧短流程生产线,生产螺纹钢。“就是设备买来了运行不了,也要放在那里办成个展览馆,我自己在门口卖票,5分钱一张,让同行都来学习沈文荣的教训。”沈文荣破釜沉舟地说。

  沈文荣和沙钢是幸运的,这一项目1992年投产后不久,适逢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中国迎来了基础建设的高潮,3亿元投资不到3年就全部收回。

  大公司规模 小公司做法

  每一个成功企业,都有一段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勤俭办事、一分钱当两分钱花、一个人当两个人用的历史。可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跻身大公司后,继续坚持艰苦奋斗,就难以做到了。这是大公司声名显赫之副产品。沈文荣向往大公司的规模,却不愿意丢弃小公司的好处。他坚持不要秘书,不翻新简易写字楼,只要不出差。坚持每天早晨6点40分在厂门口迎候员工,并当面给相关人员布置工作。这种“工作狂”的热情,也感染了他手下的上万名员工。

  据报道,沙钢弥漫着紧张的生产氛围,工人三班倒作业,而且周末不休息。在沈文荣之外,沙钢还有19位副总,这个庞大的高层管理团队每天下午4点半都要准时开会,一开就是3个小时。除了沈文荣,所有的高管都是七八个人挤在一间办公室,按照沙钢的说法,这样既节约了办公成本,工作效率又高,有事情可以迅速作出沟通和决策。

  一个大公司要保持小公司节约每一个铜板的传统,只能从当家人那里开始。沈文荣终年是一身和名牌无缘的普通衣着,食堂里粗茶淡饭几分钟就能吃饱,依然居住在沙钢总部传达室旁边的公寓房内。家里的一切事务统统都由妻子陈红华包了,他自己则从早到晚以厂为家。

  有一次,香港著名冶金专家倪德麟跟沈文荣一同出国,沈文荣照例买了经济舱。他块头大,挤得难受,就靠在走廊里。倪德麟问:“沈老板啊,你现在也是个不小的老板,干吗这样亏待自己?”沈文荣坦然一笑:“能省点就省点,这些都无所谓的。”倪德麟评价沈文荣是个“天生会赚大钱却永远也学不会消费”的“钢痴”。但鲜为人知的是,近几年,沙钢用于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的资金却近亿元。

  正是沈文荣这种难以言明的强悍基因,促成了沙钢野蛮的成长,也为其后来的一系列的收购活动提供了内在驱动力,造就了业界惊叹的“沙钢速度”。

  侥幸躲过一劫

  2002年,沙钢又以2.2亿元从欧洲最大的钢铁公司蒂森克虏伯手中买下其子公司霍施钢厂。将这座世界上最壮观的工厂整体搬到中国,是沙钢的壮举,而沙钢的产能也因此跃升到1000万吨。这一交易成为沙钢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分水岭。

  不过,沙钢的野蛮成长也不无风险。2004年3月,“铁本”新厂因非法占地等原因被查处,成为当时宏观调控的标志性事件。鲜为人知的是,“铁本”陨落时,作为另一颗民营钢铁新星的沙钢也一度处于濒危的境地。

  当时,沙钢正全力推进从海外整体搬迁而来的霍施钢厂的改造项目,这一项目占地上千亩、前后投入多达150亿元,以图建成650万吨的热卷板生产线。但直至2003年年底,该项目仅取得了原国务院经贸委的批准,还未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批准。2004年年初,国家发改委欲开展新一轮宏观调控时曾赴沙钢考察,但幸运的是,沙钢报批手续较“铁本”齐备,且经济实力远在“铁本”之上,加之沙钢项目建设速度惊人,在2004年3月时已基本建成,最终躲过一劫。

  四次并购迅速做大

  沈文荣接手沙钢之初,沙钢年产量不到1万吨,只有小圆钢、小螺纹钢、小角钢等七八个品种,是苏南地区众多小钢厂中的一个。25年后的今天,沙钢不但成为江苏最大的钢铁企业,而且成为跻身国内前三、世界前十的钢铁集团。研究发现,除沙钢集团自身强悍的基因把握住了一次次发展机遇外,外延式的并购是推动沙钢规模做大的另一要素。

  2005年,国家发改委颁布了钢铁产业规划,这成了沙钢外延式并购的直接推手。根据规划,发改委原则上不再审

  批新项目的建设规划,鼓励现有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为此,沙钢制定了“先近后远,先易后难,先内后外”的并购策略,短短两年时间内,产能由1500万吨提升至2500万吨。

  收购江苏淮钢是沙钢迈出外延式增长的第一步。2006年6月,沙钢集团分两次收购江苏淮钢共计90.5%股权。资料显示,准钢是苏北最大的钢铁企业,当时年产优特钢能力超过200万吨。重组后的淮钢经过技术改造,产能提升至300万吨,成为沙钢集团的特钢生产基地。

  2007年9月,沙钢再下一城,收购河南永兴钢铁80%的股权。永兴钢铁是河南省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1993年建厂,当时钢铁产能达100万吨左右,而正在上马的技改项目将使产能达到250万吨。

  其最近的一次大型并购,是2007年岁末从江苏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委会手中买下江苏永钢25%的股权。江苏永钢拥有近百亿元的总资产,年产钢能力高达500万吨。单从产能角度分析,沙钢此单收购的权重,不亚于轰动业界的宝钢收购八一钢铁,后者被收购时,产能仅为300万吨。

  事实上,沙钢2007年还进行了一桩并不起眼的收购,即收购年产钢30万吨左右的常州鑫瑞特钢51%的股份。其30万吨的产能规模本不在沙钢视野之内,但鑫瑞特钢代管的“铁本”老厂有120万吨产能,由此显然可以看出沙钢的醉翁之意。

  通过上述收购,沙钢集团自身产能达到2500万吨,仅次于宝钢、鞍钢及新近挂牌的河北钢铁。沈文荣曾说:“只要沙钢有米塔尔1/2宽松的国际融资条件,我仅在中国收购,年产量就能达到1亿吨。”由此可见他的气魄。

  是否会成为下一个杜双华?

  不过,外延式的增长路径也给沙钢的资金链带来不小的压力。由于沙钢尚未上市,因此在所有的收购活动中,沙钢只能以现金为支付手段,而不能使用上市公司普遍采用的换股方式。资料显示,沙钢为收购江苏淮钢、永兴钢铁、江苏永钢以及鑫瑞特钢累计支付了超过50亿元的现金。

  现金收购的弊端显而易见。一方面,对于尚未上市的沙钢而言,用于收购的现金只能来源于自我积累和银行信贷,这使得沙钢的负债率远高于同等规模的上市公司水平,且不论资金成本,过高的负债率对沙钢的内生式和外延式增长都会产生抑制作用。

  根据国家产业规划要求,建设炼铁、炼钢、轧钢等项目,企业自有资本金比例必须达40%及以上。另一方面,沙钢的大规模收购发生在本轮钢铁景气周期的最高潮,高昂的收购价格挤占了沙钢宝贵的现金流,这使沙钢在2008年的钢铁寒冬中,除自保外没有余力收购其余濒临倒闭的钢企,错失低成本扩张的好时机。同时,沙钢也不得不大规模限产以及裁员。

  事实上,业界对于沙钢已有和未来的收购计划不无担忧,原因是沙钢至今没有一个融资平台,收购完全采用现金模式。在业界看来,短期内连续收购理应推高沙钢的负债率,使其资金链趋紧。若遭遇钢价下滑、市场不景气或整合不力,很容易造成资金链断裂。

  远离资本市场是沙钢发展的最大瓶颈,打通资本市场的通道成为沙钢的迫切需求。2008年12月,ST张铜发布公告称,将以1.78元/股的价格向沙钢定向发行约12.54亿股,以22.3亿元的价格向沙钢集团收购其持有的约640/0的江苏淮钢股份。目前,相关工作进展顺利。这被业界认为是沙钢借助ST张铜上市的第一步。不过,对于资产规模庞大的沙钢集团而言,ST张铜显然不是终极目标,谋求IPO上市将是沙钢集团未来几年的看点。

  不过,民营钢铁企业的身份让沙钢的上市路增添无数曲折。原属集体企业的沙钢集团,2001年后实行了三次改制,目前国有股东已全部退出,企业彻底完成私有化,以沈文荣为首的管理层实现了对沙钢的绝对控制。

  这种改制在极大地释放管理层干劲的同时,也为企业上市无形中设置了障碍。事实上,沙钢从1994年起就具备了A股上市条件,并开始上市申请。2000年前后,在江苏省内各级政府主导下,全力准备上市的沙钢将机会让给了南京钢铁。2007年,钢铁行业处于高景气时期,沙钢和高盛等潜在的战略伙伴谈判,高盛集团欲斥资66亿元收购沙钢10%股权,双方本已草签协议,却因未获主管部门批准而搁浅。

  在沈文荣看来,国家给予沙钢的政策并不公平,“A股市场的钢铁上市公司只有国有企业,就连产能只有两三百万吨的都上去了,却没有一家民营钢企”。沙钢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在新一轮的钢铁产业“国进民退”大潮中,沙钢是继续扛起民营钢铁的大旗,还是委身国有钢铁帐下?沈文荣是否会成为下一个杜双华,沙钢是否会成为下一个日照钢铁?

  企业名人成功的励志故事篇3:罗福欢

  罗老板名叫罗福欢,1995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毕业后,罗福欢的父母把他安排进了自己所在的国营企业工作。两年后,罗福欢带着一股闯劲儿跳槽到了一家信息咨询公司,开始过起了让人羡慕的白领生活。“我当年的工资每个月有1000多块钱,最多的时候能拿到3000多块,这样的工资水平,在1997年的成都,已经是很不错了。”尽管在工作方面罗福欢很受上司的器重,但他的内心却并不满足,他一直想寻求自己创业的机会。

  有一天,罗福欢在街上闲逛,看到一个擦鞋的老太太。当时是夏天,成都温度特别高,出于同情心,罗福欢把自己的鞋给老太太擦。擦的过程中,就跟老太太聊上了,问她生意怎么样?辛不辛苦?

  老太太的回答让罗福欢大吃一惊,“她说生意好的时候,一天就能挣七八十块。我给她合计了一下,一个月下来至少收入在两三千,都能赶上我当白领的收入了。”这一次的擦鞋经历,深深刺激了罗福欢。平时瞧不起甚至还萌发同情的下层行业,原来有这么大的商机。“我当时就想,一个老太太每月靠擦鞋就能有这么多的收入,我可是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而且又比她年轻,做这个的话,兴许能闯出一番事业来。”

  有了这个想法后,罗福欢就利用下班时间在家练习擦鞋。他经常去街边找人擦鞋,暗暗观察别人是怎么擦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练习,渐渐掌握了擦鞋的要领。

  为了检验自己的擦鞋学习成果,罗福欢又想了一个“妙计”。“有一天,我特意把自己右脚的皮鞋擦好,然后在路上找了个擦鞋匠,只让他给我擦左脚的鞋。我说如果他能把我左脚的鞋擦得比右脚的鞋还亮,我就给他双倍的钱。结果,擦鞋匠越擦反而越不如我的那只鞋光亮。”

  这回罗福欢得意地笑了,因为这里有他的秘密武器:为了跟一般的擦鞋摊有所不同,他在工具上花了一番心思:特意从大商场买了高档鞋油和高档鞋刷。

  瞒着家人,街头摆摊

  擦鞋技巧掌握了,但罗福欢内心也经过一番挣扎,毕竟擦鞋这个行业属于底层行业,他一个大学毕业生,放着好好的白领不做,当个擦鞋匠值不值得?周围的人会怎么看待他?为了让自己有足够的勇气去从事擦鞋这个行业,他瞒着家人,辞掉了他的白领工作。

  “一开始的时候,一方面是虚荣心作怪,一方面是急于求成,我决定选择一些高档茶楼和酒店,作为工作场所。因为那里出入的都是比较有钱的人,我觉得在那种地方进行皮鞋护理收入既高又有面子。”

  打定主意后,罗福欢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对成都市的擦鞋市场作了一次专业调查:他走遍了成都的每一个大型商场,了解高档鞋的品牌和高档鞋占的比例;在街边掐表,10分钟以内走过多少双脚,其中穿在脚上的高档鞋的比例占多少。紧接着罗福欢根据自己的想法和调查结果,写成了一份中英文对照的详细的“合作计划书”,并附上了可行性报告,开始找一些茶楼和酒店谈合作。

  罗福欢最先找到当时成都市最好的茶楼,把他想在这里增设擦鞋这个服务项目的来意告诉了他们,但得到的答复却是——“对不起,我们不需要!”

  接下来,找高档酒店谈判的结局也如出一辙,酒店人员指着他们的擦鞋机说:“我们有擦鞋机,既方便又实用,干吗要你来摆个摊啊?”即便罗福欢耐心地解释说,在国外的大酒店里,都有类似的服务,但结果仍旧换来人家一顿奚落。

  3个月里,成都的大茶楼、酒店,罗福欢几乎跑了个遍,没有一家愿意与他合作。

  因为没有了固定收入,罗福欢的生活过得穷困潦倒。“那3个月最惨的时候,有一天我身上只剩两角钱,要到集市上去买菜,可是谁有两毛钱的菜卖给我啊,没办法,我就买他们扔到一边的不值钱的菜叶。”

  罗福欢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就在我身上所有的钱都即将用完的那晚,我在成都街头徘徊了很久,最终觉得自己这一步并没有走错,我还是愿意去开创这方面的事业。我开始对自己遇到的挫折和艰难进行反思,终于意识到:创业没有一步登天的事情,还是得一步一步来。”罗福欢决定去街边摆摊当擦鞋匠!

  他用15种鞋油擦鞋

  摆摊的位置罗福欢也是经过琢磨的。成都市的太升南路,当时是通信一条街,人流量大,罗福欢觉得这里最有市场前景。经过考察,他正式决定在这条街摆摊了。

  虽然是街边摆摊,但罗福欢的鞋摊跟传统的擦鞋摊有天壤之别。首先,是鞋摊的行头。“相对于其他鞋摊来说,我是‘五星级’的了。当时别的鞋摊一般都只备黑色、无色、棕色3种鞋油,而我差不多有15种不同鞋油,这些鞋油来自不同的品牌和5个国家。在工具和硬件方面,我也准备得特别漂亮,哪怕是一双替换的拖鞋,都是买60多块钱的,甚至有顾客在擦完鞋之后,要买我的拖鞋。”除此之外,罗福欢还买了很多的塑料袋,如果有的客人考虑脚气等卫生问题,不愿意跟别人共用一双拖鞋,就可以套上塑料袋再穿上替换拖鞋。

  其次,罗福欢还具备一些“五星级”的服务意识。这主要体现在他擦鞋坐的凳子和客人坐的凳子上。罗福欢坐的是两块砖头,在外面用报纸一裹的“凳子”,而客人坐的却是很好的椅子。“我特意从家具店挑选那时候挺时髦的沙滩椅,我觉得需要有差别有距离才行,自己不能坐得比顾客高,顾客是上帝,他们坐的肯定要比我好才行。”

  为了突出自己擦鞋的与众不同,罗福欢还专门制作了一个价目表,在上面赫然写着:擦鞋3元、5元、10元、30元到50元。这样的价格对于成都市普遍存在的一元钱的擦鞋行情来说,简直就是天价。而罗福欢觉得,既然是创业,就不能走别人的老路子,只有创新才能行得通。

  “擦”出星级连锁店

  罗福欢最难忘的,还是自己的第一个顾客,一对小两口。妻子对丈夫说:“老公,把鞋擦了吧,这儿看上去挺好的。”老公却说:“擦什么鞋啊,第二天还不得脏。”后来那位妻子说的话,罗福欢这辈子都不会忘记:“那咱今天晚上就不洗脸了,明天不还得脏吗。”老公被妻子这么一说,就坐下来擦鞋,但一看价格牌就愣住了。罗福欢当时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他不能让他的第一个顾客被价格吓跑了。他立刻说:“先生,您别看了,今天是我第一天摆摊,您是我的第一个顾客,我先给您擦了,你觉得值多少钱,就看着给多少。”半个小时后,顾客非常满意,给了罗福欢10块钱,并说:“别找了,10块钱,值!”

  第一天,罗福欢挣了80多块钱。第一个月,罗福欢赚了4000多块……

  想擦好鞋也要先做好人,罗福欢体会深刻。有一次别人擦完鞋后忘了给他钱,但是看顾客的表情很明显就是忘了,罗福欢也没有张口要,他觉得那样的话会让顾客挺没面子。过了几天那位客人又来的时候,想起上次没给钱的事情,挺感动的,以后就给他带来了很多回头客。

  好几次罗福欢捡到客人落下的手机,甚至有位顾客拿皮包给他擦时,夹层里十几万块钱的名表都忘了拿走,罗福欢全都物归原主。

  擦鞋的时候,罗福欢也会遇到客人给假币。与一般商户把假币贴在显眼处示人不同,罗福欢把假币贴在了鞋摊里面只有自己能看见的地方,以提示自己提防假币。他觉得只有这样才不会给顾客压力,如果贴在外面,会让顾客觉得你成天在提防着他。

  就这样,从街边的擦鞋摊起步,到今天在全国拥有80多家“罗记”擦鞋加盟店,罗福欢用8年的时间演绎了一名大学毕业生基层创业的传奇故事。

  2003年,29岁的罗福欢,在成都开设了第一个高档擦鞋专业门市,并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了“罗记”擦鞋商标。据了解,这也是我国第一个擦鞋匠向国家申请注册商标,他因此成为中国品牌建设十大杰出企业家之一。2004年1月1日,罗福欢梦想成真,他投资5万元,成立了四川第一家大学生星级擦鞋连锁店。

  成了大老板的罗福欢还经常亲自为顾客擦鞋。有人问他:“你已经是大老板了,为什么还要自己动手?”罗福欢说:“我好像已经习惯了,不擦鞋心里还痒痒的。这是我的爱好,我自己喜欢的工作,所以我认认真真地做,因为我能从工作里面找到乐趣,能够升华自己。包括我的店头,都是用72把鞋刷做成的‘擦鞋’两个字。刚好72把刷子,72行,行行出状元。”


看了“企业名人成功的励志故事精选”的人还看过:

1.成功企业家励志故事

2.成功企业家故事

3.名人成功的励志故事

4.古今中外名人成功励志故事16个

5.名人成功励志故事精选

3609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