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苦难成功的事例
经历苦难成功的事例
我们无法忽略成功背后的沮丧、迷茫、挫折和辛酸。成功,向来都是苦难熬成的花朵。学习啦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经历苦难成功的事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经历苦难成功的事例篇1:苦难熬成的花朵
在寝室里和同学聊天的时候,一群人忽然聊到了同居的事儿,说许多同学喜欢到学校外面合租房。他灵光一闪,觉得这是个热门的话题,虽然稍稍敏感了些,却能够真实地反映大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于是,一个坚定的想法在他脑海里萌生了。
当他和同学说要拍摄校园短剧的时候,许多人都笑了,就我们一群穷学生,既没有资金,又没有器材,更没有场地,怎么拍?
同学们无疑给他泼了一盆冷水,的确,这些都是问题。但是只要解决了资金问题,一切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
这个时候,他再一次想到了小说。于是,他开始日夜沉浸在小说里,废寝忘食,马不停蹄。
学期快结束的时候,他的小说出版了,并且得到了一笔不菲的稿费。看着存折里的数字,他觉得梦想越来越近了。
于是,他开始着手写剧本,边写边给同学看。同学孙宵对他说,剧本挺有意思的,他愿意加入。两人一拍即合,当即就在校园里发了招募广告,开始组建剧组。他用自己的稿费买了一架摄影机,一台电脑,一个话筒。这,已经是他们剧组的全部家当。
快年末的时候,他们终于在郊区租到了一间民房。由于住的人比较多,环境比较嘈杂,隔音效果又不好,所以白天,他们根本无法进行拍摄。剧组人员只能把拍摄时间定在晚上,过起了黑白颠倒的生活。
但是,另一个问题紧接着来了,因为房子灯光比较暗,所以拍摄效果很不理想。剧组人员只能安装更多的灯来改善拍摄效果。
可是即便是晚上,吵闹声还是偶尔会有。一旦有声响,他们便停止拍摄,直到干扰消失了,他们才扛起摄影机继续工作。有时,噪音连续不断,等噪音消失的时候,他们已经昏昏欲睡。
这样的日子过了没多久,剧组每个成员都成了大熊猫。
不久,北方的冬天真真切切地来了,寒冷的空气无孔不入,可是房间里却没有暖气。一大群人常常在深夜冻得发抖,每当这时候,他们便围在一起取暖,等身体稍稍暖和些了,再继续开拍。他是个要求完美的人,对拍摄要求精益求精。一天下来,他总是口干舌燥,声音沙哑。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短剧第一季终于拍好了。出乎意料的是,短剧在网络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第一季15集在网上单集点击率最多高达172万。他开始走红,时不时地有人找他签名。演员也走红了,不仅常常有人找他们签名,而且博客流量也大大增加了。
第二年夏天,他们的电视剧在重庆台播出。因为贴近生活,风格轻松幽默,他们的电视剧取得了很好的收视率。
他就是李洪绸,这个剧组的名字就是优优剧组。
于现在而言,他们成功了,但是我们无法忽略成功背后的沮丧、迷茫、挫折和辛酸。成功,向来都是苦难熬成的花朵。
经历苦难成功的事例篇2:姐姐的肩膀扛起苦难与梦想
8岁那年开始,悲剧就接踵降临到她头上,先是相继失去了父亲、母亲,随后,唯一的亲人奶奶也离她而去。从此,她不但要独自面对苦难,还要照顾比自己小6岁的妹妹。在命运的谷底,女孩选择了勇敢和坚强……
11岁的姐姐当起这个家
何玲出生在重庆万州恒合土家族乡一个农村家庭,父母只生了何玲姐妹俩。父母将两个孩子交给奶奶照看后,前往浙江打工挣钱。何玲姐妹俩在奶奶的疼爱下,倒也生活得无忧无虑。
然而,就在何玲8岁那年,一场天降横祸瞬间将这个家庭击得支离破碎。
1996年的夏天,在浙江打工的父亲划船去接下班的母亲,结果在途中被一艘大货船撞翻,不幸罹难。一个完整的家庭一下子失去了顶梁柱,顿时陷入了无比的悲痛之中。母亲带着父亲的骨灰回到老家后,每天茶不思饭不想,终日以泪洗面,这让小小年纪的何玲看在眼里,非常难过。
为了让两个女儿的生活无后顾之忧,母亲后来改嫁邻村的一个村民。重组家庭之后,何玲又渐渐看到了妈妈的笑脸。可是新的家庭没有维持多久,又一场灭顶之灾降临在这个脆弱的家庭和年幼的何玲两姐妹身上。
就在何玲刚过完10岁生日,母亲被一场莫名的疾病击倒在床。更让人始料不及的是,母亲发病三天后,便匆匆离开了人世。残酷的现实让已经懂事的何玲只觉得天旋地转,幼小的世界里一片漆黑。何玲和妹妹辗转又回到了奶奶的身边,祖孙三人相依为命。可是厄运并没有离她们远去,奶奶的身体每况愈下。
这年暑假,何玲见奶奶经常胃痛难忍,主动帮奶奶下地干活。她对奶奶说:“奶奶,你在家好好休息吧,地里的活我也能干!”尽管如此,老人的病痛反应越来越强烈,很快发展到无法下咽食物的地步。最后经过医生检查,奶奶被诊断为胃癌晚期。
这年8月,奶奶被疾病夺走了生命。
奶奶去世后,这个历经苦难的家里只剩下一间破旧的土砖房。眼看还未懂事的妹妹很快忘记了悲伤,开心地在跟前蹦来蹦去,何玲心如刀割。11岁的小女孩,同伴们都还沉浸在玩乐和向父母撒娇的幸福中,摆在何玲面前的却是撑起一个家的重任。何玲想到先后离开自己的父母和奶奶,一度觉得未来没有一丝色彩,望着这个空荡荡的家,她陷入了无尽的绝望之中。
自己还有机会走进中学校园吗?向往学习的何玲忍不住扪心自问。想亲人的时候,她就坐在村头的池塘边,一个人默默地哭泣,望着深不见底的池水,何玲不止一次想闭上眼睛跳下去,这样就可以一了百了地解脱了。可是每当这时候,她总会想起家中那个5岁的妹妹。妹妹何容年纪那么小,自己解脱了,她的生活该怎么办啊!还要让妹妹再承受一次痛苦吗?何玲犹豫了。
当何玲回到破旧的屋子时,发现妹妹正坐在地上号啕大哭。何玲这才想到,自己和妹妹已经两天没有进食了。看着妹妹可怜的样子,泪眼汪汪的大眼睛,何玲不禁鼻子一酸,一把抱着妹妹安慰道:“别哭了,姐姐马上给你去做饭。”何玲强打起精神,用邻居和亲友送来的大米,为妹妹煮了一锅饭。当她看到妹妹吃着白米饭,就着咸菜,狼吞虎咽的样子,不禁欣慰地笑了。
吃完这顿简单的饭后,妹妹何容抱着碗就要去洗,一边用稚嫩的声音告诉何玲:“姐姐累了,姐姐快去休息。”妹妹突然如此懂事,出乎何玲预料,她顿时觉得自己是姐姐,有照顾妹妹的责任,不能丢下妹妹不管。这时的何玲暗暗在心里发誓,将来无论多苦,也要将妹妹养大成人。
姐妹俩相依为命蹒跚前行
然而,生活对于只有11岁的何玲来说,哪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和简单?亲人去世后,家里除了间破旧不堪的土砖房和几亩田地,没有任何积蓄。好在粮食已经到了收割的季节,在邻居和亲友的帮助下,何玲和妹妹的生活总算有了些保障——收获了1000多公斤稻谷。
1999年9月1日,本是何玲到镇上中学报到的日子,可这个家哪还拿得出钱来供她上学,何况她去了镇上读书,妹妹该怎么办啊?开学前一天晚上,何玲的大叔和二叔专门为她开了个家庭会议,商量对策。可两个家庭都很困难,顶多在生活上帮助何玲两姐妹,要供她们上学却成了奢望。最终,何玲只好放弃了读书的机会。
何玲知道辍学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她从此卖力地下地干活,要为妹妹挣足学费,不让妹妹重复自己的命运。何玲的坚强和懂事让邻村一对夫妇心酸不已,这对夫妇结婚多年没有生育能力,想收养何容,这样也能减轻何玲的负担。然而,何玲当时不知从哪里涌出一股勇气,毅然拒绝了对方的好意,表示想靠自己的努力独自将妹妹带大。
第二年,何玲卖了些粮食,将妹妹送进了幼儿园。何玲哪是一个姐姐啊,而像一个称职的妈妈,每天一大早起来为妹妹做好饭,然后送她上学。当亲眼看到妹妹迈进幼儿园,她才放心地往回赶,家里还有一大堆农活等着她去做。
不久,乡里知道了两姐妹生活困难,决定每年补助姐妹俩300元钱。何玲拿到这笔钱后,对知识的渴望再次被点燃,她见妹妹一天天也长大了,决定重返校园读书。
这年9月,刚收割完稻谷后,何玲便前往恒合民族中学报名读书。学校的领导在了解到她的特殊情况时,也给予了许多照顾。由于中学离家很远,每周只能回家一次,何玲考虑到妹妹还不会做饭,她便提前将一周要吃的咸菜和大米都准备好,然后叮嘱好妹妹如何照顾自己。怕妹妹一个人生活有闪失,何玲又跑到大叔家,请他隔三差五过去帮忙照看。尽管交待好了一切,但何玲还是没有急着赶去学校。
原来,放心不下的何玲虽然告诉妹妹自己去学校了,其实她在大叔家“藏”了整整一周。那些天,她每天一早就起床,然后躲在自家树林里,看妹妹如何生活。每当发现何容生火做饭被烟雾呛得直流泪时,她心如刀绞般难受,但又不能上前去帮忙;有时眼睁睁地看着妹妹吃根本没有煮熟的饭,也不能上前提醒。因为何玲知道,只有这样妹妹才能很快学会独立生活。
一周后,何玲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家里。何容见到姐姐那一刻,立马扑到何玲怀里就哭了起来。
“姐姐,你不在时我晚上好害怕,听到窗外的风声,几乎都不敢睡觉。”何玲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尽管白天妹妹都在自己的视线中,哪知还是忽略了漫长的夜晚。接着,何容便在灶台前自告奋勇地做好饭,再准备好咸菜,招待姐姐。何玲吃上一口,发现饭根本没熟。妹妹年纪太小,根本就不会做饭,这让何玲的心又悬了起来。她只得在回校之前,再次仔细的教了一遍妹妹煮饭的步骤。
就这样,何玲正式前往学校上初一了。当她到学校里时,才发现根本无法静心听课,无时无刻不在担心独自一人在家的妹妹,不知道她是否又在吃没有煮熟的饭,睡觉会不会害怕等。何玲的心里很是牵挂。
2002年暑假,眼看妹妹何容又长大了一岁,该上小学一年级了,何玲却因学费急得愁眉不展。尽管如此,何玲还是每天做饭洗衣百般照顾着这个可爱的妹妹。两姐妹常常边吃着咸菜,边开心地聊天。
一天晚上,妹妹吃完晚饭后突然捂着肚子,痛得在地上直打滚,额头上满是汗珠。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吓得何玲不知所措。很快她反应过来,背起妹妹就往村上的诊所跑。原来是因为妹妹经常吃半生不熟的饭,患了胃病。看着妹妹躺在诊所的床上打着吊针,一脸虚弱的样子,何玲就揪心般地疼痛。她怪自己因为上学不能照顾妹妹,没能尽好做姐姐的责任和义务。
眼看暑期就要结束了,妹妹即将要上小学,可两姐妹连吃饭都成问题,这两笔学费怎么拿得出来呢!随着开学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姐妹俩急得抱头痛哭。何玲甚至想干脆自己辍学外出打工,赚钱供妹妹读书和生活。可何玲又担心自己远走他乡后,妹妹要是没人照顾该怎么办?何玲陷入了两难的纠结之中。
何玲找到了自己的班主任老师,吱吱唔唔向老师提出了自己想退学的打算。老师一听,马上打断了她的话:“你成绩那么好,为什么要去打工?你要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啊。”在老师的追问下,何玲只好说出了实情。何玲的悲惨遭遇和对妹妹的爱,深深打动了老师的心,他决定向学校反映情况,免去两姐妹的学费。让何玲不敢相信的是,在老师的帮助下,相关领导了解到她们家的困难后,真免去了她和妹妹的学费。就这样,姐妹俩终于得以顺利入学。
何玲在学校里读书异常刻苦,因为她知道自己用来学习的时间并不充裕。一到了周末,何玲不但要帮助妹妹辅导功课,还要带着妹妹种田务农。每当农闲时的周末,姐妹俩也没闲着,而是一起到镇上捡破烂卖,希望能赚取一些生活费。为了节约开销,在镇上读书的何玲每个周末都要来回走四个小时的路,从没舍得坐一次摩的回家。
在苦难面前,姐妹俩相依为命,感情非常好,从来没有吵过架。可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何玲却为了5元钱而打了妹妹。
原来,何玲好不容易靠捡破烂存了5元钱,她将钱藏在枕头下,盘算着用这笔钱给妹妹买些生活必需品。但当何玲要用钱时,却发现钱不见了,她到处找遍了也没看到。于是,何玲就问刚放学回家的妹妹,何容爽快地承认是自己拿了钱,因为姐姐一周才回家一次,她便自作主张地先拿来用了。何玲听后十分生气,自己辛辛苦苦赚的钱却被妹妹一声不吭拿去乱花了。想到这里,何玲火冒三丈,冲上去打了妹妹几下。事后何玲才知道,妹妹拿这5元钱是学校里搞活动,必须要交的钱,而不是乱花掉的。何玲觉得自己太冲动了,得知真相后她十分内疚和后悔,她向妹妹道了歉,妹妹十分体谅姐姐的心情,笑着说没事了。误会消除后,两姐妹感情比以前更好了。
妹妹眼里的姐姐就像是母亲
2007年,何玲顺利考上了重庆工商大学。此时,妹妹何容也开始读初中。大学的学费每年都要好几千,还有生活费,再加上妹妹的学费和生活费,这笔钱对于何玲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根本无力承担。虽然何玲也很清楚,只有顺利读完大学才算是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为了妹妹的前程,何玲决定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外出打工赚钱供妹妹继续上学。
“姐,这是你第二次有放弃读书的念头,都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了,放弃多可惜啊!我们还是一起想想办法吧。”何容得知姐姐要出去打工后,极力反对。
“我们不可能同时上学的,就算能勉强维持一两年,到时还是不能拿到大学毕业证,并且还会拖累你的学习。姐已经能在社会上立足,这个家以后就靠你了……”何玲强忍心痛,故作平静地安慰妹妹说。见姐姐心意已决,何容非常生气,随后的几天里,她甚至威胁姐姐,如果姐姐放弃上大学,自己也不读书了。何玲很疼爱妹妹,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妹妹能有个好的未来,但如果妹妹连书也不肯读了,那自己努力打工还有什么意义?在妹妹的“要挟”之下,何玲改变了初衷,决定想尽一切办法也要凑足读大学的费用。
这个暑假,何玲独自跑到县城里打零工。大多临时工的工资都太低,一个暑假下来所挣的钱对于上大学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后来何玲得知一些施工工地也招零工,而且一天有80元工资,她立即前往工地报名。
工头见眼前这个瘦弱的小女孩居然要来当搬运工时,一口拒绝,让何玲急得哭了起来。当她向工头说明自己打工的原因后,工头破例同意她先在工地上试干几天。8月的重庆,烈日当空,要顶着40度左右的高温在太阳下从事重体力活,何玲很快就吃不消了。但为了和命运作最后一搏,何玲还是咬着牙和工地上其他的男工友们一样,来回做着搬砖、运沙等体力活,任凭汗水浸湿衣襟。后来何容来看姐姐,才知道她在工地上干活,于是也留在了工地上,两姐妹一起搬砖和推车。两个瘦弱的身影就这样混迹在一群男人之中,形成一道另类而凄凉的风景。
暑假结束后,何玲靠打工攒下的钱和一些社会资助,如愿以偿地走进了大学校门。妹妹何容也顺利地开始了初中学习。
进入梦寐以求的大学后,何玲感觉身边的一切都很新鲜。何玲的辛苦没有白费,尽管大学里人才济济,她的成绩依然名列前茅。刚上大一,当同学们还在熟悉学校环境时,她便开始四处寻找兼职,先后在食堂和超市干零工。何玲班上的女孩,经常交流一些穿衣打扮的话题。何玲何尝不爱漂亮,但是她却连一件新衣服也不敢买,而是把省吃俭用下来的钱寄给妹妹,好让妹妹吃得好一些。
由于重庆主城离万州区较远,来回一次要200多元车费,何玲只得每年过年时才回一次家。2008年春节,这是何玲和妹妹分开半年后过的第一个新年。为了让妹妹体会到家的温暖和幸福,何玲奢侈地从奖学金里拿出一部分钱置办了年货,还为妹妹添置了一件新衣服。大年夜晚上,两人还破例喝了一点酒,何容借着酒劲动情地说:“姐,你真像妈妈,对我这么好。”何玲笑着说:“傻丫头,说傻话呢。”
大一下学期,何玲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拿到奖学金后,何玲又有打算了,决定靠自己兼职打工和奖学金供自己和妹妹读书,争取不申请助学贷款。因此,何玲平时周末的休息时间从来都是在打工中度过,同时兼了多份工作。尽管经常累得腰酸背痛,但只要想到妹妹,回味着妹妹的一封封来信时,她都兴奋不已。当何玲得知妹妹的学习成绩不错时,在鼓励妹妹的同时,也会变着法子给予一些奖励。就这样,苦难中站起的姐妹俩,在学习上从来不认输。
何玲先后获得2次国家励志奖学金共1万元,获得4次一等奖学金、2次二等奖学金。同学们在羡慕她的同时,也鼓励她考研究生。何玲动心了,并把想法告诉了妹妹,何容非常支持姐姐继续深造。
2011年3月,何玲顺利考上了大连理工大学的研究生。与此同时,何玲的事迹也在学校里传开,经重庆工商大学3万多名师生集体投票,她被评选为该校2011年度感动校园人物。
夏日的一个夜晚,在重庆工商大学感动校园人物颁奖典礼现场,学校给了何玲一个意外的惊喜,那就是她正在上高一的妹妹何容,突然出现在她面前。何容将闪亮的奖杯和鲜花递给姐姐后,两眼噙泪说:“在我心中,姐姐就像妈妈一样,姐姐是我最亲的亲人。如果没有姐姐,也就没有现在的我。”何容的发言,感动了台下的全体师生,久未见面的两姐妹也在台上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
经历苦难成功的事例篇3:在苦难与荣光中奔跑
故事的主人公唐锡中,36岁,湖南经仕集团董事长,一个“上不着天、下不挨地”的“70后”商人。
少年的苦难
唐锡中的故事从一长串苦难的记忆中开始。
1979年3月18日,7岁的唐锡中用背篼背着一个10多公斤重的冬瓜,步行了3个小时的山路后,到株洲去看望在城里当工人的爸爸。在一个计划经济依旧坚挺、城乡差别横亘的年代,乡下人进城,通常要给城里的人带点像样的东西。
第一次进城便成了刻骨铭心的伤痛。走到株洲终究太远,为求捷径,他决定攀爬一辆路过的拖拉机。贴切的场景是:他背着冬瓜,拽着后车板,努力往车里头爬。车突突地前进,拖着他打战的双腿直往前奔……
100米后,他手一松,而后连人带瓜被甩了下来。牙齿磕在石子路面上当即出血,身子翻滚,冬瓜不知去向,路面上一道长长的血印……
“小时候家里太穷,最单纯的动机只想吃顿饱饭,农村人总以为离开农村最好,离开农村就意味着能吃上饱饭。”
打从记事起,唐锡中脑海里体会最为深刻的就是两个字:贫穷。“18岁之前,没有自己固定的床铺。所谓的床,是用红砖和稻草堆成的类似北方的炕一样的东西。腰板硌得生痛,骨节咯咯直响,冬天冻得嗖嗖直抖……”
进城之后,父亲经常加班,他因此时常饿肚子,“两三天是常事”。有一次“几乎就要饿晕过去”的他,忍不住抓起一个刚起锅的油饼往大街上跑,被店老板捉住,一个油勺迎面打来,头上从此多了一个油圈一样的伤疤。后来一个戴近视眼镜的老师给了他一个半馒头,这成了唐锡中进城3年里唯一未被歧视也略感温暖的记忆。
彼时,国家结束了多年的混乱,经济建设开始被高层纳入未来中国发展的轨道。
在株洲,对小摊小贩们铁板一样的管制也开始松动。唐锡中的商业生涯由此开始,1980年暑假的夏天,父亲出了12块钱,在熙熙攘攘的路边支了个摊,他开始卖凉茶。
在满街都是凉茶摊的现实环境下,8岁的唐锡中不得不关起门来琢磨怎样能胜出。他用上的招数是,将小碗改成大碗。众人追随,他又将大碗换成有花纹的漂亮的碗。再之后,众人皆换成了漂亮的碗,他干脆挪窝,通过让城管喝免费的下午茶的“贿赂”方式,将茶摊摆到了市中心显要的地段。
他开始被关注,成了株洲城内那个夏天凉茶同行们人尽皆知的“神童”。多年之后唐锡中如是回忆:“从8岁开始,我的脑海里就烙上了3个商业道理:1。要赚更多的钱就得比别人想更多的方法;2。赚钱不在于年龄大小;3。要赚钱还需要得到别人的某种特别的帮助。”
那是一段单纯地为求生的岁月,之后,他利用寒暑假和放学后的大部分时间,卖冰糕、盒饭,搭棚卖馄饨,所有能赚钱的“低级生意”都曾尝试。
1984年小学毕业,升重点中学的考试,他落榜。之后,他因“出手迅猛、摔倒在地十几次还能爬起来”,而被选入了株洲市体校,主练自由式摔跤。
唐锡中觉得看到了前途。他起早贪黑,连睡觉都绑着绷带,“几乎就是一种恐怖的努力”。在湖南省五运会上,年龄最小的他摔倒了一个个体壮如牛的对手,其后将青少组的铜牌收入囊中。他以为人生就此熬出头了。
然而运动会载誉归来3个月,体校却丝毫不提及事前答应的户口、工作等“关键问题”,他依旧摸爬滚打,心情却日渐失落。一个暴雨的晚上,他蒙着被子大哭一场,决定不再做“不能解决户口”的运动员。
在后来的几年里,他也曾做过像摆摊卖烟等小生意,但因种种原因都没有什么起色。
生命中的几个意外
1990年,唐锡中决定到外面的世界去闯闯。在深圳一家名为蓝海石油的公司里,18岁的唐锡中做了保安。半年过后,他被提为了保安队长,老板赏识他,提拔他一起做业务!而后,在这家几十人的公司里,他又成了总经理助理。
他初次出手就被人“上了一课”。一家河南的贸易公司找上门来,唐锡中自告奋勇地做了甲方的代表。前两次合作顺风顺水,第三次合作,他将100多万元的货物发给对方,对方却杳无音信,从此消失。公司除名、贴大字报通告、大会上检讨……
1991年,他又有些失落地出现在了株洲的街头,拖个小板车,摆地摊卖温州的服装,开始老老实实地过日子。两年后,他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服装摊口。
他很不甘心。“一生中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那笔损失没有追回来,当你手上突然又有了一二十万现金的时候,你总会去想,支根铁棍卖服装算什么,要玩就玩大的。”
他到了广东惠州。先是帮人卖摩托车,卖一辆自己得200块钱;而后关系熟络,自己租个门面卖摩托车,每辆车能赚5000块。一年下来,70多万元轻松到手。
他由此获得了人生第二个机会:与人合伙盖拆迁新楼。一夜之间就赚进了上千万元。23岁的唐锡中觉得人生圆满,“这一辈子光躺在床上吃喝都用不完”。
不过他又在劫难逃。两个月后,针对盖楼的查账开始。利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钱财全部退了回去,车没了,房没了,钱吐得干干净净,“像一条落魄的狗”。
1996年,他失魂落魄地回到了株洲。租了个7平方米的办公室,搞了个连自己都搞不懂要做什么的“江南物资处”,“雇员两三个”。在此期间,他又折腾过一个4。5万平方米的房产生意,最后也因经营不规范而失败。几番折腾下来,手头铜板所剩无几,精神近乎崩溃。
这年8月,一位初中同学打电话给他,告诉他自己在安徽做铟锭,这个东西在国外市场需求很大,自己招了四五个人,作坊式生产,一年能搞100多万元。
出于想做实业的冲动,唐锡中半夜爬起来买了张火车票赶到了安徽。他还了解到,铟属于稀贵金属,在电子类产品,比如液晶电视、手机显示屏、ITO靶材(铟锡氧化物)中广为应用,不过炼铟污染严重,加上技术不成熟,因此业内大多以作坊的方式偷偷生产。
对这个陌生的行业,唐锡中心里没底,不过他决定还是先把工厂建起来看看。考虑到污染环境的问题,他把工厂特地选在了湘江边上,租赁了一个废弃的船厂,把自己所有的房产押了,凑了100多万元,然后又找亲戚朋友借了200多万元,炼铟工厂静悄悄地开工了。然而由于污染严重,花了300多万元才建好5个月的工厂在推土机的轰隆声中毁于一旦。
已经说不清楚这是人生的第几次失败了,唐锡中说,当时连哭的感觉都没有了,所有的愤怒与绝望都变成了更强烈的反抗,骨子里唯一的念头就是陪命运好好地斗一斗,玩下去,玩到底!
15天后,他借到了一些钱再一次决定炼铟。一方面是胸中创业之志渐长,另一方面却是暴戾之气渐减,作风日益严谨和规矩,“不能再吃亏了,也吃过太多不守法的亏”,他在第一时间办理了营业执照,株洲市石峰区精铟厂懵懂上路。
初创的工厂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单纯的炼铟工艺并不复杂,但炼铟之后的污染严重,废水怎么排?排到哪里不污染环境?初生的小厂决定向这一“世界级的难题”发起挑战,他则成了“课题组”的总工程师和总设计师。
一场关于环保的战斗
头3个月里,唐锡中把自己关在一个5平方米的小屋子里,潜心搞起了技术公关。他自嘲身兼3种身份:小学生、实验老师、化学博士。半年过后,中国精铟提炼的核心技术在这个面积不过一个篮球场大小的“租赁工厂”里诞生了。这一技术一改先前高温提炼的方法,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用普通的辅助材料就能提炼,且回收率大大提高,循环效率大大增强,同时也更为环保。
另一件事情,则是他收购了当地的一个炼铅厂。他对提炼过两次的废渣还不放过,觉得其产业链还可以拉长,于是他又“贪婪”地琢磨,“炼铅之后的水淬渣,含有4%——8%的锌。如果把这个废水利用起来做氧化锌,氧化锌又可以生产硫酸锌,这个产业链就环环相扣,可以画上一个完整的圆了。”
不断地琢磨,不断地超越,从诞生之日起,工厂就以一种“超乎常规、不断深入”的方式迅猛膨胀,不知不觉间已走了很远。
1999年,株洲有机化工厂倒闭,经过改制,唐锡中收购了该厂,他将公司更名为株洲经仕实业有限公司;2002年,经仕公司的硫酸锌产量做到了世界最大,产业规模开始形成;2005年,经仕集团成立,企业产值突破亿元。相比建厂之初的百万元,7年翻了一百倍。2008年,经仕集团产业规模突破了10亿元,并占据全球硫酸锌市场50%以上的份额。
从创办经仕的第一天起,唐锡中就告诫自己,“一定要守法,一定要得到社会的认同”。他决定对经仕的污染问题做一次大手术。经过几年的努力,花园式的化工企业在湘江河畔破茧而出。2008年3月,作为株洲当地绿色环保型企业的“标杆”,在湖南省人民礼堂,面对台下近千名观众如潮的掌声,唐锡中“趾高气扬”而又“热泪盈眶”地领走了公司“在改善环境、节能减耗、发展循环经济中做出积极贡献”的大奖。
苦难与荣光交织的人生
“有些事情,只有当你真正经过之后,才能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比如,我的苦难,我这么多年备受煎熬而不断忍受的人生……
”我有过4次自杀的念头,无数次对命运不公的诅咒,两次跑到五台山去出家……我曾认为命运故意捉弄我,因为我身边的人都比我好,从小到大,没有一件事情让我真正觉得很顺利。我的人生如履薄冰,也有太多的阴影,可我每一次还能站起来。直到后来,我恍然大悟,真正能打倒你的其实是你自己!
“我并不是想在这里炫耀什么,我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太多在路上摸索忍受、觉得人生一团黑暗的人。我只是想借自己的经历,给所有在路上的人们一点点微薄的希望和光芒。希望我们以大无畏的勇气和坚持,来诠释生命这个沉重而深邃的命题。
”我们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总要留点什么给这个世界。我绝望之时,有人给过我一个半馒头,亲人和朋友在我困难的时候多次借钱给我,帮助我,这个世界有太多给了我们温暖的人,所以我们要学会帮助他人,爱他人。我们一代一代地做下去,我们的子孙们将会感到无比的幸福,他们在我们创造的世界里自由地拥抱、呼吸和微笑。“
回首一路走过的日子,人们不难发现苦难与荣光在唐锡中身上真实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个36岁男人传奇而丰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