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励志 > 成功学 > 成功学演讲 > 成功学演讲大师约翰·洛克

成功学演讲大师约翰·洛克

时间: 小兰676 分享

成功学演讲大师约翰·洛克

  成功是一门科学,是有很多规律在里面起作用的。成功不可以复制,如果找到成功的规律,便可以作为走向成功路上的借鉴。一块大石头叫一个人扛,非常吃力,拿一台推车,立刻变成非常简单,所以成功是要掌握好方法的,只要找到成功的规律。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功学演讲大师约翰·洛克,欢迎阅读!

  成功学演讲大师约翰·洛克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8月29日 --- 1704年10月28日),是英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著述家。约翰·洛克的思想对于后代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并且被广泛视为是启蒙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自由主义者。他的著作也大为影响了伏尔泰和卢梭,以及许多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和美国开国元勋。他的理论被反映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上。

  洛克是不列颠经验主义的开创者,虽然他本人并没有完全贯彻这种哲学思想。洛克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他抛弃了笛卡尔等人的天赋观念说,而认为人的心灵开始时就像一张白纸,而向它提供精神内容的是经验(即他所谓的观念)。观念分为两种:感觉(sensation)的观念和反思(reflection)的观念。感觉来源于感官感受外部世界,而反思则来自于心灵观察本身。与理性主义者不同的是,洛克强调这两种观念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洛克还将观念划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不过并没有提供合适的区分标准。我们唯一能感知的是简单观念,而我们自己从许多简单观念中能够形成一个复杂观念。

  洛克还主张感官的性质可分为“主性质”和“次性质”。洛克相信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的主性质包括了形状、运动或静止、数目等和物质不可分离的那些性质,而次性质则包括了颜色、声音、气味等其他各种性质。洛克认为主性质就在物体里,次性质只在知觉者中。在这问题上洛克是追随笛卡尔的二元论学说,同意有些性质是可以用人的理智来了解的。

  洛克的哲学思想虽然并没有一贯性(20世纪另外一名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曾经批评洛克以“零碎的方式处理哲学问题”),且有很多漏洞,不过却对后来的哲学家起到很大的影响。洛克开创的经验主义被后来的乔治·贝克莱以及大卫·休谟等人继续发展,成为欧洲的两大主流哲学思想。

  对于约翰.洛克,这个英国17世纪的一个哲学家,咱们中国人对他并没有多少兴趣。因为相比古希腊时的柏拉图的“理想国”和洛克同时代的法国的笛卡尔及后来的黑格尔、马克思及尼采这些人来说,洛克简直毫无光彩。甚至让人觉得洛克作为一个大哲学家与大思想家的资格都有点太逊色的味道。因为笛卡尔及黑格尔对理性的设计,简直让我们中国人只有佩服的份。在尼采诗一样美文面前,洛克的语言也确实是相形见绌。

  就内容上来说中国的《礼记》里描述的“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在黑格尔与马克思这里,得到了极好的设计与完美的安排。在中国教育史上,洛克的《教育漫话》的地位与法国的卢梭的《爱弥尔》相比,也非常逊色。以至,人们一直津津乐道“爱弥尔”式的儿童教育理想。却很难提起一下洛克在《教育漫话》里提到的教育智慧。因为,中国人现在在追求卓越,而洛克确实是太平庸了,太平淡无奇了。

  洛克的平庸在他的叙述的语言里可以清楚地看见。他费了一生心血写成的《人类理解论》,读起来居然感觉是那么费劲,因为他的文笔洋洋洒洒,连篇累牍,多有重复,尤其感觉杂乱,而且语句冗长,有时偶尔还会有语法上的错误。其表述能力与卢梭及尼采相比,简直就不在一个档次上。以我们现在惯用的评价方式,洛克的智商应该不是很高的。

  难能可贵的是,洛克自己也非常清楚这一点,他对自己的评价是:“如果能像一名扫地的低级雇工,清除一下知识道路上的垃圾,就算是抱负不小了”。但是后来同为英国大哲学家的罗素这样评价洛克:“正是由于洛克的哲学,近代欧洲哲学才出现了第一次分裂。总体上说,大陆哲学构建了大规模的体系。它的论证具有先验性,而且在论证范围之内常常忽视细节问题。而英国哲学却更为遵循科学的经验主义研究方法。它以零散的方式讨论了许多小问题,当它真的要提出普遍性原则时,就会把这些原则置于直接证据的验证之下。”(罗素著,《西方的智慧》,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288页。)应该说这个评价是非常准确到位,恰如其分的。只有同是英国的大哲学家才会有这样的认识。对于一个崇尚整体的浑沌思维的中国人来说,这样的“垃圾清理工”是看不上眼的。因为,我们要的是建筑一个无所不包的完美大厦。我们用了几千年来,那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气概,也同样用在了思想领域。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也是这种气概。但如果这只是作为个人的思想与学问的话,是有价值的,但是如果这作为国家的统一思想,却是可怕的。而这正是作为经验主义者的洛克的存在的价值所在。

  洛克自称是知识道路上的低级雇工。因为,他从来不创设一种完备体系的理论,更不敢像黑格尔与马克思这样创立解释一切,甚至无所不能无所不通的理性大厦。不想也不敢用自己的理论构想来解释一切。他只是从自己的感觉、知觉与经验出发,力求来对现实世界作一点探讨。这个世界呈现给我们什么,我们就去理解什么,不敢贪多求全。从来不作形而上学的理论框架假设。他的理性不是设计出来的先验的理性,而是经验里的理性,不作毫无根据的玄想。不作令人炫目的巧思与构造。似乎并无聪明可以卖弄,也无灵性可以供人赞赏,更没有汹涌澎湃的激情,只有客观冷静的分析与力求用自己的一点有限的智力在理解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各样的事物。他就是知识海洋里的一个大老实人。这也是他在《人类理解论》及《理解能力指导散论》中表达的一种思想方法。因为在他的《人类理解论》中表达上的问题,洛克似乎在晚年才意识到这部著作,当初只为把思想表述完,而忽略了语言的简洁与清晰。所以,在临终前又写了一个简写本《理解能力指导散论》,以作这部大著作的序言。可惜的是没有写完就去世了。对于这样风格的人,我们中国人看不上眼是正常的。因为,中国人历来崇尚机巧与精致,崇尚激情澎湃与无与伦比的美。中国原来就是一个理性不发达的民族。怎么能够忍受洛克式的慢条细缕地理解与分析呢。我们向来习惯了含糊不清的观念。习惯了声音洪亮地训话,习惯了大声地叫喊,也习惯了一味地唱着高调。因为中国是一个喜欢诗词赋的国度与民族,也是喜欢“孟子式的雄辩”的国度与民族,在这里情绪压倒了一切,却不留给逻辑与经验任何余地。在这里追求完美远甚于追求对事理的了解。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体验远甚于对外在事物的探究。而洛克的正是一个准备了解外在世界的人。他对理解能力的研究,正是准备用来理解外在的世界。而我国的王阳明却只会对院子的竹子进行格物,却一点也没有洛克式的格的方法。所以,中国人也曾经有格物之志,却终于没有格物之实。所以,我们在寻找教育资源时,终于还是找到了卢梭那里。在卢梭的《爱弥尔》里,我们可以看到道家特别是庄子式的浪漫,孟子式的雄辩,孔子式的仁慈,大同世界一般美好。再加上卢梭的语言风格多像中国人的诗词赋的风格呀。热情而充满意境。终于我们还是拜倒在一个完美的世界里。不像洛克在《教育漫话》里提到的那样,居然对儿童还主张要有必要的体罚。特别是提到对那些桀骜不驯和执意不从的儿童,要坚决地加以制止,甚至不惜主张用一点粗暴专横的方法。在当今中国大力提倡“新教育”的时候,这更是让中国人难以忍受。但是洛克是现实的,他所提到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现实中的教育,他的教育智慧才是现实中的大智慧。如果说卢梭是制造教育理想的乌托邦的高手,他始终在激励着人类向往更美好的理想迈进的话,那么洛克才是实现美好理想的教育现实主义大师。中国需要卢梭,但是,更需要洛克这个经验理性主义者。需要这个思想知识道路上的低级雇工。

  其实,洛克对人类最大的贡献还在他的政治思想智慧。这是目前为止,已经被证明了的,唯一行得通的政治思想智慧。他在《政府论下》中,清楚地表达了他的政治权力上的三权分立的思想,这个思想已经在这个地球上被实践成为了人类的第一超级大国。也是他的思想,让后来的英国的思想家阿克顿勋爵提出了权力与腐败的关系定律:“权力滋生腐败,绝对权力绝对滋生腐败”。他的政治经验智慧就在于他不追求完美的设想,而只做一点技术性、程序性的改进工作。他不断的改进着的工作,使得社会在循序渐进中不断地得到改进,不断地接近美好的理想,却永远也不企求达到。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着社会的改革成果。局部来看是慢的,但是长远来看却快的,因为它不会出现大起大落。他的经验主义使得卢梭的美好设想“自由、平等、博爱”在社会现实中正在逐步地实现中。

  为什么一个完美的设想,一经在现实中实现时,就成了人间的灾难与地狱?这是一个人类社会的千古之谜。但是这个谜却被早早地被洛克的智慧看透了。这就是这个笨拙的平庸的洛克的高明之处。这也是洛克宁愿只当知识道路上的低级雇工,而不去充当一个理性的完美大厦的设计者的原因。毫无疑问,从柏拉图、卢梭到黑格尔与马克思都是这样的完美大厦的高明设计者。而洛克却只满足于把他的理性智慧建立在自己的感觉的基础上,与自己能够感觉到的经验事实上,去寻找自明的道理与推理出来的知识。所以,他总是低调的,小心谨慎的,这种小心使得他不肯轻信,也不肯随便变动一个东西,任何变革都要落实在已有的传统的基础上和现实的基础上。这样的平庸的思想,却奇迹般地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社会变革中的急躁、暴力和浮夸之风。

  对设计的理性的完美的追求,正是一个社会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及浮夸风的思想根源。因为任何完美的设计与构想,要在现实中寻找到并不容易。所以,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只能通过形式主义及浮夸风来到达。一般来说,完美的设计只可能在技术工艺中、艺术中和机器的制造中才可能实现。但是一经落实在现实社会中时,特别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领域里却行不通。因为,社会的一切构成要素是人,而人是文化的人,观念的人,是自我编织意义的人。他既生活在一种文化的过去,又生活在现有的文化现实中,还生活在对未来的憧憬中。人的生存是复杂多样的,一个理论无论设计得怎样美好,总有相当一部分人是达不到这样的标准的。因为,人不可能以一种单纯的、纯洁的方式存在。追求完美和现实中客观存在的缺陷是人的存在方式。所以,人作为追求,永远是追求完美的。但是,作为现实的生存却是充满缺陷的。人类的进步路径,只能是修补缺陷,以逐渐向完美逼近,却不可以把完美突然降临有缺陷的人类,否则就是灾难。这正如天空中的星星是美丽的,但是如果突然降临人间,就是人类的毁灭性的灾难一样。美丽的星星,只有高空悬挂,才是人类的指路明灯。因为,为了达到理想中设计的完美,所以,就必须把现实中存在的复杂性变成“一张白纸”,企图去画最美最好的图画,也因此就必须“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因此必须去“破四旧”,也因此必须对某一类人与物实行最后的解决。为了卢梭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其忠实的信徒罗伯斯庇尔不惜让整个法国变成血雨腥风,为了纯种的德意志,纳粹不惜对犹太民族来一个最后解决......,这也是为什么美好的理想,总是容易在现实中变成毁灭性的灾难的原因。这些历史事实使我们必须承认:人类是有缺陷的存在于这个地球上,而不是像海德格尔所描述的那样:是诗意一般地栖居于大地上。我们寻求幸福的唯一方法,只能是像洛克那样作一点修修补补的工作,就像一个垃圾清道夫那样,发现一点垃圾就清扫一点垃圾,使我们人类社会逐渐趋向清洁美好。公正与正义永远是我们追求的理想,但是,却又要理性地认识到,这永远是无法彻底实现的。但是,我们的清道夫的工作却可以永无止境地向这个目标逼近。正视这一点,人类社会的毁灭性的大灾难就永远不会因为人类自己的原因而降临。

382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