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久不衰的英国小说分享
经久不衰的英国小说分享
英国小说在中国大陆的出版史源远流长。我国近代史上出现的第一部外国长篇小说译作就是一篇英国小说——1873年刊载于《瀛寰琐记》上的《昕夕闲谈》。以此为开始,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沉默之后,伴随着《时务报》上来自英国的侦探小说作家阿瑟·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系列进入国人视野,英国小说在中国大陆的出版史也正式拉开帷幕,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经久不衰的英国小说,希望大家喜欢!
经久不衰的英国小说分享:
1《呼啸山庄》
Wuthering Heights
他永远也不知道我是这么爱他,并不是因为他长的英俊,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不管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做的,他的和我的是完全一样的。
He shall never know how I love him; and that not because he's handsome, Nelly, but because he's more myself than I am. Whatever our souls are made of, his and mine are the same.
—— Emily Brontë
艾米莉·勃朗特
作者推荐
艾米莉在短短的一生中,从没体味过爱情的甘甜,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的内心世界是多么深沉!
一百多年以来,它以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栩栩如生的人物塑造,如火如荼的爱憎激情,吸引着世界各国一代代的读者及评论家,被誉为英语语言中最震撼人心的小说杰作,被列为世界十大小说名著之一。
2《荒凉山庄》
Bleak House
爱情能持之以恒才是一件好事;可是,如果在别的方面没有恒心,那么爱情方面的恒心也就一文不值,毫无意义了。
Constancy in love is a good thing; but it means nothing, and is nothing, without constancy in every kind of effort.
—— Charles Dickens
查尔斯·狄更斯
3《简•爱》
Jane Eyre
如果上帝赐予我一点美,许多钱,我就要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
And if God had gifted me with some beauty and much wealth, I should have made it as hard for you to leave me, as it is now for me to leave you.
—— Charlotte Brontë
查尔斯·狄更斯
编辑推荐
《简爱》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上首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故事发生在19世纪,简•爱就已经是这样一位具有平等和独立意识的女性了,她的精神也体现出她对等级制度不屈的反抗,因此这个艺术形象具有深远的意义。
简•爱是个不甘忍受社会压迫、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女性。无论是她的贫困低下的社会地位,或是她那漂泊无依的生活遭遇,都是当时英国下层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4《远大前程》
Great Expectations
我爱她是违背常理,是妨碍前程,是失去自制,是破灭希望,是断送幸福,是注定要尝尽一切的沮丧和失望的。可是,一旦爱上了她,我再也不能不爱她。
I love her against reason, against promise, against peace, against hope, against happiness, against all discouragement that could be. Once for all.
—— Charlotte Brontë
查尔斯·狄更斯
作者推荐
《远大前程》(1861)是狄更斯的后期作品,也是他思想上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
与他所写的其他涉及孤儿题材的小说一样,书中以充满同情和细致人微的笔触塑造了乔、匹普和毕蒂等朴实善良的小人物。
但不同的是,作家那时对社会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以往贯穿于作品中的幽默讥讽风格逐渐淡化,在这部小说里呈现出狄更斯更趋成熟的人生观。
5《到灯塔去》
To the Lighthouse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如此而已——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一个随着年华的消逝会向你越逼越近的问题。那伟大的启示从来没有出现。也许那伟大的启示永远也不会出现。 出现的是日常生活中小小的奇迹、启发、仿佛在黑暗中意外地擦亮了的火柴。
What is the meaning of life? That was all — a simple question; one that tended to close in on one with years. The great revelation had never come. The great revelation perhaps never did come. Instead there were little daily miracles, illuminations, matches struck unexpectedly in the dark; here was one.
—— Virginia Woolf
弗吉尼亚·伍尔夫
编辑推荐
如果说伍尔夫在《达洛卫夫人》中描写了她自己和她丈夫的一部分性格,那么她在一九二七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到灯塔去》中描绘的是她父母的性格。
她在日记中写道:“这部作品将是相当短的;将写出父亲的全部性格;还有母亲的性格;还有圣-艾夫斯群岛;还有童年;以及我通常写入书中的一切东西——生与死,等等。但是,中心是父亲的性格,……。”这部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拉姆齐夫妇的原型,就是伍尔夫的父母。
6《米德尔马契》
Middlemarch
世上善的增长,一部分也有赖于那些微不足道的行为,而你我的遭遇之所以不致如此悲惨,一半也得力于那些不求闻达,忠诚地度过一生,然后安息在无人凭吊的坟墓中的人们。
……for the growing good of the world is partly dependent on unhistoric acts; and that things are not so ill with you and me as they might have been, is half owing to the number who lived faithfully a hidden life, and rest in unvisited tombs.
—— George Eliot
乔治·艾略特
7《名利场》
Vanity Fair
这世界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可以在里面看见自己的影子。你对它皱眉,它还给你一副尖酸的嘴脸。你对着它笑,跟着它乐,它就是个高兴和善的伴侣;所以年轻人必须在这两条道路里面自己选择。
The world is a looking-glass, and gives back to every man the reflection of his own face. Frown at it, and it will in turn look sourly upon you; laugh at it and with it, and it is a jolly kind companion; and so let all young persons take their choice.
—— 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
威廉·梅克皮斯·萨克雷
编辑推荐
穷画家的女儿蓓姬·夏普,自幼失去父母,但绝顶聪明。她以半工半读的方式从寄宿学校毕业后,由一名家庭小教师起步,削尖了脑袋钻进维多利亚时代的上流社会,成为一颗光芒四射的交际明星。
这一尤物的发迹历程,在滑铁卢战役波澜壮阔的历史大背景映衬下,展现了堪称世界文学中最成功的一个女冒险家艺术形象。
萨克雷的词锋犀利,机智幽默,解剖人生精妙入微。《名利场》问世将近160年来,一直被誉为一面讽世明镜、一部警世宝典。
8《科学怪人》
Frankenstein
我本性也是仁慈、善良的,都是痛苦让我变成了恶魔。请你让我获得幸福吧,这样我就会重新变成品德高尚的人。
I was benevolent and good — misery made me a fiend. Make me happy, and I shall again be virtuous.
—— Mary Shelley
玛丽·雪莱
编辑推荐
《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西方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恐怖作品之一!诡异、阴森、恐怖、跌宕,处处弥漫着绝望的窒息!令人恐惧而又悲伤,陷入久久沉思!
它是偶像级电影!它使恐怖片成为好莱坞具有影响力的经典类型片!使弗兰肯斯坦成为好莱坞最经典形象之一!
《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这个伤痛而恐怖的故事比世界上任何其他故事拍成的电影都要多,小说中的怪物亦成为西方家喻户晓。
9《大卫•科波菲尔》
David Copperfield
年收入二十英镑,如果每年花销十九镑十九先令六便士,结果是幸福。年收入二十英镑,如果每年花销二十英镑六便士,结果是痛苦。
Annual income twenty pounds, annual expenditure nineteen nineteen and six, result happiness. Annual income twenty pounds, annual expenditure twenty pounds ought and six, result misery.
—— Charles Dickens
查尔斯·狄更斯
作者推荐
"在我所有的作品中,我最爱的是这一部。人们不难相信,对于我想象中产生的每个孩子,我是个溺爱子女的父母,从来没有人像我这样深爱着他们。不过,正如许多溺爱子女的父母一样,在我的内心最深处,我有一个最宠爱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大卫·科波菲尔》。"
—— Charles Dickens
查尔斯·狄更斯
10《达洛卫夫人》
Mrs. Dalloway
但是不知何故在伦敦的大街上,在这里、在那里,经历了人世盛衰,她幸存下来了,彼得幸存下来了,活在彼此的心中。她坚信自己是故乡树林的一部分,是那栋丑陋的、破败不堪的房屋的一部分,是那些素未谋面的人们的一部分。她如薄雾一般在最熟悉的人们中间铺散开来,这些人把她擎在他们的枝蔓上,正如她曾见过的树木托着薄雾,而她却蔓延得如此遥远,她的生活、她自身。
……but that somehow in the streets of London, on the ebb and flow of things, here there, she survived. Peter survived, lived in each other, she being part, she was positive, of the trees at home; of the house there, ugly, rambling all to bits and pieces as it was; part of people she had never met; being laid out like a mist between the people she knew best, who lifted her on their branches as she had seen the trees lift the mist, but it spread ever so far, her life, herself.
—— Virginia Woolf
弗吉尼亚·伍尔夫
作者推荐
它是二十世纪最感人至深、最具里程碑意义的艺术杰作。
—— 迈克尔·坎宁安
英国历史书单 | 6本书看英国人怎么玩欧洲
从6本书看
英国人怎么玩欧洲
“英国和欧洲的关系是由介词‘和’(with)而非‘之一’(of)表达的——我们和他们,但我们不是他们的一部分。”1953年,丘吉尔如是说。
上帝创造英国,似乎就是为了给欧洲找别扭。
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简称欧共体)成立,英国曾两次申请加入,均被戴高乐拒绝;好容易熬到戴高乐下台,1973年1月1日,英国正式加入欧 共体;可1975年英国人便就脱离欧共体举行了公投,好在那次67.2%的投票者反对“脱欧”……可以说,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英国始终是个异数。
问题关键,在于英国一直将自己视为欧洲之外的全球大国,它与欧洲压根就不是一回事,双方是对等和平列的关系。
在英国人看来,如果将英国贬低为欧洲诸国中的一个,则它的历史、传统、文化与骄傲将彻底崩溃,而这注定是一个无法接受的局面。
可以从6本书中读懂英国与欧洲之间的种种纠结。
1《通往工业革命的漫长道路》 作者:(荷)范赞登 出版: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2《大分流》 作者:(美)彭慕兰 出版:江苏人民出版社
大分流之外还有小分流
所谓大分流,是美国著名学者彭慕兰最早提出的概念。他发现,在500年前,东西方文明彼此相差无几,东方甚至还略有胜出,真正的分流发生在距今500年前后,双方差距突然拉大。
是什么导致这场大分流?彭慕兰认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长三角、珠三角,而这些地方缺乏煤炭,受郑和大航海影响,附近原始森林被砍伐殆尽,这使“江南道路”遭遇严峻的资源瓶颈,而英格兰的优势在于那里有大量的、廉价的煤炭资源。
一个有力的证据是,瓦特蒸汽机面世后,法国、德国均大力引进,可很快就放弃了。因为瓦特蒸汽机耗煤惊人,成本太高,还不如用人来干活,而英国则无此虞,故能大量配置,这使其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领头羊。
但,彭慕兰的说法解释不了1840年后中日两国在走向现代化之路上的差距,为何日本能突破资源瓶颈,而中国却不行?试图用“客观原因”“只能如此”来阐释历史,说服力似乎不够。
而范赞登则在书中独辟蹊径地提出了一个“小分流”的概念,即:同样是欧洲,东西欧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同样发展失衡,甚至在西欧,拉丁国家与北海国家之间也非齐头并进。
那么,这个小分流是如何产生的呢?
可以看到,北海国家(以英国、荷兰、比利时为主)贷款利率早在14世纪就已明显低于其他国家,这意味着,人们获得资本的成本更低,而从平均工资看,北海国家亦占明显优势。
一般认为,这可能拜“黑死病”所赐,大量欧洲人病死,人力资本腾贵,这就有了用资本密集型经济替代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经济的可能。可问题是,拉丁国家、东欧也经历了“黑死病”,为什么这些国家就没能完成这个转型呢?
问题的关键,在北海国家更早承认私人产权,致农奴制基本解体,当人力匮乏时,北海国家无法廉价组织起生产力,只能大量购买东欧粮食。而东欧、拉丁国家尚未承认私人产权,还存在相当数量的农奴,可以很廉价地将他们集中起来大量生产,以从北海国家消费者手中赚取更多钞票。
其实,北海国家与东欧之间制度只有微殊,但黑死病将各方优缺点统统夸大了,结果北海国家、东欧、拉丁国家不得不沿着自己各自的习惯路径前行,最终造成了小分流的事实。
资金密集,则北海国家更愿投资人力,到1500年时,英国与荷兰乡村人的识字率已将近一半,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人们15岁左右便结婚时,北海国家结婚年龄却推迟到30岁左右,所以人口增长相对缓慢,其经济发展的成果未被同步增长的人口所淹没。
范赞登点出了北海国家率先走进现代化的关键——制度优势+长期积累,而这绝不只是一个偶然的过程。
3《上帝与黄金》 作者:(美)米德 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无情的革命》 作者:(美)阿普尔比 出版:社会文献出版社
英国为何能走在前面
那么,为何欧洲不学习英国的制度呢?这岂不是一劳永逸的方便法门?问题在于:欧洲根本学不了。
正如《上帝与黄金》中那个童话诗所写的:海狮邀请牡蛎去沙滩散步,它讲了许多风景优美、有利健康之类的话,牡蛎信以为真,结果它一走上沙滩,就被别人吃掉了。
海狮有海狮的办法,可这个办法套不到牡蛎身上,而事实给别的牡蛎留下深刻印象:海狮在忽悠我们,它所谓的制度优势其实是一个圈套。
欧洲未选择英国道路,因为它被“赢家的诅咒”所套牢,西班牙人在美洲发现了特大金矿,由此获得惊人财富,西班牙人没必要改革制度,相反,要提高挖掘效率,只能对工人更苛刻、更残忍,越简单、越粗暴的制度,效果越好。
西班牙是人类史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英国是人类史上第二个日不落帝国,可西班牙人所到之处只留下贫穷、奴役、专制,而英国人所到之处却相对好得多,至少呈现出一定的持续发展的可能。
并不是英国人更聪明,而是西班牙人抢到了最好的资源,而这资源却反过来限制了其发展空间,英国人抢到的殖民地质量相对差,只能通过开发来盈利,而想开发,就要承认产权,就要激励每个参与者。一个是以黄金为宝,一个是以人为宝,结果自然不同。
西班牙人在美洲找到了黄金,英国人也找到了自己的黄金。在英法争霸最激烈的时期,法国贵族却将私人财产偷偷存入英国银行,其实英国银行利息只有法国的50%,但法国贵族们知道,那些能把权力放入笼中的社会才更安全,于是,法国宝贵的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到敌国手中。
黄金多,带来的纷争就会更多,面对日渐动荡的局面,欧洲不得不强化教会力量,试图用上帝来震慑躁动中的人心,可结果却迎来了法国大革命的血雨腥风。相比之下,英国人的办法更功利——离岸平衡手。
所谓离岸平衡手,就是欧陆谁强大,英国就联合其他弱国对付它,拿破仑独大时,英国与俄国结盟,俄国强大了,英国又和法国解梦,在欧洲大陆之外,英国 反而掌握着博弈的主动权。英国人坚信,规则与均衡远比信仰更重要。如果说,资本主义本身就是一场无情的革命,那么,诉诸玄而又玄的东西,远不如离岸平衡手 那么实在。
因为有均衡,所以英国没有一家独大的团体,没有压倒一切的声音,所以当法国向欧洲输出革命时,英国能得以幸免。英国的思想者曾痛悔自己生活在一个犬 儒时代,为了个人利益,人人选择沉默,可他们却忘了,如果没有这份脚踏实地的逐利精神,我们今天仍然有80%的人在从事农业生产,而我们依然会每5年遭遇 一次饥荒。
产权重于黄金,实践高于信仰,英国为被各种魅惑所包裹的人类闯出了一条路。
5《未终结的帝国》 作者:(英)达尔文 出版:中信出版社
6《英语民族史》 作者:(英)丘吉尔 出版:南方出版社
大英帝国仍未终结
从当下来看,大英帝国似乎已辉煌不再,沉浸在旧日幻觉中毫无意义,英国目前就是欧洲的一个普通国家,可要想说服英国人同意这一点,恐怕难于登天。
在英国人看来,英国并没灭亡,而是正以某种形式再生,因为英语还在全球各地流行,英国人当年输出的制度仍在不同国家生根发芽。表面看,这些制度几无 共同之处,但这也恰好体现出英式制度的特点——它能根据不同的社会环境、文化传统去主动适应,从实现效率、公平与秩序。在英国人看来,所谓全球化其实就是 英国化,如果英国被欧洲所埋没,则人类史将丧失一个进步的推力,则未来的历史又将如何展开?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有三种主要模式:其一是不断扩大规模,这是传统、低效率、不可持续的增长;其二是斯密式增长,通过充分分工,达成更高的劳动生产 率,但斯密式增长存在其瓶颈,因为分工越充分,每个环节获得的收入就越少,这就很可能出现“内卷化”(有称过密化)的局面,这依然是不可持续的;其三是熊 彼得式增长,熊彼得认为,经济发展其实是一次“创造性破坏”,旧的技术被淘汰了,人们不得不使用新技术,从而提高了整体社会效率。
诶菲尔,熊彼得式增长是有门槛的,它不会在所有社会中发生,“创造性破坏”难免出现失控、否定与动荡,在短期内会给人们带来痛苦。正如经济危机,没有人会喜欢它,但没有它,社会各阶层就会固化,革命性的技术也将胎死腹中。
即使是落后社会中也有天才的发明,可这些发明会迅速会被邻居克隆,随着不断传播,人们已经忘掉它是谁做出来的了,大家都在免费享用其成果,发明家本 人很难从中获利,而同样的发明在现代社会中早已推出了无数个升级版,不同人会在其中加入自己的创意,不论是原创者还是革新者,每个人都能拿到自己的那一份 回报,最终该发明会越来越完善,直到被未来更好的所替代。
熊彼得增长不仅需要宽容,更需要文化的支持,这文化承诺人人不同,却又足以将彼此联系起来,正如英国曾横跨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它让各种各 样的人们从在这个平台中获得自己的利益,而每个人的奋斗都在为它做出贡献。事实证明,英国式的氛围最适合熊彼得增长,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何英国能以弹丸之 地变成拉动人类整体进步的火车头,而我们明天依然还需要这种文化。
只要现代性尚未凋谢,英国的历史仍会延续,既然是英国人创造出这一切,而非欧洲人,那么,英国人偶尔脱个欧玩玩,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看过"经久不衰的英国小说分享"的人还关注了:
1.励志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