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机营销案例分析3個(2)
小米手机营销案例分析3個
小米手机营销案例分析3:
活动一:手机编年史
一个用户愿意分享有愿意参与的活动,前期的创意必然少不了,如何想到这样的一个有趣的话题。这个活动是小米在2010年做的,那个时候小米也刚刚起步,名气是基本没有,主要是通过论坛的一些种子用户,用户量的有限必须让有限的用户做出最大的的分享。
2010年正值智能手机改良换代的时期,从诺基亚到智能手机的转变之路。茶余饭后,我们可能很习惯的讨论自己用过的那些手机,好的东西我们总是发自内心的想要分享给周边的朋友,寻找认同感,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认可,成为身边朋友的领袖级人物。生活中我们会发各种类似的例子。
手机编年史,掺入用户每个用过手机的故事,愿意分享也愿意炫耀。最牛掰的人用过175部手机,总支出高达285910元,仅仅用了7年的时间,每年平均更换收25部,均价1634元。发烧友总是会不由自己的“炫耀”自己,自然愿意分享让周围更多的人“崇拜”自己。小米的种子用户的特点即发烧友,对于这种炫耀自然容易引起共鸣,活动效果自然不会太差。
所以,最重要的是想清楚,你的用户特点,针对用户特点做针对兴奋点的活动。
活动二:小米电视
首先,小米的人群在20-30岁之间收入应该不高,应该是中和中下层。
活动基调符合这个群体,很容易拉近距离,并且有种演讲感。就如同和年轻人的第一套房,年轻人的第一辆车类似的广告语一样,第一辆无疑给人的感觉是门槛低的,性价比超值的,性价比,就是同样的价格下我们最出众,但换个思路也就是,我可能质量不是顶尖的,但在我这个价格下,你也买不到比我更好的 。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客厅的背景以及周边的搭配,然后选择小米电视的颜色,通过模拟用户的现场感,让用户获得更多的参与感以及成就感,以至于炫耀分享。
活动三:小米活塞耳机
做耳机的营销很难,因为耳机是很专业的东西,比如你要说音质,音质本身没法用图文精确描述,翻遍了市场上几乎所有耳机的营销案,发现都说得玄乎其玄,一般都说所谓"高频突出,中频实,低频沉"。小米第一次做耳机,你再讲这些东西,第一是跳不出原来的路数,第二恐怕你没别人讲得专业。
当时担任这款产品策划的是一个刚从广告公司过来的小伙,他身上有些传统广告文案操作的习惯。一开始提出一堆名字大多都是"灵动"、"灵悦"之类,然而实在有点烂大街,相近名字在各大品类的商品中毫无辨识感。营销需要更简单直接的东西。从音腔形态和发声单元外表上找出路,外形像活塞,那我们就以此命名叫"小米活塞耳机",活塞给人感觉也有动力感。
产品点分为卖点和噱头,卖点是用户愿意为之掏钱的,噱头是有意思但用户不会为之掏钱的。卖点定义分为两类:一级卖点和二级卖点。一级卖点只有一个,这样用户才记得住,如果你说三到四个就等于没说。二级是辅助描述一级的,一般有两到三个。
如何找到小米耳机的一级卖点?小米耳机的产品团队有顶级的供应链和制造工艺经验,开始想到了从"工艺"环节突破来讲"音质"。想要给用户传递的关键是品质感,其中包含了工艺、用料和包装三方面。
关于工艺的话题,特别想说这个音腔是一块铝锭整体一刀成型。在用料方面,是军用级别的凯夫拉的线材。第三个卖点,小米策划的同学原本想说的是多彩绕线器,但很多用户没有用过,所以我最后建议还是使用"礼品级包装",概括了绕线器以及特别精致的包装盒等。列几个当初的候选文案。
一级卖点方案1:灵感来自于F1活塞设计。
被否:描述太虚。
一级卖点方案2:航空铝合金一体成型的音腔。
被否:这是二级卖点。
二级卖点方案1:奶嘴级硅质,柔软舒适。
被否:不是卖点,是噱头。
最后卖点定的是--小米活塞耳机,99元听歌神器。
活塞耳机的卖点,一开始总结了12个,一路PK,后来变成了7个,再否定,到最后只剩下了3个。这是一个去繁从简的过程。其实我们的方法论也够简单,想想怎么跟朋友推荐?你肯定不会乱飚广告修饰词,而是直接简明说最重点的要素:使用一体成型的铝合金音腔所以音质好,军用标准的凯夫拉线材用料好,礼品包装高大上,还只卖99元,买个包装都值了。实际上,见过这款产品的人几乎都能把三个核心卖点背下来。
小米有很多经典的营销活动案例,每个活动都是经过反复打磨和前期精心准备才达到甚至超出了预想效果。当然,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小米参与感的三三原则为核心。
最后…
小米的活动营销都是经典和值得学习的,但是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认清自己的产品特点以及媒介资源,小米每个活动的成功离不开雷军在行业中的影响力,一味的追求小米式似乎零成本式的营销案例,必然会走进一个误区。
其实活动的精髓就是了解自己的产品用户,再经过不断的思考和打磨,让目标用户获得参与感、兴奋感、炫耀感。
扒一扒小米内部的那些事:
在小米干了有两年多,前些日子还是离职了。小米是血汗工厂,一开始每周六天,朝十晚十,后来勉强改成一周五天,但如果周六要上班,都是直接邮件一句话通知。绝无加班补助。
离职的还有很多, 在小米做营销的一周休息时间更少,经常看他三更半夜在抽烟,做方案。在小米就是用青春奉献小米的明天。
讲一件真事儿。前年小米年会,有个许愿树环节,全体员工写个愿望,每个合伙人都抽一个愿望帮助满足。本以为大家会写出国旅游,苹果电脑啥的。结果全场抽奖只有一两个人是物质愿望,其余全部是希望周末不上班,晚上不加班。可见民怨。
现场好不尴尬,没有一个合伙人敢承诺未来可以一天不上十二个小时。到最后主持人都挂不住了,但凡遇到不加班的愿望,统统作废,重抽。结果,呵呵,越废越多,整个环节雷总脸都绿了。
所以第一个原因:在小米工作两年,身体状况每况愈下,面临婚事,唯独跳槽过的更轻松。我相信离开小米的有绝大一部分是因为累。
第二个原因:所有领导都擅长画大饼。理想很大很忽悠,刚到公司说好好干今后有期权,结果期权干满五年才有,然后又承诺会有小米公寓,前1000员工免费入住,而现在大楼选址还没选。管理层也是精明到家的人,给员工奖励无非就是自家产品和友商产品,变相让员工推销。到头来,人人都热血沸腾而来,未必能共苦走到最后。
小米把别的公司用来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创业上,毫无疑问他能跑的更快。但是那些推进这只狂飙突进的木马的底层员工,却在深深地感受着资本主义血和泪的压迫。
至于在小米工作的优势:在高薪和对小米文化热爱的吸引下,仍然有很多人不会离开——因为这个公司确实也有他好的一面,比如人际关系相对简单,员工平均年龄年轻,牛人多,等等。适合刚出校门,一无所有的年轻人做跳板。
——但是
小米公司成长迅速,
是难遇的一个平台,也是一个机会。
而每一家公司或人事管理或企业文化方面都有长板短板,小米亦是如此。
有人喜欢公务员的稳定闲适,于是一生执着加官进爵,做“ 醒握天下权、醉卧美人膝”的黄粱好梦;有人则享受高压下冲刺的快感,多劳多得且不计被资本家榨干的血与汗。
围城在心,墙里墙外。
有人渴望留下,
自然有人想要离开。
忽然想起一句老话:
“ 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
所以,小米能做出来的经典营销案例,也是来之不易的,别人的成功不以复制,因为你不了解背后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