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创业成功的案例精选
90后创业成功的案例精选
成功的人往往只是少数,只是因为他们做到了大多数人做不到的细节,90后该如何才能创业成功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的90后创业成功的案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90后创业成功的案例1:张天一:用自媒体玩法做米粉店
我始终坚信餐饮是一个沉底的行业,不沉底是飞不上天的。
今年四月,《我硕士毕业为什么卖米粉》这篇文章开始在网上流传。那是我半夜发粉时的感悟,当时真的发到眼泪都要掉下来了。也许现在我能想明白了,但当时我真的想不通。总觉得上班族那个点早睡觉了,我还在这儿干嘛?然后真是鼻头一酸,写了那篇文章。那些我自认为写得满意的文章,都在厨房里诞生。
在北大我读金融法专业,同学毕业后大都去了投行和律所。大家都去搞金融,可没有实体搞什么金融呢?这是我当时的想法。后来毕业论文我写农村金融,到西南贫困农村研究小额贷款,发现那才是真正的中国金融。
本科毕业时,我已经在学校附近开了两家饺子馆,但总觉得困惑。那时我还在CBD一家律所实习,每天站在华贸中心20几层楼的办公室里总想往下跳。因为想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我并不喜欢这种“高大上”的工作,却隐约觉得开店可能是个机会。这次开餐馆,一半是我因为喜欢吃米粉,另一半是因为这事我干过,心里有底。
决定做米粉店后,我几乎吃遍了常德市的所有米粉,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家愿意教我。刚开始确实挺苦的,因为我们就是一个土鳖团队,或者说并没有团队概念。现在我们全职14人,算上兼职将近20人。我们的店面一直在换,最早的厨房和现在厨房的布局、设备都不一样。做餐饮是要扎根的,有时候我三天不来店,对这个店就不熟了,总觉得不踏实,一定要亲自煮碗粉才行。
早期我们招了一票大学生,入职后他们都会抱怨这工作跟想像的不一样。大学生很容易被某一种价值观感染,他们想象中做事都是互联网思维,大策划、大手笔、大炒作,觉得来到这里会有各种好玩的事。但不管任何岗位,到我们这都要先从服务员做起。端盘子、发粉、炒牛肉,做满三个月再谈别的。因为我始终坚持,餐饮是一个沉底的行业,不沉底是飞不上天的。
我们团队全部都是90后,不缺想法,折腾噱头我们最在行。我坐在这儿,脑子里一会儿就能跳三四十个想法出来,所以我更愿意学习如何运营餐厅,如何搭建团队,产品怎样才能做得好吃。对于我来说,这些才是真正需要花精力学习的。反倒是互联网那一摊儿不必费心,90后对它天然有感觉。
现在伏牛堂想要扩张,最困扰我的地方在于找不到那么多合适的厨师和店长,我缺少的是靠谱的人。一方面中国餐饮从业人员对这个行业没有尊重和职业认同感,所以他们经常得过且过,觉得在哪干都一样。另一方面,在中国做餐饮,甲乙方的感觉非常重。甲方是顾客,乙方就是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人。在法国做餐饮有蓝带大厨,在中国就是新东方的厨子。
所以我希望对员工灌输的理念是不卑不亢地服务,一定要分辨出顾客的要求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过去传统餐饮业是客人要什么就提供什么,像诺基亚一样,上百条产品线,最后把自己玩死了。而苹果只做一款产品,管你要不要呢,就做这个。
苹果做的是需求,我们也一样。这个时代有一种逻辑是,只要你做的东西是个玩意儿,不管多小,如果你能把它做出来,就一定会有人买单。在京的湖南人有三十万到四十万,相对于北京两千多万人口,这部分人绝对是小众群体。过去做湖南米粉的不知道这拨人在哪,所以开一家倒一家。现在为什么我们敢做?因为通过互联网,能很方便地聚集到这三十万人。
下一步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开店,二是把产品标准化。很多人会问,你打算开多少家店?通常我会说,当你真正了解互联网对一个商业模式的影响,就不会再担心开店的问题。传统的餐厅都有一个辐射半径,扩大品牌唯一的方法就是开店,店开得越多,辐射范围越大,行业地位越巩固,品牌价值越高。而现在我们做餐饮,辐射半径是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疯狂开店有风险,特别是对于我们这种外行,风险更大。但互联网让我们有时间缓冲,慢慢来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把杠杆效应扩大。
线上的东西要做得更好,首先这是我们擅长的,其次这是零风险的,即便做不成也能利用这个时间缓冲,把店调顺。未来我们的品牌价值一定远超实体店的价值。
在中国做餐饮都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高房租,二是人员流失。某种程度上看,海底捞解决得不错,至于其他什么思维,都是空谈。我们的选址逻辑是一流商圈,十流地段。把店开到国贸的犄角旮旯去,目的就是省租金。现在朝外SOHO店每天卖出将近200份米粉,已足够覆盖掉我们的成本。第三家店也正在筹备中。
伏牛堂的线下店做为一个入口能聚集一票人,通过挖掘人群的需求来实现我们的商业化。比如来我这吃粉的女性多,我们可以考虑跟聚美合作。店里顾客80后、90后居多,所以我们在和动画片《魁拔》谈合作。可能我店里的湖南人多,就卖和湖南相关的文化衍生品,我们“霸蛮”系列的文化衫就卖得不错。未来伏牛堂可能是一家服装店、一家大数据公司,或者是一家自媒体。
但至于具体是什么,现在我并不确定。不过在这个不断推翻重建的过程里,有一点十分清晰:玩这套东西的所有基础都不是靠微博微信互联网,我们是卖粉的,这才是我的根儿。
90后创业成功的案例2:“众筹创业”点亮90后大学生的梦想
“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会帮助你”,时下正风靡的“众筹”让这句话有了更直接的方式照进现实。从一个创业想法到寻找合作伙伴,租下的铺位从一片荒芜到宾客满座,“比逗BEPOTATO”咖啡馆用了6个月的时间。时髦的“众筹”,让这群90后大学生的“白日梦”变成了现实。
90后大学生众筹开咖啡厅
秋意渐浓的广州,“比逗BEPOTATO”的联合创始人刘永杰和营销负责人王海与信息时报记者聊起比逗咖啡馆的创业故事。
“90后都追求自由和个性,对于千篇一律的食堂充满了槽点,对校内毫无个性的聚会地点也早已厌倦”,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今年年初,在华南理工大学就读的刘永杰和3个小伙伴萌生了开一间咖啡馆的创业想法。这时,“众筹”模式走入了他们的视野,众筹咖啡馆的计划也就列入了日程。
开一间大学生众筹咖啡馆在广州是头一遭。为了考察众筹在校园的可行性,今年4月,创业团队在华工和华农的校园进行了300份以上的问卷调查,高达70%的参与众筹意愿给予了团队正式启动的信心。
随后,他们以这两所学校的学生为目标群体进行股东招募。他们的众筹计划是众筹股东每股1000元,每位需出资至少1000元,至多5000元,享有1至5股的分红权。经过一个多月的招募,加上核心团队的出资,他们共有170多位众筹股东和70多万元的启动资金。
筹得了资金,下一步就是选址。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他们在五山地铁站附近租了一间临街的铺位,室内面积约280平米,露台约200平米。
90后大学生充满个性的想法在比逗咖啡馆里随处可见,菜单上每一类菜品都有一句个性宣传语,如“芝士多么粘,就像你的思念”形容的正是披萨。自己设计的店铺装修风格有种古朴的时尚,刘永杰和王海告诉记者,就连店里照片墙的几根木头都是自己剥皮和打磨的。
170多位众筹股东都竭力宣传这间咖啡馆,不仅自己来消费,也拉朋友来消费,开业两个月以来,咖啡馆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在比逗的募股计划里,他们预计咖啡馆每月的利润在16万元,十个月左右可以回本。9月19日正式营业以来,长假前的十个营业日中有5个单日营收都超过了1万元,刘永杰认为这样的业绩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实现盈利的目标指日可待。
“有了志同道合的创业团队,通过众筹获得了资金,创业虽然不简单,但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刘永杰说。未来,他们计划将此模式标准化,在其他高校附近复制,广州大学城的分店已在筹备中。“以后每一间高校旁边都有一家这样的咖啡馆。”刘永杰和王海希冀着他们的未来。
生意经
想方设法提高“众筹股东”活跃度
在咖啡馆最显眼的地方,整个墙面挂满了印有比逗LOGO的马克杯,仔细一看,这些马克杯上都刻着名字和编号。王海对记者说,每一个马克杯代表的正是咖啡馆的一位众筹股东。
“众筹”是这家咖啡馆最大的特色。不过,由于股东数量庞大,不少众筹咖啡馆最后变成了“看上去很美”而实际运营却举步维艰,落得散伙的下场。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咖啡馆建立了自己的董事会,由核心运营团队、校园股东、社会股东等7人构成,虽然每个众筹股东都拥有建议权,但最终的决策权是在专业的核心运营团队手中。“尽管有摩擦,但大家都奉行‘专业的事给专业的人做’的原则,合作很顺利。”刘永杰说。
因应学生特点设置股权流转计划
而学生众筹创业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则是“毕业”带来的股东流动。毕业以后,离开了广州的股东就很难给咖啡馆带来地域性的资源。为此,他们设置了学生股东毕业的股权流转计划。对于第一批学生股东,两年之后按贡献度排名,挑选一部分成为永久股东,其余在毕业时需将股份流转给五山高校在校生。对于之后加入的股东,均需要在毕业时将股份流转给在校合适的大学生。
除此之外,为了激励股东的活跃度,他们将运营团队分成了许多小组,如设计组、运营组、植物组、摄影组等等,每一个小组就相当于孵化出来的一个创业小分队。例如他们与华农学生合作试运营“一米植物”,利用室内外的可种植空间进行植物认养,这些植物可观赏也可贩卖。刘永杰说,将来或许会给每个小组增加一些盈利压力,以此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举办各种创业交流活动
刘永杰对记者说,若是在4年前这家咖啡馆定然是开不起来的,而随着移动社交网络的发展,利用微信、微博等等构建起来的熟人圈子,为咖啡馆的众筹提供了可能性。
在最初的时候,他们在微信上推广了一组“一抹华光”的华工校园明信片,3天内就获得了上万的阅读量,为微信平台积累了首批读者。如此,当此后使用微信推广众筹计划时,就获得了许多回应。
曾有人指出,众筹咖啡馆的成败在于咖啡馆的主题。利用校园优势,比逗的主题正是“创业交流”。除了承接下许多校园社团活动以外,他们还承办了广东天使会等的线下交流活动。通过举办类似的创业交流活动,也让店铺获得了更多的创业资源,一些更富有经验的专业团队还能够给予他们诸如薪酬制度设计的指导。
而一些兴趣小组也自发找到了比逗,如锤子科技、海星会、吴晓波(微博)读书会等等,都在比逗举办了线下活动。刘永杰对记者说,目前下午时段主要承接一些线下活动,他们计划在晚上时段推出看电影等主题活动。
像打游戏一样开咖啡馆
在刘永杰的设想里,咖啡馆未来将借助移动互联网,发展O2O模式,实现线上与线下的互动。“90后不喜欢墨守成规,我希望把开咖啡馆也变成一场领任务、组队、打副本的游戏。”
目前,团队在微信平台上进行在线订餐的测试。同时,他们也在进行App的研发,App首先将面向所有众筹股东,主要的目的是加强股东之间的交流、股东活跃度等等。
他举例说,可以将股东对店铺的贡献设置成一个一个的任务,例如来店消费或发布一篇推广文章就能获得“经验值+1”,带朋友来消费就能够获得更多经验值。王海还举例说,店铺中要新增一幅壁画,以此设置一个任务,那么股东就可以通过App来领取这个任务,在股东中找队友一起执行,完成后就获得相应的奖励。
通过这样的任务完成获得的奖励积分,就可以更直观地看到每个股东对咖啡馆的贡献值,这样在今后的分红、股权流转等等环节也就有据可依。将来,这个App也可以应用在学校的社团中。
90后创业成功的案例3:刘大睿
从干力气活儿起步
刘大睿家住云南偏远山区。2012年他考上东林,成为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为了筹集学费,刘大睿上过砖厂,装过一整车的砖,还去工地扛过水泥。
大一寒假,刘大睿决定在大学做点什么。他把在火锅店当服务员的钱和贫困补助攒下来,从云南带了很多玉石饰品回到学校。他又向室友借了8000元,独自前往中缅边境采购玉石。每个周末,他带着玉石饰品到中央大街摆地摊,慢慢筹集到资金。
遇危机执著拯救公司
2013年,刘大睿与合伙人注册了哈尔滨时光慢递有限责任公司,其业务是把文化创意与互联网结合,追踪记录人生美好时光,融入时间元素的纪念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学生可将4年的成长记录发给公司,毕业后将自动生成多媒体产品,以此留住青春。
但此时,父亲8万元的医疗费令他苦不堪言,更让他备受打击的是,公司又遭遇骗子欺诈,面临失败。当时,大部分成员离开团队只剩下7个人。2014年5月,公司成员齐心协力完成了一批业务,不管男生、女生整夜熬在公司,困了就在桌子上趴一会儿,正是这种执著拯救了公司。
90后大三学生研发“拾忆”APP,从打工攒学费到年收入200万
2016年将业务推向全国
2014年5月,在校团委支持下,公司成为国家级大学生创业项目。同年10月,公司参加“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实践挑战赛荣获银奖。11月,公司在广州股权交易中心青年大学生创业板挂牌,是团中央主导的全国首批青年大学生创业挂牌的19个公司之一,公司研发的“拾忆”APP第一个版本正式上线推广,上线10天用户量达到13700人。目前,公司年盈利200万元。
刘大睿通过校勤工助学中心雇佣了30人,其中近20人来自于贫困家庭。公司每月为他们发放共3万元工资,解决了大家的生活费。下一步,刘大睿计划将公司打造成一个文化创意与互联网结合领域的品牌,2016年将业务推向全国让公司真正走出校园。
以下转载一篇记者对刘大睿的采访报道文章:文化创意联姻互联网 追踪记录人生美好时光
哈尔滨时光慢递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大睿的创业故事
东北林业大学经管学院大三的学生,哈尔滨时光慢递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大睿的创业故事:
背井离乡,漫漫求学路
“我家在云南的一个偏远山区,家里几代都以务农为生,爸妈身体也不好,我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从小我就努力学习,希望靠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改变几代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说起自己是如何来到哈尔滨上学的,刘大睿语气沉重却带着几分自豪。
虽然考上了大学,但来哈尔滨上学的过程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为了筹集上大学学费,他暑假去过砖厂打工,还去工地上搬过水泥。开学时,他只身一人背着一个书包向着一座离家3000多公里的陌生城市出发,而在此之前,他甚至从未进过省城,更不要说出省。因为不熟悉入学程序,也不像其他同学那样有家人照顾,在学校的第一天晚上,他一个人在没有被褥的床板上睡了一夜。而又因为是贫困生,教材费用交不起,他用的也是上一届的旧书。渐渐地,从黄土地里出来的他开始察觉到了一丝自卑,倔强的他开始想要改变……
创业伊始,坎坷而心酸
大一寒假,刘大睿把在火锅店当服务员的钱和贫困补助攒了下来,从云南带了很多玉石饰品回到学校,再向室友借了8000元,一个人独自前往云南和缅甸边境腾冲等地采购玉石。每个周末,他都会带着自己精心挑选,不远千里带来的玉石到中央大街摆地摊贩卖。“在哈尔滨的冬天,我瑟瑟发抖,感觉自己就像个乞丐,或者是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每一次想要哭泣时,我习惯性地仰望天空,每一次在回学校的公共汽车上我都睡着了。”谈起自己创业初期的经历,刘大睿感到十分心酸。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慢慢地,他筹集到了资金,有了一小部分可观的资本。
机缘巧合,偶遇合作伙伴
能取得今天的成功,除了刘大睿自身的努力,还离不开那个一直对他不离不弃的好伙伴赵勇。在学校一场话剧表演中,刘大睿与春节时还为了学费而在他乡餐馆勤工俭学的赵勇相遇了。因为一样的背景,一样的不甘于现实,一样的想寻求改变,他们很快成了好伙伴。
2013年5月,刘大睿和赵勇一起租下了学校一个店铺,每一天他们上完课就奔波于各大商场间采购各种柜子、货物。“那段时间我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惫,每一天都是下午三四点才想起来没有吃早餐,那时的我们都很纠结,不明白此刻吃的是早餐,还是晚饭。”
当年6月,他们精心筹备的店开业了,在7月17日,他们顺利注册了哈尔滨时光慢递有限责任公司。但是,就在他们雄心勃勃地打算开始他们的创业之路时,噩运也来了……
连番噩运,梦想濒临破灭
这头公司才刚刚注册完,那头他们的注册资料就被泄漏,导致了骗子公司、社会不法分子每天给他们拨打不下30个电话,各种各样的骚扰电话扰乱了他们本该正常的生活。这年的12月,他们又被一家网络骗子公司骗了3000元。
“我想一切只因为涉世太浅,我们还太幼稚,那时的我们,还太年轻。”这一学期的忙碌,让他们已经难以协调工作与学习。也正是这个学期,赵勇挂科1科,而刘大睿挂科5科。他们站在失败的门口,徘徊于坚持与放弃之间。
然而,噩梦还远远没有结束。终于熬到了下一个寒假,就当刘大睿想要放下一年以来的疲惫,感受一些亲人的温暖时,回到家的他,发现爸爸不舒服,检查结果是肋骨断了。提起这个事,刘大睿非常难过:“爸爸很久前摔断了肋骨但是一直忍着,直到他自然愈合,他为了不让儿女担心,自己又舍不得去医院,就这样忍着。”事情还远远没有这么简单,除了肋骨断了之外,检查还发现爸爸有肺气肿和肿瘤。“当爸爸被推进手术室的时候我觉得作为一个男子汉我应该撑起这个家。”刘大睿说。
因为家庭贫穷,8万左右的医疗费用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回到学校,公司面临失败,团队的大部分成员选择离开了团队……
坚持,让梦想继续飞翔
“我真的非常感谢当时没有离开我的伙伴,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当时的陪伴,我才能坚持下来,才能有今天。”
在那个最困难的时候,除了刘大睿和赵勇,只有5个伙伴选择了留下。为了缴纳房租,还清公司欠款,公司成员陈晓宇拿出自己的奖学金,田晓通省下自己的生活费,狄亚楠、权婷婷、王浩每天默默地在公司工作……正是有了这些忠实的伙伴,刘大睿才有了无穷的力量去克服困难。
终于,在2014年5月,公司成员齐心协力完成了一批业务。“团队成员那段时间一整夜一整夜的工作,不管男生女生困了就在桌子上趴一会儿,第二天还得继续上课,是这群不离不弃的优秀成员拯救了公司。”谈起当时的坚持和陪伴,刘大睿的心中充满感激。
90后大三学生研发“拾忆”APP,从打工攒学费到年收入200万
2014年,是刘大睿和他的伙伴们真正成长的一年,也是他们发展的转折期。
5月,公司成为国家级大学生创业项目; 8月,公司项目进入奥迪创新实验室100强;
10月,公司参加“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实践挑战赛荣获银奖;11月公司在广州股权交易中心青年大学生创业板挂牌,这也是团中央主导的全国第一批青年大学生创业挂牌的19个公司之一。在11月,公司研发的“拾忆”APP第一个版本正式上线推广,上线仅仅10天用户量便达到13700人。
梦想终于渐渐开花结果,当初的困难、坎坷都已成为过去。刘大睿和他的团队,继续在他们梦想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胸怀感恩,继续前进
刘大睿说:“我们经历过这么多困难,虽然现在有了一定的成就,但也不能忘记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
在东北林业大学首届“魅力班级PK大赛”中,刘大睿的公司为比赛提供了价值20万元的2500册大学毕业纪念册赞助。2015年3月团队联合广东力奥盈辉投资基金管理中心面对黑龙江高校毕业班发起“以我手,绘我心”公益项目,项目开展一个月,涉及大学12所,覆盖群体5万人,为1000多个毕业班提供了服务,累计提供资金高达15万。
公司现有成员30人,有近20人来自于家庭困难学生,多数来自于勤工助学中心,公司每个月发放的近3万元工资,完全解决了团队成员的生活费用。
对于帮助这些有相似经历的大学生,刘大睿说:“我们带领一大群有梦想有志向的大学生去努力追逐梦想,用正能量去影响周边的人。我还将带着感恩的心和我的团队朝更大的目标奋进,打造一个文化创意与互联网结合领域的品牌公司,”
2016年,刘大睿的公司业务将推向全国,让公司真正的走出校园。
采访最后,90后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就此告一段落:“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创业的道路上坚持,但我们必须相信,能够坚持到最后的人,一定会取得成功。我希望我的经历能够帮助更多和我一样出身的人,去鼓励更多有梦想的人实现梦想,让他们在逐梦的路上少一些坎坷,少犯一些错误,去回报社会,实现人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