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励志>成功学>成功的作文>

《成功的七大精神法则》读后感(2)

时间: 小兰676 分享

  《成功的七大精神法则》读后感四:

  记得前几年一个社会现象一直被讨论,就是大学扩招后,大学生遍地开花,大学毕业生普遍心气高,不愿意在平凡的、真正需要光亮的岗位上点燃自己这枚蜡烛,好似不当奥运圣火的生活是不值一过的,但是圣火只有少数,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最后就变成了一把野火,甚至是一缕鬼火。

  是什么造就我们脑海中这一颗晶莹剔透,一触即破的大泡泡?走到街上,一幅幅巨幅喷绘,体现尊贵地位的地产广告与彰显独特品味的汽车广告遥相互应;打开电视,一档档电视栏目,讲述传奇经历的名人访谈与倡导实现梦想的激励故事轮番轰炸,这些成功的象征物闪现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是很难知足的生物,要么不知道,知道多了就不知足,比如我们在购买一个产品的时候,突然被告知还有升级版、完整版、收藏版的时候,不选择更好的就是压抑一部分欲望,这根欲望的弹簧总有一天要反弹的。而作为那些宣传者,要做的唯一事情就是让人膨胀。这些成功的象征本身并无问题,但是如今他们被卷上了成功学的触须。成功学是教人成功的学问,其实是一门伴随我们长大的学问,随处可见,随手可得:书店里满眼成功学类的励志读物;我们高三参加高考前的备战动员会;公司定期为员工安排的扩展训练课程;服务业上班前的早操和下班前的口号;那些小人物发家类电影;那些广为传唱的励志歌曲……

  人们对成功的普遍焦虑,成就了成功学这门产业,同时也由于过于渴望成功,过于害怕失败,当我们一头扎进去追求成功的时候,通常会忽略其中的阴暗面。成功/失败的二元对立已经形成,对成功者捧得越高,对失败者的鄙视与唾弃则越厉害。成功的程度也因为常常需要被测定而使得判断成功的标准变得逐渐单一,成功的法则如何帮助千军万马都能过独木桥?成功学大师陈安之的愿望:“中国13亿人都成功”何时能实现?熟练掌握成功学法则把人人变成成功机器,开在成功的路上,无视沿途的风景。

  在这一点上,《成功的七大精神法则》并不突出成功作为人生的目标,对成功的定义也不是那样狭窄,作者认为:成功包含很多方面,物质财富不过是其中一个方面而已。更为重要的是,成功是一次旅行,而非终点。物质富裕有很多表现形式,它恰好是让成功之旅更富有乐趣的几件妙事之一。但是,成功还包括:良好的健康状况、充沛的精力、对生活的满腔热情、圆满的人际关系、自由的创造力、稳定的情感和心理状态、美好的感觉以及一颗平和的心灵。可以说,这是一本不以成功为目的成功学著作,如果非要给图书定义的话。书中的观点,即所谓的七大法则,实则是叫人顺应自己的本性,顺其自然,并不像一些成功学著作说的那样,非要设定目标,为之拼博。这一点,倒与印度电影《三个傻瓜》男主角的观点有着统一的地方。道法自然,这是中国道家的思想,是不是外国人学了去不好说。文化本来就是互相学习和多元的。并且,地球是圆的,保不齐哪天两个天南地北的人就能走到一块去,思想也不例外。

  《成功的七大精神法则》前言:

  虽然本书被冠以《成功的七大精神法则》之名,但是你也可以称之为《生命的七大精神法则》。因为这些法则跟大自然用以创造宇宙物质存在(包括我们所看到、听到、闻到、尝到和摸到的一切事物)的法则是一样的。

  在我的《创造丰盛:万有领域的财富意识》一书中,我勾画出了通向财富意识的几个关键步骤。《成功的七大精神法则》就是基于以上这个教诲,它是建立在对大自然的运作规律具有深刻领悟这个基础之上的。当这样的领悟深入到你的意识之中的时候,你就具备了轻松自如地创造无限财富的能力,并在每一次付出中品尝成功的滋味。

  成功的生活可以被定义为不断扩展的快乐和在财富之路上不断的进步。成功是轻松自如地实现自己愿望的能力。但是,成功常常被看成是一条需要埋头苦干的艰辛之路,同时,它还常常被认为是以牺牲他人为代价而取得的。面对成功与富裕,我们需要一个更为注重精神层面的态度。所谓富裕,就是所有好事都向你涌来。通过了解和实践精神法则,我们就将自己放到一个跟大自然相和谐的位置上,并以轻松愉快和爱的心情去创造我们的生活。

  成功包含很多方面,物质财富不过是其中一个方面而已。更为重要的是,成功是一次旅行,而非终点。物质富裕有很多表现形式,它恰好是让成功之旅更富有乐趣的几件妙事之一。但是,成功还包括:良好的健康状况、充沛的精力、对生活的满腔热情、圆满的人际关系、自由的创造力、稳定的情感和心理状态、美好的感觉以及一颗平和的心灵。

  即便经历所有这些美好的事情,我们还是会感到不满足,因为我们还需要浇灌心中神性的种子。事实上,我们内心尚处于胚芽状态的神性一直期待着在人间充分地显现。因此,真正的成功就如奇迹一般。它是我们神性的展现。成功就是我们无论走到哪里,也无论我们看到什么,都可以感知到神的存在——孩子的双眼、美丽的鲜花、飞翔的小鸟都是神性的体现。当我们开始觉得生活成了奇迹般的神性展现的时候——不是偶然,而是始终不断地这样感觉——那时,我们才明白成功的真实含义。

  在说明七大精神法则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法则的含义。法则是一种作用力,通过法则的运作,潜在的变成了显见的,观察者变成了被观察者;通过法则的运作,欣赏者自己演变成了一道风景,而做梦者则以梦境展现自我。

  所有的创造,这个物质世界存在着的万物都是潜在将自身转化为显见的结果。我们所接触的万物也都源自于那未知者。我们的身体和这个物理世界——一切我们可以通过感官感知到的——都是从那潜在的、未知的和看不见的转化而来的,变成了今天我们可以看得见的、明确的和已知的事物。

  这个物质宇宙无非是真我的自我表达而已,它返身通过灵性、心念和物质等种种现象来表达和验证它自己。换句话说,所有的演化与创造都是真我或神性自我表达的一个过程。在生命的永恒舞蹈中,这个大千世界其实就是意识奔流不息的自我表达。

  所有创造的源头就是神性(或可称之为灵性),而创造的过程就是运动中的意识(或可称之为心念),创造的客体就是这个物质世界(其中就包括我们的身体)。现实世界的这三个组成部分——灵性、心念和身体,或者可称之为观察者、观察过程和被观察者——本质上是同一回事。它们都来自于同一个地方:一个未曾显化的纯粹潜能领域。

  宇宙的运行法则实际上是神性运动的全过程,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意识运动的全过程。当我们理解了这些法则并将它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任何我们想要的事物都可以被创造出来,因为,这个创造森林、星河或人体的同一个大自然法则,同样也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内心最深处的渴望。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成功的七大精神法则,并看看如何将它们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成功的七大精神法则》译后语:

  没有人想着要来到这个世界,但人人都来到了这个世界;没有人想着要离开这个世界,但人人都离开了这个世界。换言之,该来的时候,你不想来也得来;该走的时候,你不想走还得走。这便是自然规律。那么,这是不是说个人的意图、努力都注定会归于徒劳呢?当然不是,否则就不会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了。

  一旦来到这个世界,我们便有了生命,生命的本质特性是动,是有意识。人之初,大都是懵懵懂懂,或者说是稀里糊涂的。但慢慢地,就会各有盘算了——想法或欲望。然而,并非所有的想法或欲望都能如愿以偿的。现在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想法或欲望能顺利实现,什么样的想法或欲望会以失败告终?这大概就是作者希望通过本书回答读者的。

  大体说来,只有顺应自然规律的想法或欲望才能得以实现。前面说过,来到这个世界并不是出自于我们自己的决定或努力,因此可以肯定地讲,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自己,至少不全是为了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而是另有原因的。那么这个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这可是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究竟怎样度过的问题。

  人活着不能不为了自己,但也不能全为了自己。人首先得为自己,为了自己的存活。否则一切免谈。但人又不能全为了自己,因为无论主观上如何,客观上我们都是为别人活着的。为了自己的生存,你就免不了吃喝拉撒,而这吃喝拉撒中的哪一样都与他人或与你之外的事物有关系。先说吃喝吧,要吃喝,你就得劳作,这劳作的主观意图可能是为了自己的吃喝,但客观的功效却远不止于此,起码它维持了某些东西的流通循环,新陈代谢。

  为别人,有主观上为别人和客观上为别人之分。主观上为别人是指你主动自觉地去为别人,而客观上为别人是指你有意无意的行为可能客观上为别人带来一些好处。别的不说,就说“生老病死”中的“病”吧,谁都不想得病,撇开累病了的病不说,单说那些感冒啦、痢疾啦、癌症啦等一些似乎与人的意图或意志无关的病吧,客观上都有为别人的因素存在,大家都不生病,医院岂不就得关门了吗?医生岂不就得失业了吗?医院关门医生失业,社会的就业负担岂不就更重了?再说无知吧,无知能有什么好处?难道说无知还是为了别人?嗨,你还别说,无知当然有好处,当然也可以说是为了别人,否则你初来这个世界时,怎么大自然就没让你有渊博丰富的知识呢?道理很简单,若真是那样,学校就没有必要存在了,老师这个职业可能从来就不会出现了。就连你偷鸡摸狗、放火杀人,虽然给个别人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不能说完全就是坏事,没有了违法乱纪分子(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否则大自然就不能协调平衡),那么公检法机关干什么使?那么大的公检法队伍岂不就要面临解散的危险了吗?当然,我们并不是要为罪犯去开脱,更不是要把坏事说成好事,我们要说的意思是,人生来从客观上讲就是要为别人去做点什么的,不要只是一心想着自己。

  对于人生,我们实在需要经常坐下来静静地、好好地想一想。

  世间的一切都是相互关联的,都遵守因果法则,虽然不见得是一因对一果,或者反过来,一果对一因;虽然有的因果关系很明显,有的则很隐晦。

  譬如,你今天怎么添衣服了,因为天气变冷了呗!又譬如,你对某某怎么就那么恨之入骨呢?还不是因为他在某些方面得罪了你呗!常言有云: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看来还是很有道理的。

  你为什么不会下棋?是因为你对下棋不感兴趣?那么你为什么会对下棋不感兴趣?是因为你没怎么下赢过?那么你为什么下不赢呢?是因为你不想下赢?不!那是因为你太想下赢了!因为你太想下赢,太看重赢,所以你输不起,而一开始你总会技不如人,势必会输,你在同周围许多会下棋的人都下过一遍,都输过一遍后,下棋的兴趣就势必会消失。那么不下棋了,你或许会重新尝试一种活动,如果你抱着同样的心态,结果则是可想而知的。那么怎么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呢?惟一的办法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且放下要成功的念头,没有了成就欲,你反倒会拿得起,放得下了。没有了思想包袱,也就输得起了,从此你就不会因为失败而放弃,反而会从失败中崛起,真正领会“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真谛!

  从事你不会的事情,是需要勇气的,是要有不畏挑战的心理准备的,因为“不会”意味着未知,而未知又意味着没有把握。那么把握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呢?把握无非就是你经历过而且很熟悉,知道如何应对的情形留给你的经验。对某件事情有把握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但摆在我们面前的更多的是未知的东西。过分求稳的人是不能指望他有大的发现或者发明的,他不可能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也不能委以开拓性的工作。那么是不是求稳与求新求变就不可调和了呢?当然不是!事物的发展都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我们必须学会从无序中找到有序,学会由已知推及未知,否则我们就会成为未知的俘虏,面对未来一筹莫展。

  在《人生的七大精神法则》里,有一点非常值得一提,那就是给予。在现实中,有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西方文明尤其是美国文明,非常倡导个人价值,追求个人实现。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有一点必须指出,所谓的个人价值是相对于社会存在而言的,没有了社会的存在,个人也就不复存在了。假设世界上只剩下你一个人了,表面上看来,世界上的一切都属于你了,没有了竞争,没有了对手,似乎可以随心所欲了,但实际上,一切都会因此而变得毫无意义,因为你连展示个人价值的机会都不存在了。

  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就是书中所言,似乎都是我们似曾相识的东西。仔细想来,七大精神法则,中国的先哲们其实早就认识到了,如“天人合一”、“无为而无不为”、“吃亏是福”、“退一步海阔天空”等,甚至深入了百姓的日常词汇中,如“舍得”,“舍得,舍得”,先“舍”后“得”,有“舍”才能有“得”。

  本书的核心思想就是强调人类应该效法自然,按大自然的逻辑行事,而这其实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道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不是道家思想,而是儒家哲学,而儒家思想在作者提出的七大精神法则中却几乎毫无反映。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也使得部分法则显得苍白乏力,不足为信。比如说,在意图和愿望法则中,作者指出:“如果你希望事业成功,你就带着这个意图进入那个间隙,而这个意图就会像一缕微弱的火光一样已经在你的意识里闪烁摇曳了。在那个间隙里把你的意图和愿望说出来意味着将它们种到纯潜能这块肥沃的土地里,等着它们到了季节时开花结果。你不要想着把你愿望的种子挖起来看看它们是否在生长,或者死盯着它们将要破土而出的那个方向。你只要想着把它们说出来就行了。”这听上去是否有点像天方夜谭?实际上,单有意图是绝对不够的,天上是不会掉下馅饼来的。光有意图成不了诗人,光有意图当不了将军!

  说到这本书,如果我只是按这样的法则行事——只是把我准备翻译它的意图说出来的话,那么大家可能就只能永远等下去了。


看过"《成功的七大精神法则》读后感"的人还看了:

1.成功的读后感

2.成功 读后感

3.成功九大理念读后感

4.成功的秘诀的读后感

5.成功之路读后感

395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