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新闻资讯 > 热门专题 > 四个全面 > 四个全面解读 > 浅谈“四个全面”的内容结构与逻辑机理

浅谈“四个全面”的内容结构与逻辑机理

时间: 宁静642 分享

浅谈“四个全面”的内容结构与逻辑机理

  “四个全面”的内容结构与逻辑机理

  ——三论“四个全面”与中国政治发展

  对于中国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形态生成与发展,不仅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意义,同时也对面向人类未来的现代政治文明以及现代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四个全面”作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形态从要素生成阶段向整体发展阶段发展的决定性战略布局,不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来说,还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来说,以及对于整体人类现代政治文明与现代政治文明发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其意义方面理解,而且还需要对其内容结构与逻辑机理予以把握。

  (一)“四个全面”:“火箭式菱形结构”的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作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形态整体发展的战略布局,我们对其内容结构与逻辑机理的把握,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战略布局的整体内容结构及其内在逻辑与机理进行分析与把握;二是对每一部分的结构性内容及其逻辑与机理进行分析与把握。在这里,我们首先对前者进行研究,随后将各部分结构性内容及其逻辑与机理进行分析。

  在“四个全面”的内容中,我们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的目标与方向,“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是战略的两翼与重点,“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的基础与主体。由此,我们认为“四个全面”在内容结构上,实际上形成了一个“火箭式菱形结构”的战略布局。

  任何一个战略布局,都要有一个目标与方向。我们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这一战略布局的目标与方向。不论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对奋斗目标的阐述,还是上述我们理论分析的历史逻辑,都很明确一点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出现与发展的内在动因。而对如何进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有一个具体战略部署,并在时间阶段上进行安排,并对每一阶段都规定了一个具体的目标。其中,就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一个目标,并且是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目标。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效推动政治文明形态实现整体发展。换而言之,一方面,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形态建成了,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志之一;另一方面,我们的政治文明形态能够支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要的发展与秩序,而不是处于不稳定性与内在有机化不足现象,以至于影响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如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形态要素生成阶段所存在的要素功能发育不足以及要素之间内在有机化不足现象不能得以有效解决,就可能导致政治有效性与可持续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基于整体发展的顶层设计,通过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使要素功能得以增强,要素之间有机化得以构建,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完善。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两个功能:一是将全面深化改革成果以法治方式予以确定下来,二是推动现代国家功能要素得以进一步发展与提升。因此,我们认为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两个具有内在相关联的措施,具有保证战略实现的两翼功能。

  在党建国家历史逻辑作用下,要能够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党的力量领导人民来推动。因此,推动两翼发展以实现目标,动力在于党,而党是领导人民的核心力量,因此,党与人民就成为了实现战略目标的历史性的主体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要让人民能够拥护党,并发挥主体作用,对于党来说,就必须全面推进从严治党。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的目标与方向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百多年来的“中国梦”。通过推动现代化建设,在中国建立现代文明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几代中国领导人的共同认识。但是,如果将此认识转化为现实可操作性的战略目标,却经历了长期探索。建国之后,第一代领导集体就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并经过几次调整,在上一世纪六十年代初,最终提出了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宏伟目标,即所谓“四个现代化”目标,并提出了分两步走的具体步骤。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作为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在反思第一代领导集体战略构想的基础上,结合广大人民群众对民生问题的关注而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构想。1979 年 12 月 6 日,他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984 年 6 月,邓小平在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曾谈到:“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最低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社会。”小康,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社会理想。邓小平构想的“小康社会”,上承中国历史,吸取了历代著述家的智慧;下续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安定团结社会环境的向往、也调动了人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小康社会提出后,得到各方认同,并在随后的历次党代会上按照其基本精神,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经过努力,到2000 年,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中国的小康社会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人民生活在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目标。在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目标之后,从更高要求来看,这个阶段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一种低水平的小康。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状况,旨在让所有人都获得小康生活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就被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2012 年,党的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进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出发,提出了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新愿景。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虽一字之差,但却标志着我国“小康社会”建设已进入最后的关键阶段,也标志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新目标。

  从我们党的经验来看,战略目标与方向确定之后,其他工作都将围绕其而展开,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提出后,也就成为了统帅“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灵魂性内容,是其他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以及全面从严治党所围绕的目标和服务的方向。

18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