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书法字帖隶书
毛笔书法字帖隶书
隶书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瑰丽的珍宝之一,它源远流长,贯穿古今,是我国自有文书以来的第二大书体,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毛笔书法字帖隶书,希望你们喜欢。
毛笔书法字帖隶书欣赏
毛笔书法字帖隶书图片1
毛笔书法字帖隶书图片2
毛笔书法字帖隶书图片3
毛笔书法字帖隶书图片4
毛笔书法字帖隶书图片5
关于毛笔隶书的几个问题
重回简约 再觅苍浑
李 啸
当下隶书创作呈现形式相对单一的状况,近年在全国性展览评审中,隶书的入展比例也呈现下滑的趋势,书界有人认为是“笔法缺失”,其实是当下很多创作者对笔法理解上出现了偏差。
问题一:字形夸张 笔法偏废
当下很多作者把更多的心思用在字形的变异夸张上,并以此为能事,故作姿态,搔首弄姿,只追求感官的刺激,夺人眼目,而古人追求的是“只见神采,不见字形”。对形态的追逐,总会逐渐走向穷途末路,自己也很快会迷失方向,陷入迷茫。而最重要的是为了追求变形而不惜牺牲笔法以达到既定的效果,并冠之以“写意”美名。隶书的基本笔法是“逆入、涩行、紧收”,而当下隶书创作中的笔法出现了“拖”“刮”“擦”“涂”,多在熟纸上表现,扁平、浮滑、尖薄的侧锋线条成为用笔的主体,令人扼腕叹息。对笔法的误读并渐行渐远,是当下隶书创作失范的根本原因。
问题二:气息不正 古意远离
很多作者因为过度把心思用于形式和表象的营造,使得创作心态出现问题,严重影响了作品气息的纯度。对笔法的误读,让以“单纯、高古、苍浑”为审美标准的隶书,在现代人笔下几乎单纯不再,高古难寻,苍浑绝迹。熟宣、粉彩纸的广泛应用,加剧了流滑线条和夸张变型产生的速度,出现了墨色乌黑,涨墨呆滞,腻墨效果的“伪飞白”……作为一个创作者,不论学习哪一种书体,首先应该了解这一书体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时代审美。如果我们学习隶书而不了解汉代,不知道汉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那是无法想象的。建议作者们放下手中的笔,静下心来多读读书。
问题三:视野狭窄 取法单调
很多学隶者取法面很窄,目中只有几本《曹全》《张迁》《乙瑛》《礼器》,其实汉代留下了大量的碑刻、摩崖、简帛,为后世留下了极为丰厚的书法财富。学习隶书,一定要放宽眼界,尽量占有更多的资料,了解汉代不同的书法风格,知晓历史沿革,从中汲取营养,借鉴融通。还有一些作者只满足于对当代隶书名家的追摹与仿制,造成展览中作品千人一面,高度雷同,如同近亲结婚,孕育苦果,极不可取。学习隶书不仅取法面要宽,更要注重对传统经典的挖掘。挖掘得愈深,品尝到的收获愈加甘甜。
问题四:形式繁冗 简约难为
对形式的无度追求是当今书坛的流弊,其根源还是用形式来掩饰技法的缺陷,更是急功近利的心态所致。大量的拼接设计,使得隶书作品失去了原有简约的审美,也割断了贯通的气韵。大量的染色、做旧,掩盖了墨分五色的自然墨韵,“虫蛀状”的飞白很难见到。简易谓之道,当我们回想起汉代的服饰、雕塑、建筑……那种简约的美,总是令人无比震撼。但在我们笔下的隶书中,为什么遗忘了这种审美?当下,我们应当呼吁,在隶书创作中用最简单的形式去自然表达,呼吁用最简单的方式去智性书写。
看过“毛笔书法字帖隶书”的人还看了:
4.书法隶书字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