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兴趣爱好 > 学书法 > 古今书法家 > 关于王羲之练字的故事介绍

关于王羲之练字的故事介绍

时间: 礼镪1116 分享

关于王羲之练字的故事介绍

  王羲之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被后人称为书圣。他之所以有这样大的成就,跟他努力练习书法是分不开的。那么,关于王羲之练习书法的故事,你听过吗?以下是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练字的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

  王羲之从他年幼的时候就是十分喜爱书法,经过几十年坚持不懈的专研,终于令他成为后人所仰慕的“书圣”。王羲之十二岁的时候,发现父亲王旷手中有本《笔论》,于是偷来习读。其父发现了,担心会将家传泄露出去,便将《笔论》拿了回来。然而醉心书法的王羲之跪在王旷身前,许他研读,可见王羲之练习书法之心的真切。

  王羲之练字的刻苦精神是常人所不能理解的,他在平常的走路吃饭的时间都会被利用来习字。王羲之经常是一边走路,一边在自己衣服上用手比划着,时间一久,连衣服都被他划破了。更为出奇的是,王羲之在练字到忘我的境界时,经常会忘记吃饭一事。后来家人送来饭菜,王羲之会很自然的将馒头蘸上墨水往嘴里送,还觉得味道不错,浑然不知他的嘴角已经全黑了。

  据说,王羲之这么忘我的钻研书法,还让他成了旁人羡煞的“东床快婿”。王羲之的伯父王导与同朝的太傅稀鉴是好友,稀鉴就打算从王家弟子中挑选出一位作为自己那才貌双全女儿的女婿。当稀鉴的管家来到王家看看王家弟子时,因为都想成为稀家女婿,所以他们个个显得都有点紧张,只有东边厢房的王羲之仍旧泰然自若地躺在床上,忘我地思索着书法的事情。稀家管家将这事告诉了稀鉴,稀鉴认为这人就是那含而不露书法极好的王羲之,所以就将爱女嫁给了他。

  王羲之吃墨水

  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作品被后人敬仰,小的时候,王羲之的同伴在愉快的玩耍的时候,他在家中专心练字,他写坏的毛笔推在家中的后院里,都快推诚一座山了。他经常在家里的池塘洗自己的毛笔和砚台,池塘的水都被渐渐染黑了。

  有一次王羲之在认真的练习写字,连丫头给他端来的馒头和蒜汁放在身边都没有发现,丫头嘱咐先生快快吃完,免得让自己饿着,结果王羲之还是专心致志的练习书法,丫鬟看到了就跑到王羲之夫人那边去,帮这个情况告诉夫人。

  夫人听了非常担心,她怕自己的丈夫因为练书法走火入魔变得茶饭不思,随后伤了身子,就带着丫头前去劝说,谁知道王羲之正拿馒头蘸着墨水吃的津津有味。

  夫人和丫头大笑,丫头说先生您有没有觉得今天的馒头和往日不同,王羲之放下手中的笔,若有所思的说,这酱汁似乎是美味了不少,原来潜心写字的王羲之竟然拿墨水当成蒜汁,而王羲之本人似乎根本没有察觉。

  夫人赶忙上前夺过馒头,心疼的说,你的字已经那么好看了,为什么还要这样废寝忘食的练习,王羲之说:“我的字都是模仿别人来的,现在我要创造只属于我自己的字了。”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练习,王羲之终于让自己的书法自成一派了,他终于摆脱了模仿别人的烙印,成为被后人模仿的存在。

  王羲之出生琅玡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传说当时晋国皇帝要到北郊祭祀,王羲之把祝词写在木板上,派人雕刻,刻字的人把木板削了很多层,发现王羲之的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木工对王羲之笔力的雄劲非常吃惊,认为小小年纪能有这样的书法功底难能可贵。

  王羲之16岁的时候,正赶上郗鉴为自己的爱女招女婿,他知道王家是大家族,就像选一位做女儿的如意郎君。郗鉴派自己的管家带着礼品到王家,王家的子弟听说要招亲,都打扮一番出来见客。只有王羲之不是很在乎。

  王府的管家看少了一位,就寻思这人在哪,结果发现王羲之正躺在床上,对招亲一事一点都不在乎,郗鉴的管家回去后就说,当时王家所有人都出来欢迎,只有一位还躺在床上如无其事的。郗鉴大喜快让我看这个人,我要的就是这种人。

  东晋九年的时候,王羲之和谢安等人在绍兴兰亭游玩,当时大家饮酒作诗,据说在那一天众人一共作了三十几首诗,王羲之为诗集即兴写序,这就是有名的《兰亭集序》,据说王羲之在之后再也没能写出当时那种感觉。

  永和十一年王羲之因病弃官定居金庭后,专心练习书法,他的作品对后人影响很大,他的书法作品深受后人喜爱。

  关于王羲之练字的故事

  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被尊为“书圣”。他写的字,当时就享有盛名,被视为珍品,至今仍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有关他勤奋好学、聪明机警的故事,也至今被广为传诵。

  王羲之小的时候,天资聪慧,三岁开始学诗赋,五岁开始读经书,父亲还专门给他请了教书先生。他虽然贪玩,但因聪慧灵敏,对所学功课仍然掌握很快,经常受到表扬。六岁那年,他已能写小文章了。但是,他写字并不用心,不仅潦草,而且歪七扭八,不像个样子。有一次,老师让他写篇作文,正好有个小伙伴等着他去玩,他便三下五除二地草草写完,交给老师后,就往外跑。起初老师还以为王羲之有灵感,不用思考,一挥而就,并深为有个如此聪明的学生而自豪。但是,当他接过作文一看,心就凉了,因为字写得更加不像样子,而且根本看不清写的是什么意思。

  先生生气了,急忙跑出门外,把王羲之追了回来,把文章递给他说:“你文章写得很快,但是我看不明白,你自己读给我听听吧!”

  王羲之一听,也慌了神,哆哆嗦嗦地接过自己写的文章,低头等着受责

  老师催促道:“愣着干什么?快读呀!”

  王羲之迫不得已,只好念了起来。可是,由于他心不在作文上,光想着去玩,写完后连看也没看,就交了上去,现在重新一看,不觉傻眼了,构思混乱,句子不通。特别是他划拉的那些字,好多连他自己也不认识了。只见他满头冒汗,心神不安,念了上句不接下句,有的字端详了半天,也没有看出个模样来。

  他悄悄用眼瞅瞅老师,老师气得脸色都白了。他心中越发害怕,文章就更念不下去了。

  最后,王羲之只好流着泪说:“先生,弟子错了,任凭先生责罚!”说着,便跪在了地上。

  先生见他认了错,又这样痛心,感到他知错改错,态度诚恳,气便消了一半。他又一想,自己早就发现王羲之写字不用心,只是因为文章写得好,才一次也没有责备过他。现在发展到这种地步,我这做先生的也有责任啊!想到这里,他上前拉起王羲之,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唉,这也怪我平时对你要求不严。俗话说,人配衣裳马配鞍,字写得好可是文章的门面呀!”

  先生见王羲之听得入神,继续说:“孩子,经典著作你读了不少,难道你没听说过‘见其字如见其人,看其文如闻其声’的说法吗?你聪明灵敏,我不愿看着你因为字写得不好,而有损你的人品形象啊!”

  王羲之是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先生这一番深刻的教诲,使他幼小的心灵顿时醒悟,字字铿锵地对先生说:“先生,请放心,我一定要把字写好!”

  从此,王羲之不贪玩了,把劲用在了练字上。不论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也不论发生了什么事,他都一概不管,除了学习功课,便是专心致志地练字。仅仅半年工夫,他的字就有了明显进步。先生对他大加称赞,家人和乡里也都说他字秀人美。他听了心里乐滋滋的,练字的劲头也更大了,简直入了迷。

  七岁那年,他听说卫夫人字写得好,是个很有名的女书法家,便主动前往拜师。卫夫人见他决心大,有志气,字也写得已经成形,便痛快地收留了他。从此,他在名家的指点下,暑往寒来,废寝忘食,认真琢磨,一丝不苟。

  一晃三年过去,王羲之写出的字与先前相比,不仅笔画刚劲有力,而且点钩顿挫,各有其姿。卫夫人对他的神速进步感到震惊,常常高兴地对人称赞说:“这孩子书法进步这么快,是我没想到的。用不了几年,他的名气一定比我还要大。”

  在一片赞扬声中,王羲之竞有些飘飘然起来,产生了自满情绪。他原本不善言谈,此时偶尔与人交往,说起书法二字,便也夸夸其谈起来。

  大概在他十多岁的一天,王羲之去集市游玩,路过一家饺子铺,看到满堂宾客,生意很是兴隆。但更令他感兴趣的,是店铺的那块招牌“鸭儿饺子铺”。他心想,饺子铺就是饺子铺,为什么要加上“鸭儿”两个字呢?而且字也写得不怎么样,仅仅五个字,个个写得既无力又呆板,和店铺那种兴隆昌盛的景象很不协调。他认为,这招牌上的字和他自己写的字,根本无法相比。如果自己为这店铺写上一块招牌,定会使这个生意兴隆的店铺锦上添花。

  王羲之想到这里,便信步走进了饺子铺,他要了解这个饺子铺“鸭儿”的含义。

  跑堂的迎了上来:“公子,吃鸭饺吗?要多少?”王羲之没有理睬,仍往里走,跑堂的并不拦他。饺子铺的外室坐满了来吃饺子的人。他往里走,只见内室门口的左边有一口大锅,锅内的水开着,翻腾起一个个的浪花。锅的旁边,有道一米多高的矮墙,一个个包好了的饺子,从矮墙里边飞出,不近不远,不偏不斜,刚好落在锅的中央。他情不自禁地惊呼道:“真好功夫!”

  说罢,他迅速绕过矮墙,来到里边问道:“请问,谁是店主?”

  “我就是。公子找我有什么事吗?”

  他顺声望去,见是一个年近五十岁的老妈妈,正在忙着干活。只见她一边擀皮,一边包馅,动作非常利落。更使他感到惊奇的是,那饺子皮到了老妈妈的手掌内,放上馅,三捏两捏,形状就像一只小鸭子。鸭饺捏好以后,她头也不抬一下,就扔过矮墙,落在锅中央。不大一会儿,那鸭饺便漂了起来,像一个个活小鸭在水中游来游去,栩栩如生。

  王羲之看罢,谦虚地问道:“请问老人家,您这么好的功夫,大概练了不少时间吧?”

  老妈妈道:“熟练十五载,深练须一生!”

  王羲之听了,为之一动,显得有点窘迫,想说什么又未出口,只是默默地思忖着。

  老妈妈见他低着头,也不说话,反问道:“孩子,想什么呢?”

  王羲之见问,这才急忙回过神来答道:“没想什么,没想什么!”为了掩饰自己刚才那种窘相,他灵机一动,把话题转到了门外挂的那块牌子上:“老人家,您这么好的手艺,又这么好的生意,为什么不把门外的招牌找人写得好一些呢?”

  老妈妈显出无可奈何的样子回答说:“请谁呀?这城中要说字写得好一点的,可能要算上王羲之了。可是,他小小年纪,因字写得好点,就让人捧到了天上,听说现在神气得很哩,谁敢去找他呀!说实在的,他那写字的功夫,有我扔饺子的功夫深吗?我看早着哪。”

  老妈妈的话,刚好说到了他刚才的窘处,他不由得羞得面红耳赤,只好老老实实对老妈妈说:“老人家批评得对,我就是王羲之,近来确有点不知天高地厚。谢谢老人家的教诲!”

  王羲之说罢,立即转回家中,不仅用心为老人家写了一块招牌,而且还写了副对联,即:

  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

  他写好后送到店中,亲自为老妈妈挂上了招牌,贴上了对联。

  人们听说后,争相赶来观看,顿时把小店围了个水泄不通。

  王羲之把老妈妈的话“熟练十五载,深练须一生”两句话写了下来,贴到自己书房的墙上,作为座右铭,时时鞭策自己。

  王羲之练字励志故事

  故事一:入木三分

  过去做生意的店家一般是有招牌的,总要将自家的店号起个吉利的名字,例如什么“广源记”啦,“茂源记”啦,“康泰记”啦,等等,名目繁多。单说有一家商店生意不错,扩大了门面,增添了货物,招牌也想换个新的。可别小看这招牌,它对生意的好坏还挺有影响呐。因此,招牌一般是用好的木板做的。凑巧,有人给找来了一块曾经用来祭神的木板,木板上写满了祭祝的文字。开始,人们并不在意,商店老板叫人把木板上的毛笔字洗去,好写新的内容,哪知擦洗了半夭,木板上的毛笔字不仅没有擦掉,反而更清晰了。

  洗不掉,就刨,木板刨了一层,笔迹依稀可见;木板刨了两层,笔迹还能看见。人们惊讶了:这是谁写的字,这样深刻有力,一位懂得书法的老先生来了一看,立即惊叹得叫起来。看着他一个劲地拍案叫绝的样子,在场的人都很奇怪,纷纷围拢来看。老先生说:“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笔迹`啊!这字如此深刻有力,真是入木三分啊!”

  故事二:戒珠

  王羲之的书法怎么这样深刻有力呢?这与他平常坚持不懈的锻炼有关。有一个“戒珠”的故事可以从侧面说明这一点。 据说王羲之有一颗心爱的明珠。这颗明珠不光是好玩,用来观赏的,王羲之还经常双手摩挲它,用来增强书写的腕力。有一天,明珠忽然不见了,找呀找,怎么也找不到。王羲之十分懊恼,是谁偷去了呢?经常在他身边的,除了一个寄住在他家的和尚外,再没有别的外人了……因此,他对这位和尚冷淡起来。这位和尚发现主人对他有怀疑,就以“坐化”为名,不吃东西,饿死了。后来,家人在宰杀白鹅时,发现明珠在大白鹅的肚子里。原来,是大白鹅把珠子吞下去了。事情弄清楚了,王羲之深感自己错怪了和尚,后悔不已,十分悲痛。

  为了纪念这位清白的和尚,他将住房改建成“戒珠寺”,表示以失落明珠的事件为教训,对朋友应以赤诚相待,不能轻易怀疑人家,使人家蒙受不白之冤。作为一个书法家,王羲之不仅自己注意锻炼腕力,增强书写时的笔力,也严格要求后人。他的儿子王献之,很小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书法。有一次为了检查献之的笔力,王羲之悄悄地站在背后,趁献之集中精力写字时,他猛地用手指夹住儿子手中的毛笔往上拉,谁知献之握笔很紧,毛笔没有被夺下来。王羲之对此很满意,他高兴地说;“这孩子将来能成为书法家。”并当场写了一幅字赠给献之。

  这件事说明,书法家的笔力是下苦功夫练出来的。

  故事三:潜心苦学墨当饭

  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老师学习书法。他的书法进步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就读了大人才能读懂的《笔说》。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过了一段时间,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写的比较,果然有些变化。一天他的老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一惊,对人说:“这孩子一定是看到书法秘诀了,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将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一定会淹没我的名声的。”王羲之并没有因老师称赞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他临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故事四:王羲之卖当

  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很爱游山玩水,走进自然景物之中。那年春天,他去杭州探访好友,走到苏州地面,步上一座石桥,举目四望,见前边有一座小村庄,飘扬的酒旗在落日的余辉中闪光,袅袅的炊烟从茅屋顶上缓缓升起,三三两两的农人向村庄走去,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呀,他有些流连忘返,在桥边停下,月亮升起的时候,村庄一片朦胧,更是一番景致,沽来一壶清酒,买了几盘小菜,自斟自饮起来,夜半时分,带着几分醉意,渐渐睡去。

  第二天醒来,忽觉头上沉重,回到馆舍躺下就病了,书童请来了苏州的名医为王羲之诊治,王羲之整整病了一个月。出门时身上所带的盘费也已用光,要到杭州看朋友也不能了。这怎么办?他想了想,忽然记起,在他住的旅馆对面有一个当铺,他记得那个“当”字已经破旧不堪了,我何不写个当字去当了?这是个好主意,于是就叫书童铺纸磨墨。他写好一个当字,叫书童拿去当了,价格是30两银子,少一个子儿也不当。

  书童来到当铺,展开王羲之的字,老板一看,果然是个好字,就问当多少钱,书童说30两银子,少一个子儿也不行。老板端详着,说:“好字是好字,只是带着病容,不值不值。”书童回来把老板的话说给王羲之,王羲之说:“嘿,我看得起你你倒牛起来了,好!我就再写一个。”王羲之又写了一个字,让书童拿去,老板一看,说道:“这个当字比那个有力多了,只是带着孤气和怒气。就这吧,我要了。”交给书童30两银子。王羲之有了钱,又可以上路了。

  他来到杭州,见了朋友,朋友设了一桌好酒招待王羲之,在座的有一位朋友的亲戚,开着一个当铺,想求王羲之写个当字,当做招牌,王羲之说:“我已经写好了一个当字,你去取回来就是了。”王羲之把当票掏出来,交给那人。那人带着银两就望苏州而去。

  到了苏州,见了当铺老板,就要回当。老板听他不是本地人,跑这么远要回当,以为他是个疯子。一看当票是真的,老板想坑他一家伙,算盘子一拨拉,连本带利开口要他40两,那人掏出40两给了老板。老板有点纳闷,明显是坑他,他却喜滋滋地掏出40两银子赎当。就问他:“请问,这个字有什么珍贵的?”那人说:“这是当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你老先生有眼不识金镶玉,哼!再会!”老板急了。喊道:“你回来,我拿50两银子要了你的当字,要不100两,100两!”那人听都没有听,回到杭州,见了王羲之,交出了那个当字。王羲之接过来看都没看,“嚓嚓”两下把那个字撕了个粉碎。那人可惜得不得了,一步晚了,没能救出那个当字。王羲之笑笑说:“生意人最重要的是一个'和’字,和气生财么,这个字是我病好后心情不好的时候、在发脾气的时候写的,带着几分怒气,不好,我现在再给你写一个,包准你挂出去能发财。”于是,杭州的朋友展纸磨墨,王羲之运气着力,挥笔写下一个很大的'当’字。在场的朋友们无不称奇,人人都夸这个当字极好极好。这个当字经高级工匠刻制,挂在杭州城的通衢大道处,非常显眼,生意也非常热闹。从此以后,杭州城的当铺成了全国最出名的当铺。

  故事五:吃饺子的感悟

  一天,王羲之路过集市,见一家饺子铺门口,人声喧嚷,热闹非常。尤其是门旁的那两幅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十个字,横匾上写的是“鸭儿饺子铺”。但是字却写得呆板无力,缺少功夫。

  王羲之看罢,心中暗想:这样的赖字,也配写匾?又一琢磨:“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好家伙!这里到底是什么人的买卖,竟能如此夸口?

  走近一瞧,见铺内有口开水大锅,设在一道矮墙旁边。包好的白面饺子,

  好似一只只白色的小鸟,一个接一个地越墙飞来,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滚沸的大锅。一锅下满,不用招呼,“小鸟”就停飞了。等到这锅饺子煮好,捞完,“小鸟”又排队一样飞来,准确无误。

  王羲之十分惊奇,就顺手掏出一些散碎银两,要了一大碗饺子,然后坐下。这时他才发现,饺子个个玲珑精巧,好象浮水嬉戏的鸭儿,真是巧夺天工的奇货!他用筷子将饺子夹起,慢慢地送到嘴边,轻轻地咬了一口。顿时,清香扑鼻,鲜美满口。不知不觉间,把那一大碗饺子,全吞到了肚里。

  一顿饱餐之后,王羲之对自己说:这鸭儿饺子果然不错!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字写得太差,与这美味饺子实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他们另写一副对联,也不辜负我来此一场——想到这里,他便问店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

  店伙计用手指着矮墙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墙后。”

  王羲之绕过矮墙,见一白发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个人擀饺子皮,又包饺子馅,转眼即成,动作麻利极了。更令人惊奇的是,包完之后,白发老太婆便随手将饺子向矮墙那边抛去,鸭儿饺子便一个一个依次越墙而过。

  老人的高超技艺,使王羲之惊叹不止。他赶忙上前问道:“老人家,象您这深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老人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

  听了这话,王羲之沉默了一会,好象在品尝这句话的滋味。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的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

  老人气鼓鼓地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意请,只是不好请啊!有的人写字刚有了点名气,就眼睛向上,哪里肯为我们老百姓写字。其实,照我看,他们写字的功夫,还不如我这扔饺子的功夫深呢!”老人的活不一定是指王羲之,可是王羲之听了,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羞愧难当。于是,他特意写了一副对联,恭恭敬敬地送给了这位老人。

  故事六:王羲之天台山拜师

  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华顶住了下来。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山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他不停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竟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这样得名的。

  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灯下练字,练呀练呀,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夜深了他还逐个字逐个字细看着,思考着。对自已所写的字,他还不满足,又看又练,实在练得太疲倦了,握着笔伏在案上。忽然,一阵清风过处,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

  “哪里,哪里!”王羲之一边让坐,一边谦虚地回答。他见这位老人仔仔细细地观看自已写得字,便请教说:“老丈啊,请您多多指正。”

  老人见王羲之一片诚心,说道:“你伸过手来。”

  王羲之心里纳闷,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见老人一本正经,不像开玩笑,便慢慢地伸了过去。老人接过笔,笑容可掬地说:“我看你诚心诚意学写字,让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老人说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会更快进步起来的。”说罢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

  王羲之一看手心是个“永”字,他比呀划呀,写呀练呀,终于领悟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划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笔诀!此后,王羲之练得更勤奋了,他的书法也更加洒脱了,奇妙了。

  以后,王羲之回到绍兴,与文友在兰亭欢聚时,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兰亭集序》。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白云先生的“永”字笔诀,诚心诚意地写了一部《黄经洞》,放在山顶一个突兀峭险的岩洞里,后人就叫它“黄经洞”。今天,有些胆大的旅游者,还要爬上黄经洞看一看,是不是洞里还藏着王羲之的《黄庭经》呢!

  故事七:王羲之教子习书法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故事八:东床快婿

  山与微山岛隔水相望,山上有一座好大的坟墓,墓前有一统石碑,上书:“东晋太尉郗鉴之墓”,系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笔。

  郗鉴是金乡县人,少年时家中贫寒,连饭也吃不上,可为人聪慧好学,加上他贤达的人品德性,以儒雅著名乡里。大家伙都想让他成才成名,就自愿献粮献钱资助他,于是他便刻苦地习文练武,奋进不息,不久就文武全才了。到了东晋元帝司马睿当皇上时,郗鉴被诏为龙骧将军兼兖州刺史。后来司马绍登基又升他为东骑大将军,督都徐、兖、青三州军事。咸和年间,郗鉴奉旨平叛叛党,立了大功,又加封他为太尉。在朝廷里除了文官丞相王导,就数他这武官太尉了。

  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生得人有人才,貌有貌相,郗鉴爱如掌上明珠。女儿尚未婚配,要为女择婿,这么一个宝贝疙瘩,可得要找个门当户对的人家。郗鉴觉得丞相王导与自己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他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任意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这“东床快婿”王羲之后来成了大名鼎鼎的书法家,被后人称之为“书圣”。

  再说郗鉴晚年病重时嘱咐家人道:“吾一向崇敬仁者的微子,智者的张良和军家之杰的目夷,离他们的墓地不远有一风景秀丽的小山丘,地处徐(州)兖(州)之间,历为吾供职辖区,吾死后就葬于此。”王羲之还为其岳父撰写了流传千古的碑文。后来,这座无名的小山丘就叫做“郗山”了。

  故事九:王羲之写字换鹅

  在“王马共天下”的东晋时期,王氏是高级的士族。王导、王敦家族的子弟,都当上了大小的官员,他们大多数是庸庸碌碌的官僚,但在他们当中,也出了一个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他就是王羲之(羲音xī)。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就达到很高的水平。因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也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后来又在会稽郡做官。他不爱住在繁华的京城,见到会稽的风景秀丽,非常喜爱,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游览山水。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写诗。最后由王羲之当场挥笔,写了一篇文章纪念这次宴会,这就是有名的《兰亭集序》。那幅由王羲之亲笔书写的《兰亭集序》,历来被认为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迹已经失传了。

  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据说有一次,他到他门生家里去,门生很热情地接待他。他坐在一个新的几案旁,看到几案的面又光滑又干净,引起了他写字的兴趣,叫门生拿笔墨来。那个门生高兴得不得了,马上把笔墨拿来给王羲之。王羲之在几案上写了几行字,留作纪念,就回去了。

  过了几天,那个门生有事出门去了。他的父亲进书房收拾,一看新几案给墨迹弄脏了,就用刀把字刮掉。等门生回来,几案上的字迹已经不见了。门生为这件事懊恼了好几天。

  又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只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猜你感兴趣:

1.书法名人励志故事

2.名人小时候的励志故事100字

3.书法名人小故事

4.王羲之的成功之路 故事

5.关于古代书法家的励志故事

6.王羲之的励志故事

7.王羲之的小故事

3759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