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主要成就
王羲之的主要成就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作品对我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那么,王羲之的一生有什么成就呢?以下是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成就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王羲之个人成就
我国从古至今从不缺少书画家,但是能够给我们后人留下深远长久意义的书画家确实少之又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王羲之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位,那么王羲之的个人成就都有哪些呢?
王羲之树立了行书发展中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王体”书法,行草最为强项。在完成汉字书体演变,真、行、草三体俱备的魏晋时代,王羲之的主要成就和贡献还是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上。
他的行书开宗立派,在行书的定型、美化和完善的发展过程中,承上启下,揭开了新的一页。他所创造的“若断若连、如斜反正”的新体,开一代新风。婉丽多姿、道法自然,风流潇洒,是典型的魏晋风度,为行书的创作树立了美的典范。其代表作有《兰亭序》、《平安帖》、《姨母帖》、《孔侍帖》、《快雪时晴帖》、《得示帖》等,均被后人称之为“神品”。
他的出现,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王羲之的书法创造,受到了极高的赞誉。梁武帝萧衍说:“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李嗣真赞他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乃“草之圣也”。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推崇备至。据张彦远《法书要录》所载,太宗皇帝所收的羲之真迹有三千六百纸。唐太宗还亲自为王羲之撰写传论。正是由于王羲之的书法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又得到了帝王的尊崇,所以在东晋至唐初的几百年的时间里,可以算“二王”统治的时代。人们崇尚羲之,并极力效法,可算是盛极一时。特别是震古烁今的《兰亭序》被视为行书的圭臬和“天下第一行书”,是书家必学之帖。它那遒美劲健的笔姿,疏朗雅静的字态,从容平和的气息令人望尘莫及。
唐太宗对《兰亭序》真迹爱不释手,极为推崇,并被陪葬昭陵。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写诗称赞道:“翰墨风流冠古今,鹅池谁不赏山阴。此书已向昭陵朽,刻石犹能抵万金。”我们今天有幸看到的《兰亭序》诸帖,仅是初唐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冯承素等几位大家的临摹本。王羲之的草书艺术价值也相当之高,它是在继承和扬弃章草与张芝草书变革过程中而生成的。遒美劲健、线条流畅、沉着痛快,气象万千,所谓“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王羲之在我国的书画方面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其创作的行书和草书备受后人推崇,所以说王羲之的个人成就是非常大的。
王羲之的书法成就
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文字。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只具有语言符号的功能,汉字踏上了艺术美的方向,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汉字的书法,举世公认是最高的艺术。有人称赞它“能显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烂灿,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
在中国书法史上,王羲之是个划时代的巨匠。无论在生前还是死后,他都受到人们的尊崇,有“书圣”之誉。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仅在于他能备精诸体,集当时书法之大成,更在于他能自成一家,开创了独特风格的王派书法。
汉魏之际,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到一个光辉烂灿的阶段。人们在汉隶、章草两种书体之外,又创新了行书与楷书。此后,一些著名的书家蔡邕、张芝、钟繇、梁皓、韦诞、卫觊.索靖等人应运而出,其中以钟繇最为突出。他能写隶、楷、行、草诸体,尤善楷书。钟繇的书法风靡魏晋,在书苑中居统治地位,王羲之的家族以善书称著,王导于丧乱之际,犹携钟繇的《宣示枯)自随。据《述书赋》记载,东晋书家中的“八王”,琅琊王氏一门共占六位。
这种时代与家风,使王羲之自幼受到熏陶。他七岁开始学习书法,启蒙老师即是叔父王廙。王廙工章楷,笔力效法钟繇。十一岁时,王羲之在父亲王旷的枕中发现前人撰写的笔论,私下里取出阅读。父亲知道后,告诉他说:“现在你年纪尚小,不能理解运笔的法则。等到长大后,我再教你。”王羲之不以为然,他说:“我愿意早一点知道,若等长大,那就迟了。”父亲只好大致地给他讲解了笔论的要点,而王羲之却已心领神会,从此学力日进。著名的书家卫夫人看到他的字,感低地说:“这孩子一定是学过《用笔诀》的。我看他的笔法十分老成,将来一定能超过我的。”卫夫人名铄,名书家卫瓘之女,李矩妻。卫铄师法钟繇,声誉极高。由于喜爱王羲之,卫铄把他收在门下为徒。
王羲之长大以后,阅历渐广,特别是看到李斯的《峰山碑》、蔡邕的三体石经、张旭的《华岳碑》以及钟繇的《宣示帖》真迹后,遂改变初学,博采众家之长,试图另辟蹊径,创出自己的书法风格。最初,他的字并不是最好的,庾翼的字就远胜于他。经过勤学苦练,用心钻研,王羲之终于熔各家于一炉,篆、隶、草、行、楷各种书体,均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到中晚年时期,一变质朴的书风,挥洒出一种遒媚劲健、端秀清新的华贵书体,一跃而为一代宗师。
东晋时期,隶、草、行、楷各体均已大备,比较而言,行、楷因是后出,尚未成熟。王羲之把它们向前推进变化,在书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王羲之的主要贡献,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开辟了草楷相结合的书法发展道路。当时诸体具备,或以继承为主,不变旧法,仍以隶法写楷,即是所谓隶楷(今隶);或是推陈出新,发展草楷结合的行书。王羲之选择的是后一种道路。它符合书法发展规律,便捷易识,在继承前人书法精华的基础上大胆变化,是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完美性的结合,并成为隋唐以来书法发展的主流。第二是创造了富有表现力的书写方法。书法是一种形象艺术,如果平板少变就会丧失生命力。王羲之备精诸体,娴熟各家笔法,在此基础上大胆地对传统性的程式笔法进行改革,使其绚丽异常、丰富多彩。他以不断变化书态和表现不同的手法,避免了千篇一律。唐人李嗣真在《书后品》中惊叹“羲之万字不同”,确实抓住了王氏变化多端的书体特点。
王羲之的书法受到人们的承认和喜爱,逐渐取代钟书而大行于世。庾翼见到王羲之用章草写给其兄的信,深为折服,叹息不已,亲自写信给他说:“我过去有草圣大家张芝的十张章草帖。南渡时丢失了,以为从此再也见不到这样好的字了。看到你的章草,写得如此神采动人,使我感觉旧帖又回到了我的面前。”王羲之的书帖墨迹,逐渐被人们视为珍宝。有一次,王羲之到门生家做客,门生设佳肴款待他,殷勤备至。王羲之想以书相报,见室内有一架木几,非常光滑白净,于是提笔便写。其书真草相半,潇洒飘逸,门生欣喜若狂。为感酬先生,门生亲自送羲之回郡。回来时,门生发现字迹竟被父亲刮掉了,懊恨之极,难过了很长时间。另有一次,王羲之在戢山看见一卖扇子的老妇人生意清淡。他走近扇子摊,在一些扇子上面写了点字。看到老妇人面现愠色,王羲之笑着解释说:“你就说这是王右军的字,每把扇一百钱。”老妇人半信半疑,照着办了,果然被众人一抢而光。王羲之性爱鹅。他听说一家养的鹅极善鸣叫,便兴致勃勃地去看。不料,那家人为得到王羲之的字,竟然把鹅杀掉做成了款待他的菜,搞得他哭笑不得。山阴县一道士也养有几只鹅。王羲之求购,道士讲:“如果你肯为我抄篇《道德经》,这群鹅便白送给你。”
王羲之对自己的书法成就颇自负,自称:“我的字与钟繇相比,不相上下;而张芝的宇,则要排在我之后了。”他写信给别人说:“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我也这样下过死功夫,怎么会落在他的后面?”
王羲之的真迹没有能保留到今天。存世的主要是他书迹的刻本或幕本。他所写的楷书,以《黄庭经》、《乐毅帖》等最有名,行书以《快雪时晴帖》、《兰亭集序》、《丧乱帖》最出色,草书则以《十七帖》最传神。其中《兰亭集序》被后人称作天下第一行书。当然,关于这一帖的真伪,还是个有争议的间题。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被后人誉为“书圣”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帝、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