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兴趣爱好 > 学书法 > 古今书法家 > 有关王羲之的兰亭序介绍

有关王羲之的兰亭序介绍

时间: 礼镪1116 分享

有关王羲之的兰亭序介绍

  王羲之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的字体有自身独特的艺术特色与魅力。那么,关于王羲之的代表作品,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代表作品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兰亭序的作品简介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 ,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 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 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中国书法艺术 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作者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真迹据说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从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禊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现在陈列在兰亭王右军祠内的冯承素摹本(复制品),真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面钤有“神龙”(唐中宗年号)小印,是断为唐摹的一个铁证。“神龙本”是现存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摹本。因其钩摹细心,故而线条的使转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润浓淡相当自然,而且下笔的锋芒、破笔的分叉和使转间的游丝也十分逼真,从中可窥王羲之书写时的用笔的徐疾、顿挫、一波三折的绝妙笔意。

  《兰亭集序》是世人公认的瑰宝,始终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永,智永少年时即出家在绍兴永欣寺为僧,临习王羲之真迹达三十余年。智永临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辩才擅长书画,对《兰亭集序》极其珍爱,将其密藏在阁房梁上,从不示人。后被唐太宗派去的监察史萧翼骗走。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如获至宝。并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临写。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书人,也奉命将原迹双钩填廓摹成数副本,分赐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后,侍臣们遵照他的遗诏将《兰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和释支遁等四十一人,为禊事活动,在兰亭宴集。与会的人士都有诗作,事后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言。序,文体名,是对书籍和文章举其纲要、论其大旨的一种文字,相当于引言。

  兰亭序的创作背景

  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儿子献之、凝之、涣之、玄之、徽之等四十二人。

  江南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一天却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 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静宜人。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中国古老 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 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也被罚了酒。清代诗人曾作打油诗取笑王献之。“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

  大家把诗汇集起来,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兰亭序到底好在哪里

  关于兰亭,实在是有好多东西要说。不知道题主知不知道上个世纪所谓的兰亭论辩,郭沫若和高二适,围绕兰亭真伪的问题撕了好长时间,最后都惊动了毛泽东。由于地下出土了很多魏晋墓志,包括王羲之的叔兄弟王兴之的墓志,由于墓志上的书体跟兰亭的墨迹相差实在太远,还处于隶书楷书过渡阶段的样子,所以郭沫若认为,当时不可能出现兰亭这样成熟的行书,郭认为,兰亭更像是出自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和尚之手。如果题主有兴趣的话,可以搜搜智永的真草千字文,跟兰亭真的很像。

  回到兰亭,其实魏晋以后,一直到到唐,兰亭都不怎么被后人重视,直到唐太宗出现,此人是王羲之的脑残粉,一手把王羲之推到书圣的位置,还用计从辩才手里骗到了兰亭,唐太宗喜欢兰亭,死了也要带到地下。历史记载,兰亭最后陪葬昭陵,但是,五代时昭陵被盗,盗宝名单里没有兰亭的记载,所以,兰亭的去向一直是个谜。

  我们现在看到的兰亭有八个版本,号称兰亭八柱,其中以神龙本,也就是冯承素的钩填本最接近原作。兰亭被称为天下第一是谁说的呢?是王的另一个脑残粉米芾封的,米芾名气大,后边的书法家也就这么跟着说了。至于米芾看到的是哪个版本,他又从兰亭中看到了什么,这个且得研究一下。

  所以,关于兰亭,实在是离奇的很。一件失传的作品竟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最著名的作品,有关它的传闻是人云亦云,纷繁杂芜,近乎神话。最令人不解的是,兰亭多少个世纪以来都是书家的范本,尽管大家连真迹都没见过,也只是从摹本中窥测一二,但各个摹本又不相同,真是奇哉怪哉啊。

  兰亭好不好?确实不错,但好到完美吗?也不是,比如兰亭对章法的处理,其实就不如《韭花帖》。兰亭值不值得学?就看你的理解了,赵孟頫是学兰亭的,但你看赵孟頫的字像兰亭吗?一流书家学东西,不是学字形,而是字形之外最核心的东西。就我来看,好像目前学兰亭的真的不多,学兰亭学成大家的,恕孤陋寡闻,我真不知道。现在学王羲之的,主要还是从王羲之的手札入手。

  可见,一件书法作品被封神,不单单是书法作品本身写的如何了,当然,这是基础,二者不矛盾。关键是围绕一件书法作品,被赋予的文化意义。比如,其实中国是有十大行书的,凭什么兰亭、祭侄、寒食排前三?韭花、蜀素就排在后面?这个不单单是写的好与不好的问题啦,书写者,作品背景,对书法史的影响,都是考量的因素啊。

  再说王羲之,王羲之成为书法史第一人,被高估了吗?

  完全没有。王羲之的伟大怎么说都不为过。题主说的欧阳询、赵孟頫无不都是从王羲之那里学到了东西。可以参考这个,看王羲之怎么伟大。

  王羲之的书坛盟主之路

  书法有碑帖两派,一个妍美,一个质朴,而王羲之,研质兼有,自己厉害,也容得下后人折腾。

  至于魏碑,是楷书里单独的一个流派,而且魏碑里风格区别也很大,有的比较豪放粗犷,像龙门二十品。有的就比较秀美,比如题主说的张玄,这个我是很喜欢的。魏碑这种风格的出现,当时的刻字工人做出了很大贡献,为了刻字方便,他们对原作都做了很多加工,出现了很多刀刻味道的笔画,简言之,毛笔书写是不会写成这样的。刻之前啥样?题主可以看看这个

  难得一见的古人书丹真迹 原来碑上的字是这样子的

  清代,由于馆阁体的流行,有识之士觉得这样下去书法要完,又由于清代金石考据学的发达,这些几千年没人理的魏碑刻石突然成了好东西,因为他对当时人的冲击真的很大,一下打开了视野:原来所谓美女,除了像王祖贤这样温婉的,还有像林青霞这样有男子气概的……

  魏碑自成一套体系吗?也不是,从中你是能看到王羲之的影子的。比方元略墓志,吴玉如(被启功称为500年一人)讲,王羲之行书楷化就是这个样子的,源头还是王羲之……。

  题主觉得魏碑不好,跟题主目前对书法的理解有关系。就现在的书法界来讲,魏碑是相当流行的,原因嘛,就得说到唐楷了。唐楷,一开始说了,李世民是王羲之粉丝,想把王羲之规范化,于是就有了初唐四家,其中,虞世南是智永的徒弟,可谓王氏正脉,褚遂良师从虞世南,薛稷师从褚遂良,全是学王。欧阳询比较特殊,欧体是借鉴了魏碑的很多东西,但主线也逃不开王羲之。欧虞褚都在内府内见过大量的王羲之真迹,这就是为什么同时代那么多书家,这仨人能排前三。三人对王的不同理解,成就了三人不同的风格,你说王羲之厉害不厉害?

  再说,王羲之可不只是有兰亭,他留下的手札才是真正厉害的东西。

  由于唐楷是带着这样一个目的,所以法度森严也就是必然的了。发展到柳公权到达顶峰,再发展就成美术字了。法度森严,一是给人刻板的印象,另外就是十分不利于个性的发展和创作,因为限制太多。加上后人学唐楷方法不得当,包括现在很多人,一笔一画的死临,临到死也没搞明白书法是怎么回事。

  相比,魏碑就开放很多,因为没那么多限制,单就魏碑的结字来说,其实你仔细研究,是有相当多的令人叹服的地方,有的简直就是神来之笔。

猜你感兴趣:

1.王羲之的励志故事

2.大书法家王羲之简介

3.关于王羲之的简介资料

4.王羲之入木三分的故事

5.王羲之的成功之路 故事

6.对王羲之的评价

3672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