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 节日手抄报 >

端午节手抄报图片

时间: 欣敏0 分享

面对压力,屈原秉持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思想,在与保守势力的斗争中显示了自己的高尚节操,赤诚的爱国之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端午节手抄报图片8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端午节手抄报图片

端午节手抄报图片

端午节手抄报图片

端午节手抄报图片

端午节手抄报图片

端午节手抄报图片

端午节手抄报图片

端午节手抄报图片

端午节手抄报图片

端午节少数民族的习俗

侗族的浴兰习俗

贵州、湖南居住的侗族,在端午节前一天,妇女要上山采集草药,回家煮成香汤洗涤身体和头发。‘洗完后,主妇走上竹楼,恭恭敬敬地包制粽把(粽子)。包粽把时,禁忌成年男子上楼。到了节日这天,家家都在祖先的牌位前供上曹蒲酒,在祖婆的牌位上用粽把敬奉。妇女在小孩头上缠上曹蒲叶,额头上用雄黄酒画“王”字。屋里屋外,用小椒和葛蒲熬的水喷洒,还要做雄黄大蒜油浇洒在要吃的菜肴上。沿河湖居住的侗族人有划龙船、赛龙舟的习俗,在山区居住的则有上山挖草的风习。

藏族的采花习俗

采花节”,也叫“女儿节”。传说,在远古的时候,这里的人们不会种地、织布,人民的生活很贫困,后来从外地来了一位叫“莲花”的姑娘,为了改变这里藏人贫困的外貌,教人们开荒种地、纺纱织布,还采集千草百花制成药给人们治病。有一年的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她上山采花草时被狂风卷走了。人们非常怀念莲花姑娘,每年端午节前一天,村里青年妇女在全村男女老幼的欢送下,由哥哥或弟弟陪同着,上山采摘鲜花,夜晚在山上燃起髯火,大家围着唱歌跳舞。端午节早晨,她们将采来的花制成花环戴在头上赶回家。亲人们在村庄前聚立,鸣枪欢迎他们回来,她们把采来的鲜花送给乡亲们,然后在晒场上欢歌舞蹈。

歌舞停后,乡亲们拿串最美的饭菜招待采花姑娘,感谢她们给自己也给端午节带来了幸福和吉祥。

瑶族的洗浴习俗

在瑶族居住地区,每逢五月初五,男女老幼要到河边去洗冷水澡,或用早晨从山上挖来的章药熬成汤来洗澡。他们认为这样可以不生疾病,延年益寿。另外,瑶族还有端午节供花王的习俗,以析求保护五谷;喷洒雄黄酒,以防虫蛇;吃糯米把,门上挂艾叶。

朝鲜族的运动会习俗

朝鲜族在端午节多开展一些体育运动比赛,以荡秋千、摔跤为主要比赛项目,现在增加了足球、排球、乒乓球及田径比赛项目,使端午节体育运动内容更丰富了。饮食方面,有做艾糕、蒸饼、做小豆包的习俗,喝首蒲酒或浊酒(米酒),以避邪气。

达斡尔族祭庙的习俗

达斡尔族在端午节各村要集体摊钱买猪祭大庙。先将一部分猪肉煮熟,供献庙祀后,大伙在一起吃手扒猪肉,其余的生肉分给各家各户。主办者每年按户轮流主持。主持者有权享用猪头、下水等。此外,在端午节那天,天刚亮时,到郊外山上采艾篙,回家插到窗棱和箱柜上,人们还用艾篙塞耳朵,认为这样可以驱虫,一年之内不受虫咬。给小孩戴花,室内挂纸葫芦。按习惯,这一天一吃“韭菜合子”。

仫佬族的赶虫保苗习俗

仫佬族在端午节,由鬼师领着,两个人抬着纸船到田间去,鬼师念经巡游赶虫,以祈求禾苗茁壮。另外,节旧期间,还要用茅草包制一种形式特别的三角形粽子,并把这种粽子赠送给嫁出的女儿和外甥。家家户户门上插曹蒲,有的妇女头上还插一枝,以避邪驱灾。

毛南族的防病习俗

毛南族过端午节,在粽子里放姜片,认为这样食用后可以防病。端午那天用雄黄拌酒喝,说是能防百病,还把此药酒点在小孩的额头上,认为这样以后不会“伤风感冒”。这种酒是雄黄酒,只是不加阳光曝晒。这一天还要挖草药泡水洗身,说是能防病;端午节时大门上挂香佛叶,认为这样做百病不会上家门。总之,一切风俗都与防病健身有关。

土族的射箭比赛习俗

端午节是土族进行射箭比赛的节日。箭手所用的弓是牛角弓,箭是木杆铁链,箭尾带有羽毛。比赛以击中靶子次数多寡定胜负。比赛结束,全村女歌手汇聚在村口拦住各箭手的马头,高唱“花儿”欢送,箭手们也以“花儿”歌回谢。

苗族端午习俗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松桃苗族自治县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苗族在农历五月初五过“龙船节”,也称“龙舟节”。节日期间,除与汉族一样举行龙舟竞渡比赛外,还要举行跑马、斗牛、踩鼓和“游方”等娱乐活动。男女青年在芦笙、唢呐、竹笛、芒筒、月琴、木叶等乐曲的伴奏下载歌载舞。在这一天,出嫁的姑娘要带上鸡鸭、粽杷回娘家探亲。整个节日,苗家人通宵达旦地喝着、唱着、跳着。除龙舟赛之外,还有赛马、斗牛、杀猪、宰鸡,人们喝着清醇的糯米酒,热情地款待远方的客人,共祝人寿年丰。

苗族的龙船节:

在贵州台江、施洞、松桃等地居住的苗族,五月初五有过“龙船节”的风俗。

关于龙船节在这一带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许久许久以前,贵州东,南部的清水江边有一个深不见底的水潭。有一条恶龙霸占了这泓清波,常把痛苦留给苗家渔人。渔人中有一位正直勤劳的老人,叫故亚。他自幼生长在清水江边,非常会捕鱼。有一年五月,正是水涨鱼肥的时节。故亚带着邻居家青年到江里捕鱼。邻居青年在船尾撑船,故亚在船头撒网,鱼儿很快就装满了船舱。就在他们准备返回的时候,一股白浪卷走了那个青年。为救这个青年故亚跳进水里,追踪到龙穴。只见青年已被恶龙咬死,龙头正枕着青年的尸体。故亚像疯了一样游出水面,回家取来了火镰、火石和开山大斧,重返龙穴,点起熊熊大火,把龙穴烧成一片火海。大火烧了九个昼夜,恶龙被烧死,浮出水面。故亚用斧子砍龙肉,足足砍了四天四夜,才把三里多长的龙身砍完。故亚把砍下的龙肉分送给乡亲们。乡亲们感谢故亚为民除害,纷纷端上米酒,带上粽把,前去向故亚道谢。从那以后,清水江就太平无事了,苗家得以安居乐业。也就是从那以后,苗家年年农历五月初五都要在清水江上赛龙舟,纪念那位善良勇敢的老人。

在端午节这一天,苗家男女老幼,都穿上自己最心爱的节日盛装,倾寨出动,涌向清水江边。立时清水江筑起了一道五彩缤纷的人的长堤。年轻的姑娘们,挽着高高的发髻,佩戴银晃晃的头饰、项圈、耳环、戒指,在阳光下耀眼夺目,像是长堤上开出的朵朵银花。快活的人们吹起了芦笙,唱起了悠扬的歌曲,跳起欢乐的踩鼓舞。笑声、歌声,一直冲向蓝天。

这时,村村寨寨的龙船划过来了。独木凿成的龙船前,竖起一个大大的龙头,红绿彩绸把它装扮得神采飞扬。龙船的首领—老鼓手坐在船头,精神抖擞,他们要用鼓声带领龙船,一争高低,龙船的小锣手坐在船尾,天真爽朗,他们要用锣声催动龙船。三四十个挠手,精壮威武。他们是各村各寨的骄傲,胜利的希望就在他们身上。枪声一响,竞渡开始了,几十只龙船一齐冲出去。

端午节的作文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后来,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同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185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