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为主题的手抄报
清明节为主题的手抄报10张
清明节快到了,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为主题的手抄报,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
清明节手抄报
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
一、禁火寒食
相传源于春秋名臣介子推,护驾晋文公重耳复国功成身退,带其母悄然隐居绵山。重耳为逼迫子推出山,下令焚山烧林,子推宁死抱树身焚。重耳为悼念他,于介子推三月初五死难之日起举国都要禁烟火三日,只吃冷食,谓之禁火寒食,世代相沿成俗。
潮乡古往今来,岁逢寒食前夕,街头巷尾,喊卖冷品小食,深受潮人青睐。潮诗《清明糖葱》有:“桃花零落山花红,五日层阴一日风。着意留春无别计,朝朝深巷卖糖葱。”及“朴叶青青朴粿情”的朴枳粿。诗中都有描述寒食的情景。
《澄海县志》记载:清明节,潮人相沿习俗吃“薄饼”、“朴枳粿”,既有纪念介子推寒食古俗的意义,也是潮州别具风味的时令美食。
二、祭墓“挂纸”
唐代白居易的《寒食野望》诗云:“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南宋高菊卿的《清明》诗也写:“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由于寒食禁火与清明节令紧相连,潮人在清明有上山扫墓,祭奠祖先之风俗,自古以来,人们常把寒食与清明并称,扫墓民间泛称为“过纸”(潮俗有“过春纸”和“过冬纸”之分。)古代潮人清明上山扫墓,由于寒食禁火,故不焚化纸钱而挂在坟墓和墓碑之上,以不让纸钱漫天飞扬,故谓之“挂纸”。世人扫墓要整修墓地,并用银珠、沙绿(红、绿色油漆)精工填刷墓碑上的凹刻文字(俗称“妆坟碑”字)。还要将黄白纸条用“土圪泥”压紧等等,这些都是古俗遗风。
值得一提的是“禁火”,“挂纸”古俗,与当今大力提倡文明扫墓、森林防火更相一致。
三、玩“半仙戏”
古今清明玩秋千是承袭寒食习俗。宋代惠洪诗僧咏《秋千》诗云:“画架双栽翠络偏,佳人春戏小楼前,飘扬血色裙拖地,彩绳斜挂绿杨烟,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谪降仙”。此景,唐玄宗誉称荡秋千是玩“半仙戏”。明代的《灯宫遗录》载:“人称清明节为‘秋千节’,各宫俱设秋千一架,相邀嬉戏”。
潮汕荡秋千历史悠久,宋朝陆秀夫于景炎元年(1276年)被贬潮州,谪居辟望港口(今澄海港口陆厝围)见乡民荡秋千很感兴趣,当众赞道:“此举可强力也”。嘱其属下与民共荡。潮人清明荡秋千世代相沿成风。
四、食薄饼
食薄饼。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潮汕清明吃薄饼有个传说:清康熙十四年间(1675年)郑成功之子郑经率兵围攻闽南的漳州城,清军守将黄芳度出兵顽抗,围城数月,城里居民饿死无数,尸横街巷,存活者便用草席裹尸掩埋。
同年10月间,清军投降,漳州百姓为悼念死难亲友,特做薄饼状如草席裹尸,以此祭妃亡灵,此俗世代相传成风。卷薄饼是用精面粉拌人适量温水后,充分搅拌搓捏成团块状,置于炉火上面的煎盘(平底铁锅),烙成圆形薄饼皮,然后包裹馅料。料有咸、甜两种,咸馅用烹熟的豆芽、韭菜拌人鸡肉或猪肉丝、香菇、虾干、蛋丝,油煎葱珠等调料。入口时又在饼皮上涂抹香甜适口酱料即成美食。甜馅料用白糖加工制成的酥脆薄片糖或再加入瓜册丝,芝麻等佐料包裹薄饼皮即成薄饼。食时用薄饼皮卷成圆筒状就食。清明时令,春韭性温,是保肝佳蔬,有行气理血,化瘀的功效。民谚有“春食韭菜、法病消灾”之说。添加绿豆芽又有清热解毒和止渴利尿的作用,疗效甚妙,营养丰富,美味可口。潮汕人清明食薄饼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习俗沿变来的。
清明节的古诗
1、清明赤水寺居
罗衮
榆火轻烟处处新,旋从闲望到诸邻。
浮生浮世只多事,野水野花娱病身。
浊酒不禁云外景,碧峰犹冷寺前春。
蓑衣毳衲诚吾党,自结村园一社贫。
2、清明日赐百僚新火
王濯
御火传香殿,华光及侍臣。
星流中使马,烛耀九衢人。
转影连金屋,分辉丽锦茵。
焰迎红蕊发,烟染绿条春。
助律和风早,添炉暖气新。
谁怜一寒士,犹望照东邻。
3、海上和柴军使清明书事
李中
清明时节好烟光,英杰高吟兴味长。
捧日即应还禁卫,当春何惜醉朐阳。
千山过雨难藏翠,百卉临风不藉香。
却是旅人凄屑甚,夜来魂梦到家乡。
4、清明日赐百僚新火
郑辕
改火清明后,优恩赐近臣。
漏残丹禁晚,燧发白榆新。
瑞彩来双阙,神光焕四邻。
气回侯第暖,烟散帝城春。
利用调羹鼎,馀辉烛缙绅。
皇明如照隐,愿及聚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