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诗词大全 > 高考古代诗歌规律

高考古代诗歌规律

时间: 书荣1192 分享

高考古代诗歌规律

  高考是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么关于高考古代诗歌有什么技巧规律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高考古代诗歌规律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

  ①先答这个字 词 在文中的意思(若答题的空很长还要描绘画面)

  ②运用了什么手法

  ③达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有什么好处)

  ④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

  (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

  (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表现手法 照应、倒装、铺垫、铺排、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以动衬静)、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卒章显志、言此意彼、意在言外、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画龙点睛、重章叠句、意象组合、白描与工笔、以乐景写哀情、借古讽今、运用典故、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总论情与景关系:

  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象征、通感、双关、 修辞手法: 手法用典、叠词、互文、列锦等。

  1、鉴赏古诗,应该充分考虑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

  2、理解诗意,借助想象和联想再现形象。

  3、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4、剖析作者思想。

  5、诗中赏画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6、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高考诗歌鉴赏题万能答题模式

  一、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5、答题示例

  2007年全国卷II第12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练习:(08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一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08全国I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案】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08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4.“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_ (篇名)。(1分)

  答案:《游褒禅山记》

  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B)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16.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层(1分)。

  (08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案:“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08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答案: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③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3975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