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诗词大全>

北岛的诗回答赏析

时间: 明敏1093 分享

  《回答》是我国著名诗人北岛代表作之一,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回答》的有关知识,希望大家喜欢!

  北岛的诗《回答》赏析

  诗开头第一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是一句很有力量的悖论式警句。“卑鄙”,指人的品行很恶劣。“通行证”是行关过卡的证明,只颁发给具有资格的人。这两个意象结合在一起,便可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社会是以品行恶劣为标准的,或者说,只有品行恶劣的人才能在这个社会上通行无阻。“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与前句相对应和对比,意谓“高尚者”的高尚行,就像无形的“墓志铭”一样永存人世间。这两句用了四个意象,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留下惊心动魄的震憾和深刻的印象。这两句既是对卑鄙者和社会现实的鞭挞,也是对“高尚者”的颂扬,对社会正义力量充满了信心。

  接着的第三、四行是写景句。但描绘的景色,进一步让人感觉这个社会十分可怕。“镀金的天空”表明是一个被粉饰的天空,与之对应的社会是一个被粉饰的社会。“倒影”且飘在天上,那么这倒映到天上的死者,就该是地面上的死者了。“弯曲”,让人联系想死者的死因可能是冤屈。加上“飘满了”的形容,则给读者描绘出天空满布尸体的恐怖景象。这种恐怖景象配合第一、二诗,表达了对社会现实根本否定和强烈不满的情绪,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第二段第一句的“冰川纪”,即指地质纪年的冰河时期(新生代的第四纪),由于气候异常寒冷,所有生物都无法生存,显然是一个暗喻。可以作两解:一是指解放前的黑暗年代,那么可以理解为,解放前的黑暗年代已经过去了,为什么现在(“”时期)人与人的关系还是处处充满冰凌?同时,这首诗写于1976年,很多人自然地将“冰川纪”联想成“”时期。“冰凌”即冰锥,有寒冷、尖锐、伤人的特点,可用来形容人们互相攻击、互相猜忌,不能互相信任、融洽相处的情况。所以这句诗的意思是指既然人情极度冷漠的时代已经过去,为甚么人与人之间还要互相攻击,不能融洽相处呢?

  如果上两句用了地球的纵向历史,接着两句则用了空间或地理的意象。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位于非洲的南端,是航海家迪亚士(Bartolomeu Dias,约1450-1500)给这个地方的名称。意谓只要经过好望角,便有望到达富庶的东方,得到梦寐以求的财富。因此这里用“好望角”隐喻有望实践梦想、达到目标的地方。“死海”位于中东地区,以色列西陲,由于附近温度高,蒸发强烈,死海的湖水含盐度高达23-25%,水生植物及鱼类不能生存,沿岸草木也很少,所以取名“死海”。这里,借用其死寂没有生命力的特点,以表达死寂的感觉。换句话说,在死海中千帆相竞,就像是为了些没有意义的东西在竞争一般。整句诗的意思即为,既然充满希望的“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人们还要在死气沉沉、没有半点生气的地方互相竞争,你争我夺呢?这是对社会的鞭挞和拷问。

  第三节渲染了普罗米修斯式的拯救者形象,诗人以此自居,表现了新时代诗人个体的觉悟和对自身肩负的责任毫不犹豫的担当。诗人高调声明,“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表明“审判”是诗人人生的唯一目的、唯一追求、唯一职责,反映了一代青年觉醒的心声。“我——不——相——信!”的破折号加重了语气,表现了无畏的挑战者形象,随后两句从历史的维度来表明自己不屈的决心,是与历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再后连续五句“我不相信”的排比句,表现了否定和怀疑精神。最后四句表明诗人对苦难的态度,抒发承担未来重托的英雄情怀。这一节大气磅礴,一气呵成,是全诗的核心。

  第四节,诗人从历史与未来中捕捉到希望和转机,显示了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的强大的再生力。“五千年的象形文字”,未来人民的眼睛,像星斗缀满广阔、明净、没有遮拦的天空,这正喻示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

  北岛的诗《回答》原文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北岛的诗《回答》作者简介

  北岛,原名赵振开,另有笔名石默、艾珊等。原籍浙江湖州,生于北京。就读于北京第四中学。1969年进北京一家建筑公司,当过混凝土工、铁匠等。1970年末开始写诗。1972年开始写小说。1976年参加天安门运动,写诗《回答》。其现代主义色彩的新诗歌形式受到青年读者的欢迎,被称为“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但也受到来自传统保守势力的批评。1986年被《星星》评为“我最喜欢的中青年诗人”之一。《北岛诗选》获中国作协全国第三届(1985—1986)优秀新诗(诗集)奖。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取得文化代言人资格的,非那些朦胧诗人莫属。有论者曾在评

  价朦胧诗和北岛的存在时说:“从我们民族本身而言,从朦胧诗运动对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启蒙和重建作用而言,从北岛在朦胧诗人中所居的重要地位而言,他无疑是我们新时期文学前十年中的大诗人,绝无仅有的诗坛偶像、文化英雄。”事实上,当朦胧诗的兴起以及随之所引发的那场人数众多的论争都时过境迁之后,北岛以及他所代表的朦胧诗派在尘埃落定之时,已经渐渐被理性的批评者所认可,而其诗歌代表作《回答》更是被称作“以孤篇压倒当代”。

  北岛的诗

  北岛的诗歌创作开始于十年动乱后期,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十年动乱的荒诞现实,造成了诗人独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他在冷静的观察中,发现了“那从蝇眼中分裂的世界”如何造成人的价值的全面崩溃、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他想“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北岛建立了自己的“理性法庭”,以理性和人性为准绳,重新确定人的价值,恢复人的本性;悼念烈士,审判刽子手;嘲讽怪异和异化的世界,反思历史和现实;呼唤人性的富贵,寻找“生命的湖”和“红帆船”。

3640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