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摄影的发展史
作为一个摄影人,我们应当大概了解一下摄影的发展史,对我们是大有必要的。在数码相机普及的今天,摄影,毋庸置疑,几乎走进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之中,那么什么是摄影,摄影的原理是什么,我们手中的相机是经历了怎样的一种历史革新,有哪些前辈在摄影历史上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我们今天就来简单的了解一下。
一,史前摄影
公元前四世纪,我国的《墨经》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前进、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现象。墨子不仅发现了这个现象,而且对现象进行了科学的解释。
他认为光线象箭一样是沿着直线传播的。例如屋外站立一个人,他头顶的光线通过小孔射到墙壁的下方,而他脚部的光线通过小孔射到了墙壁的上方,因而人像是倒立的。这是人类对于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的最早的记录。这就是著名的小孔成像原理,比欧洲整整早了2000年。
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中,还详细叙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在西方关于“针孔成像”的记载最早见于古希腊著名哲学家、美学家亚里斯多德的著作中。15世纪意大利人L•B•阿贝尔第(Leon Batisti Alberti)研制出最初的暗箱。
二,摄影的诞生
在摄影的最终发展有三位最主要的创始者。
1, 尼埃普斯——世界上第一幅照片成功的拍摄者;
约瑟夫.尼塞费尔.尼埃普斯(1765年-1833年7月5日)法国发明家。尼埃普斯:把用日光将影像永久纪录在玻璃板和金属板上的摄影法,称作日光蚀刻法。1793年就已从事用感光材料做永久性的保留影像的试验,1822年曾用涂有柏油的玻璃板为感光材料。再敷以版画,置于阳光下暴晒成像。
△1825年拍出第一幅照片《牵马的孩子》
△1826年拍出名作《窗外的景色》
△尼埃普斯使用过的相机
2,达盖尔——世界上第一个实用摄影术的发明人;
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银版摄影法,1839年8月19日,在法国科学院与艺术院联合会议上,由法国巴黎国立天文台台长阿拉贡作摄影术报告,宣布摄影术诞生。
达盖尔法的器材包括:照相机和显影箱、化学药品、磨制金属版的工具等等,一共有50公斤重。售价是400金法郎。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8个月的工资。
△达盖尔在摄影室内用自然光拍摄了《画室》。这幅照片是存世最早的“达盖尔银版法”照片,也是世界上第一幅静物照片。
3,塔尔博特——由负像到正像,现代派摄影法的奠基人。
1835年研制出了第一张相纸负像。用来印制正像。1839年1月向法国和英国的皇家学院申报失败。而他的由负像到正像的发明却为现代负片工艺开创了新起点。
△卡罗式摄影术拍摄的部长肖像的负片及印片
三,感光材料和相机的发展
1,摄影史上第一次大革新
1851年,英国雕塑家F•S•阿彻尔发现火棉胶是很好的胶合剂,可以将感光化学药品附着于玻璃板上,而不致象蛋白那样会变黄或干裂。这是摄影史上第一次大革新,也就是著名的火棉胶“湿板”摄影法。
湿版法的优点是光敏度高,感光快。拍风景约需10秒至1分种,拍人像只要2至20秒。再用蛋清相纸,便可以印出无限量永久性的照片,且影像、纹理清晰,层次丰富,景物优美真实,价格低廉。
△古老的摄影器材
△世界上最大的照相机
2,第二次大革新——干板摄影普及的曙光
19世纪70年代,摄影在技术上又发生了一个重大变革。1871年,英国的一位医生马多克斯发明了另外一种以玻璃为感光版的摄影方法“干版法”,玻璃干版在感光能力上又有提高,质量很稳定,摄影时比“湿法”方便很多,在室外阳光下曝光时间可缩短到1/25秒。
3、第三次大革新——胶卷的发明
1888年,当时的伊斯特曼干板公司(现柯达公司)利用涂布机将感光乳剂涂在透明的软片片基上,用于拍照的胶卷由此诞生。与此同时,干板公司还研制出了使用这种胶卷的“柯达”相机,无疑,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胶卷的相机。从此,照相底片以干板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感光材料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1900年,柯达公司推出普及型照相机白朗尼。至此,摄影真正普及于老百姓。这是一次重大的技术变革,使用不同类型的胶卷相机开始充斥市场。相机的发展因此开始向小型化和轻量化方向演进。
△各种胶卷相机:
△1913年,德国莱兹厂的一位工程师巴纳克按35毫米电影胶片的规格设计出一种小型照相机,取名莱卡(Leica)。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直到1925年才问世,它标志着35毫米照相机(又称135照相机)的诞生。
在我小的时候,经常见到和用到胶卷相机,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随着数码相机的发明和广泛进入市场,胶卷相机才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直到今天,仍然有不少的老摄影艺术家们还在坚持使用胶卷相机并使用传统的冲印技法来冲印照片。
4、第四次大革新——从银盐到电子数码相机的发展
早期产品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CCD芯片”的研究与开发,通过卫星系统从太空中向地面发送航天照片。
△1975年,柯达于1975年开发世界第一部数码相机。
1995年世界上数码相机的像素只有41万;到1996年几乎翻了一倍,达到81万像素,数码相机的出货量达到50万台;1997年又提高到100万像素,数码相机出货量突破100万台。
△2003年,佳能EOS 3OOD
1996年奥林巴斯和佳能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数码相机。随后富士、柯尼卡、美能达、尼康、理光、康太克斯、索尼、东芝、JVC、三洋等近20家公司先后参与了数码相机的研发与生产,各自推出数码相机。
△2011年,尼康 D4
数码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具有更多功能和人类视觉更加接近包括超越视觉极限的器材会不断推陈更新。
四,不同风格流派
1、画意摄影
A、高艺术摄影(1850年至1870年)
用绘画的规则原理,摄影的技法,独具匠心地去创作绘画效果的照片。高艺术摄影家们接受了艺术评论家关于“要掩盖平凡和丑陋”的告诫,避免表现日常生活题材。而经常借用流行诗、历史传说和《圣经》中的轶事、寓言故事、基督生活等作为题材,主要宗旨是通过这些画面阐述道德观念,给人以教益。由于这些题材不可能在日常生活找到,因此摄影家就搭置了许多精巧的布景,设置豪华的陈设,精心指导服装模特,从而使不少摄影家后来都成为舞台设计专家。
代表人物: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
代表作:《两种人生》
B、自然主义摄影
重视对自然的感受,提倡在实际的自然环境中发掘题材,以写实的手法来表现自然美的形象。1889年,以英国摄影家彼得•亨利埃默森(1856-1936)的《自然主义摄影》一书为标志,提出了“回归自然”的口号,代表人物:埃默森。
C、印象派摄影
运用柔焦和软焦手法,将影像蒙胧和柔化,以使作品看上去更像印象派绘画的效果。印象派摄影家提出的“要使作品看起来完全不像照片”和“假如没有绘画,也就没有真正的摄影”理论,促使他们用画笔,铅笔、橡皮在照片画面上加工,特意改变其原有的明暗变化,追求“绘画”的效果。
△布莱恩作品《雨中的喜悦》
2、同时期的人像摄影
奥古斯特•桑德(1876—1964),德国摄影师。他在黑布里,透过笨重的木制大相机的镜头,从毛玻璃上观察自己的同胞。他比别人看得更远,为别人留下影子,也为自己的同胞做最客观的见证,并拍下整个时代的脸孔,让后人看看真正的日耳曼民族的心灵。这些照片使桑德成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人像摄影家、时代脸孔的留影者,并被誉为“德国人性的见证者”。
3、纯粹派摄影
纯粹派摄影:直接摄影,如实摄影。力足于摄影本体语言的独立性,如细节层次,影调和质感等,强调本体特性之纯,不依赖后期加工去直接真实地再现客观物像。
F64小组:
摄影要真正地表现客观事物,应对原事物进行直接拍摄,而不是做作摆布。摄影画面应当全部清晰,各层次的影调都要细微丰富,因而在拍摄中提倡用大片幅相机。必要时将光圈缩至最小。
A、安塞尔•伊士顿•亚当斯(1902年—— 1984年)美国摄影师,生于旧金山。以拍摄黑白风光作品见长,其中最着名的是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系列。亚当斯一生三度获颁古根海姆奖金。1966年,他获美国艺术与科学学会奖金。1980年,吉米•卡特授予他总统自由勋章,这是国家给美国公民的最高褒奖。
B、静物摄影大师——爱德华•韦斯顿,(1886—1958年)生于美国芝加哥,第一位获得古根海姆奖的摄影家,f64小组的创始人之一。
C、肖像摄影大师——优素福•卡什,(1908年—2002)国籍:加拿大,代表作品:《愤怒的丘吉尔》等。20世纪享誉世界的人像摄影大师,专拍时代脸孔的巨匠,拍摄了数以百计20世纪重要人物的肖像,包括著名的政治家、作家、诗人、音乐家、画家、演员,以及普通民众等,被誉为“摄影界的伦勃朗”。
D、平民纪实摄影大师——罗伯特•杜瓦诺,(1912—1994)在法国摄影界,罗伯特•杜瓦诺和利•卡笛尔•布列松堪称为一对并驾齐驱的大师。这两人的摄影都以纪实为主,但风格却迥然不同。布列松经常云游四海,作品比较深沉严肃,关心各地民族疾苦。杜瓦诺则一生只以他所居住的巴黎为创作基地,喜欢在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抓取幽默风趣的瞬间。
4、抽象与超现实
抽象的本意,是从现实的本质中提取要素来突出特征,抽象摄影的表现,主要是以事物要素的具象和事物形式的非具象来传递视觉情绪或表达更含蓄的内涵。
超现实是让现实和非现实在矛盾中共存,用写实的手法来表现非现实的现象,创造出既有现实中的合理,又有非现实的怪诞,是似而非的构成使人不可思仪。
A、曼•雷,(1890—1976)美国抽象主义大师,曼•雷(Man Ray)是一个擅长绘画,电影,雕刻,和摄影的艺术大师。同时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摄影作品价值远远超越其他所擅长的艺术型式的艺术家。
B、杰里•尤斯曼,是20世纪60年代“成像后(再合成)”摄影的开创者,所谓“成像后(再合成)”是针对“成像前”摄影而言的。前者打破了后者按动快门前的预先拟想过程及其所代表的传统摄影美学,这反映出60年代中期,西方摄影从单纯“照片”向“图像”概念的过渡。
在使用电脑即时合成图像为时尚的今天,尤斯曼依旧不改初衷地采用传统的暗房技巧。正如大师自己所说:“我的摄影是新奇的、创造性的时空并移,它们拓展了原始题材的可能性•••最终我的希望是使得自己也感到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