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兴趣爱好 > 学摄影 > 摄影入门教程 > 摄影基础知识景深秘籍

摄影基础知识景深秘籍

时间: 诗琪1201 分享

摄影基础知识景深秘籍

  想入门摄影的新手们,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

  一、什么是景深

  指聚焦清晰的焦点前后可接受的清晰区域

  景深很浅时,焦点是一层非常薄的落在物体上的平面,平行于数码相机中感光元件所在的平面。

  当影响景深的条件发生变化时,如镜头光圈缩小时,明显的清晰范围就会在镜头焦点平面前方和后方延伸。

  通过控制景深,可以控制画面主体及背景环境的清晰度

  构图的基本法中,经常运用景深虚化处理背景。利用长焦距或大光圈或缩短拍摄距离,营造出浅景深的效果。

  浅景深可以虚化复杂的背景,凸显主体。

  下图采用了比较浅的景深,主体突出, 营造了背景虚化柔美的画面效果。

  二、景深是怎么形成的?

  那么景深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它又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我们知道,镜头之所以能够成像,是因为把光线聚集到了一点,这个光线的聚集点我们称之为焦点,而在焦点的前后光线开始分散,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弥散圆,当弥散圆的半径小于某个值时,我们人眼就可以看清楚,当弥散圆的半径超过某个数值时,人眼便不可再分辨,也就是我们提到的虚化效果,这个人眼能够分辨的最大半径的弥散圆被称为容许弥散圆。

  因为现实中的物体都存在远近关系,所以不可能所有物体都同时落到焦点上,除了与对焦物体在同一平面的物体外,其他物体都会以弥散圆的形式落到焦平面,当落到焦平面的弥散圆小于或等于容许弥散圆时,这个物体就能够被我们看清,而大于容许弥散圆时,这个物体就被虚化掉了。

  景深的深浅与光圈、焦距、拍摄距离等诸多因素有关,一般而言,光圈越大,景深越浅,焦距越长,景深越浅,拍摄距离越近,景深越浅。

  三、影响景深的因素

  具体拍摄时,照片应使用多深的景深,取决于拍摄者要传达的信息。

  三个主要因素:

  1. 拍摄时光圈的大小

  2. 镜头的焦距

  3. 相机与被摄对象的距离

  具体关系:

  光圈的大小:

  光圈越大,光圈数值越小,景深越浅;光圈越小,光圈数值越大,景深越深。

  镜头的焦距:

  焦距越长,景深越浅;焦距越短,景深越深。

  拍摄距离:

  相机与拍摄对象距离越近,景深越浅;相机与拍摄对象景深越远,景深越深。

  下图表现的是宠物狗的特写,用f/3.2 拍摄,景深浅,对宠物狗的眼睛对焦,完美地表现出狗狗的眼神

  四、前景、后景

  1、前景对焦拍摄

  取景时,取景器中的画面都会分为前景和后景。

  前景就是离相机最近的部分,对前景对焦拍摄,将把前景作为画面的主体突出出来。

  当画面的背景非常杂乱时,可以对前景进行对焦拍摄,使背景虚化,从而减弱背景的不利影响。

  而有时前景构图也会使得你的画面有不一样的感觉。

  2、后景对焦拍摄

  后景是镜头中位于主体后面或靠近后边的人或物。

  镜头画面中,后景与前景相对应,作为表现的主体或陪体。对后景对焦拍摄,将会把后景作为被摄主体进行表现,而后景以外的部分都会被虚化。

  虚实对比强烈的照片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般来说都要求焦点清晰,让主体清楚地呈现出来,但有目的地在画面中使一部分景物焦点虚化,也是表现的技法之一。

  如图,有选择地把前景枝叶放在焦点之外,有意越过前景,只对后方水面中的树林倒影进行对焦,使枝叶变成了陪衬的前景。

  3、控制方法

  拍摄花丛中的花朵,不同光圈所营造不同景深效果,可见随光圈的变化,画面景深也随之改变。

  4、得到最大与最小景深的方法

  摄影的基本技术之一是对景深的控制,景深效果对照片的构图影响非常明显。

  扩大景深,使所有被摄体在画面上都清晰可见。

  缩小景深,清晰地表现主要的物体,让次要的物体虚化隐去。

  得到最深的景深:

  尽量使用镜头的广角端或短焦距镜头

  拍摄时,尽量拉长拍摄距离 ,尽量缩小光圈

  有时候,拍摄者希望照片中有虚有实,将环境虚化,让主体清晰,采用浅景深技术,即“选择性聚焦”。

  得到最小的景深:

  尽量使用镜头的最大焦距或用长焦镜头拍摄

  尽量距离拍摄对象更近一些

  尽量使用最大光圈

  5、通过光圈控制景深

  虽然3 个要素可以控制景深,最具可操作性的还是调整光圈。

  改变焦距或拍摄距离,会改变一张照片的整体构图和透视关系。如果一张照片的构图和透视关系已经确定,那就只能通过改变光圈来控制景深了。

  五、调整背景控制虚化程度

  拍摄距离(镜头和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起着重要的作用。改变被摄对象与背景的距离时,其他拍摄因素是保持不变的

  改变距离方法:

  1、移动相机来改变相机与被摄物体之间的距离

  2、改变被摄物体与背景之间的距离

  画面的景深不会改变,因为背景距离清晰的景深范围更远,所以照片中的背景的虚化效果会更加强烈。

  通过改变拍摄距离,可以控制画面的虚化程度。

  下面两幅照片中,第一张采用俯拍方式拍摄的,花朵与地面距离较近,且地面较暗淡,虚化程度不是特别明显。

  第二张照片改为侧面平拍,画面中背景较深远,距离拍摄主体更远,画面背景的虚化效果也就更加明显了。

  六、调整焦距控制景深

  通过调整镜头的焦距来控制景深,但并非首选。

  焦距越短,画面的景深越深;焦距越长,画面的景深越浅。

  实际拍摄中,调整焦距会受到诸多限制,焦距的改变会改变画面的视角与取景范围,而视角往往是决定一张照片构图的最重要因素。

  如果拍摄对象比较单一,拍摄点可以前后移动,画面中没有明显的透视关系,就可以使用这个方法。

  图中采用广角镜头靠近雕塑拍摄,背景虚化程度不够,依然能看到背景中的元素;退后一些,改用长焦镜头拍摄,画面的景深立刻浅了很多。

  七、虚化程度的正确理解

  景深和准确对焦对画面的清晰度非常重要。

  刚开始玩摄影的朋友们可能会认为,照片中的某个局部要么清晰,要么模糊。

  这种理解太过绝对化,图像焦外的模糊程度也是各不相同,可以呈现线性变化,也就是从稍模糊逐渐变为完全模糊。

  从焦内到焦外,存在着从清晰到逐渐模糊即虚化程度缓慢渐变的趋势。

  拍摄对象只有处于焦平面时才真正清晰,所有不在焦平面上的点,在照片中都或多或少有些模糊,只是较弱的模糊效果我们无法用肉眼分辨出来。

  距焦平面越远,图像越模糊。

  由于景深不够浅,不在焦点上的景物仍可被清晰地辨认出来,从而削弱了观者对被摄主体的注意力,此时就需要把景深控制得更浅一些。

  相反,若需要交代画面的环境信息

  如上图,需交代拍摄主体处于赛场看台的环境,景深可控制得深一些,从清晰到模糊渐变,但一些背景元素仍然清晰可辨,观者可以了解拍摄现场的相关信息。

  作为背景元素,即使焦外区域不太清晰,也能让人们了解照片的拍摄背景和其他信息。

  最后,还看自己多去使用你的相机,慢慢地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4017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