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是怎样形成的
台风对于居住在沿海地区的居民来说,已经是一种见怪不怪的气象了。因为每年的夏秋季节都是台风的多发时节,台风是怎样形成的?以下是blanche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台风形成的原因,一起来看看台风是如何形成的吧!
台风是怎样形成的,台风形成的原因
太阳经过一天照射,海面上形成很强盛的积雨云。这些积雨云里的热空气上升,周围较冷空气源源不绝地补充进来,再次遇热上升,如此循环,使得上方空气热、下方空气冷。上方的热空气里的水汽蒸发扩大了云带范围,而云带扩大使得这种运动更剧烈。不断扩大的云团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逆时针旋转起来(在南半球是顺时针),形成热带气旋。热带气旋里旋转的空气产生的离心力把空气往外甩,中心的空气越来越稀薄,空气压力不断变小,形成热带低压——台风初始阶段。
因为热带低压中心气压比外界低,所以周围空气涌向热带低压,遇热上升,供给了热带低压较多的能量,超过输出能量。此时,热带低压里空气旋转更厉害,中心最大风力升高,中心气压进一步降低。等到中心最大风力达到一定标准时,就会提升到更高一个级别,即热带低压提升到热带风暴,再提升到强热带风暴、台风,有时能提升到强台风甚至超强台风。这主要由能量输入与输出比决定,输入能量大于输出能量,台风就会增强,反之就会减弱。
台风形成的条件:
从台风结构看到,如此巨大的庞然大物,其产生必须具备特有的条件:
一是要有广阔的高温、高湿的大气。热带洋面上的底层大气的温度和湿度主要决定于海面水温,台风只能形成于海温高于26℃-27℃的暖洋面上,而且在60米深度内的海水水温都要高于26℃-27℃;
二是要有低层大气向中心辐合、高层向外扩散的初始扰动。而且高层辐散必须超过低层辐合,才能维持足够的上升气流,低层扰动才能不断加强;
三是垂直方向风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层空气相对运动很小,才能使初始扰动中水汽凝结所释放的潜热能集中保存在台风眼区的空气柱中,形成并加强台风暖中心结构;
四是要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转作用有利于气旋性涡旋的生成。地转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于零,向南北两极增大,台风发生在大约离赤道5个纬度以上的洋面上。
台风为什么叫台风
台风名字的由来解析一:“转音说”
“转音说”包括三种:一是由广东话“大风”演变而来;二是由闽南话“风台”演变而来;三是荷兰人占领台湾期间根据希腊史诗《神权史》中的人物泰丰Typhoon命名。
台风名字的由来解析二:“源地说”
由于台湾位于太平洋和南海大部分台风北上的路径要冲,很多台风都是穿过台湾海峡进入大陆的,所以称为台风。“台风”是音译词,英文中typhoon是根据中文粤语发音toi fong音译至英文,再进入普通话词汇中的。
typhoon在美语中指发生在西太平洋或印度洋的热带暴风。若追溯其语源,也许很少有单词能像typhoon 一样表明汉语、阿拉伯语、东印度语和希腊语的多国语言背景。希腊单词typhon 既是风神的姓名又是意为“旋风,台风”的普通名词,被借入到阿拉伯语(就象在中世纪时许多希腊语单词进入阿拉伯语一样,那时,阿拉伯人的学问保存了古典的风格,同时在把它传向欧洲时又有所扩充)。Tufan,希腊语的阿拉伯语形式,传入到了印度人使用的语言,11世纪时讲阿拉伯语的穆斯林入侵者在印度定居下来。这样,阿拉伯语单词的衍生,从印度语言进入英语(最早记载于1588年),并以如touffon 和 tufan 的形式出现于英语中,最先特指印度的猛烈风暴。在中国,给了热带风暴的另一个单词-台风。汉语单词的广东语形式toi fung 同我们的阿拉伯语借用词相近,最早以tuffoon 的形式于1699年载入英语,各种形式合并在一起最后变成了typhoon。
台风都有哪些特点
1、季节性强,多发生在沿海地区
台风从发生季节来看多发生在7、8、9三月。灾害涉及范围主要为沿海地区、岛屿,如广东、福建、海南、台湾等省份。
2、破坏力强,危害性大
台风破坏力强,危害性大表现在:一是狂风巨浪,台风中心附近的风速可达100米/秒以上,狂风可摧毁大片房屋和设施;二是风暴潮,由于其中心气压很低及强风可使沿岸海水暴涨,形成台风风暴潮。致使海浪冲破海堤,海水倒灌;三是暴雨,迄今为止,最强的暴雨是由台风产生的。暴雨可引起洪水泛滥和堤坝溃决等。
3、波及面广,人员伤亡大
世界历史上由台风引发造成死亡人数超过30万的灾难就有3次之多。每年7月至9月都有强强风登陆我国大陆沿海省市,造成的财产损失达数十亿元,伤亡数百人。
4、防范困难,救援难度大
台风常常给我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沿海地区造成严重损毁,防范困难。由于强台风影响范围较大,造成灾情复杂、建筑垮塌多、人员伤亡重、交通和通信中断等,给灾后社会力量协同救援增大了难度。
猜你感兴趣:
2.台风是怎么形成的
台风是怎样形成的
上一篇:怎样做好台风防御措施
下一篇:台风等级划分分别几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