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可以用0.38笔吗
2017年中考可以用0.38笔吗
在日常生活中,中考是一年之中仅次于高考的一次考试,也是很重要的一场考试,会直接关系到学生们的前途和未来。中考有很多的注意事项,那么中考能用0.38的笔吗?下面是由学习啦小编分享的2017年中考可以用0.38笔吗,希望对你有用。
2017年中考可以用0.38笔
中考可以用0.38的黑水笔,但是不推荐。
因为中考时电脑阅卷的,试卷扫描进电脑里,如果用0.38就会变得特别细,有时笔画之间还会断掉,可能影响答题质量。
注:中考是字迹清晰最重要,尽量写大点。扫进去后和卷子上的字迹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中考能否用可擦笔
不能。
中考是机读卷,用可擦笔机器一扫描字迹就消失了。最好用黑色签字笔。
可擦笔也有致命的弱点:在高温下可擦笔的字迹会全部消失。试卷在经过电脑扫描是,温度会比较高,可能会显示不清楚。
为了防止有学生买这种笔用来考试,有的学校甚至发出了针对可擦笔的“禁令”。
中考适合用的笔
根据建议,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0.5以上)或钢笔作答。
其实,现在各种大型考试通常是用扫描仪,将试卷扫描到电脑里,再通过电脑来阅卷。关于用笔要求:都是0.5或以上的黑色签字笔。注意三个重点:1.黑色;2.签字笔(水性笔);3.粗细0.5或以上;
字迹要求是黑色的,因为试卷扫描的时候,会有光线打在卷子上。如果用其他颜色,由于光学原因,字迹就变得不清晰了,甚至会断断续续。
不能用过细的笔,因为卷子在扫描过程中,不可能做到很精细,如果字迹太细,扫描在屏幕上实际看到的就会变得断断续续,给阅卷工作造成困难,也可能看不清。
中考冲刺备战的策略
针对模考问题,查漏补缺抓薄弱
要认真、客观地对模拟考试进行分析。看看哪些题失了分,弄清失分原因。比如,是基本知识没掌握好,思维能力跟不上,还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审题不仔细,或者是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不好。要进行全方位的剖析。因为距离中考的时间有限,要坚持“把时间用在刀刃上”。补习“瘸腿科目”,对薄弱环节进行加强分析看看哪科没考好,冷静分析丢分原因,判断该科是不是弱科。如果是,则要抓紧时间,多补薄弱学科的基础知识,避免中考时“瘸腿科目”拉分。
收集整理错题,选择真题适度训练
冲刺复习期间,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复习,尽量多做历年中考真题。选择课外习题或练习卷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针对自己薄弱点进行针对性训练。在做完一套真题试卷后,要及时核对答案,看看哪些题目丢分,弄清丢分原因。通过选择性的做中考真题,与复习配套的习题要注意精选,突出典型性、通用性,能举一反三,不轻易重复训练做,通过适当训练可了解中考命题范围、题目深浅以及相关题型。同时,平时反复易错的习题有目的地通过复印、剪贴的方式汇总,专门誊写在专用的错题本上,或用红笔做上记号,便于下一次复习。
复习中需要适当精选试题进行模拟训练,考查复习的效果,及时作出调整。模拟的试题不仅可以检验复习效果,也可以去体会中考命题的思路和命题的延续性,还可以扩大自己做题的宽度和广度。
要尝试对各种题目进行归类,要在理解知识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盲目重复性做题。
梳理考点,温故知新
模考中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主要是对基本的教学概念、定理理解和掌握不到位,基础知识掌握还不扎实,知识遗忘率较高。有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础知识比较模糊,不能准确运用专业术语回答问题。但是,冲刺复习不是第二遍复习,要注重知识的重组和内在联系,要求考生注意把握考点本身的基本含义及主要内容,“基本观点熟悉在心,具体内容理解记忆”,不断“温故知新”。
强化答题规范意识,避免无谓丢分
冲刺复习中,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善于抓住得分点。首先要读题仔细,注意解题过程的规范性训练,忌轻视“过程”用语。比如化学用语书写的规范性,物理、数学书写公式、代入数据、解出结果、统一单位要步步落实,不能只写公式,不代入必要的数据,直接写出答案。在平时练习中要重视一题多解,有些试题的结果需要分类讨论,不能考虑疏漏和答题马虎,浅尝辄止。
加大实验技能,复习训练
中考历来将实验技能的考查作为重点。目前,中考对实验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强调学生要在实验中学习科学知识。因此,各地中考理科试卷中的实验题及与实验相关的题目已占全卷的30%左右。考查的内容和形式也由原来的强调实验器材、步骤、计算等转变为强调基本实验的知识、原理、方法和实验基本技能。因此,在冲刺复习中,要加强典型的实用性实验训练。
注意心态调整,变被动为主动
不少同学每逢考试心理就紧张,更不要说是中考。那么冲刺复习中应注意有意识地克服这种怯场心理状态。首先要放下畏惧心理。把每次考试当成中考及早进入应试状态,其次考生要正视自己,相信自己,对自己的知识水平有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保持良好的心态,忌上考场手脚忙乱,自乱方寸,影响自己的真实水平发挥。
看了“2017年中考可以用0.38笔吗”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