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安全知识>交通安全知识>

飞机迫降热带的救生方法

时间: 燕华640 分享

  1 热带丛林的特点

  民用航空客机遇到紧急情况实施迫降,有时也会迫降于热带丛林地区。热带丛林的环境怎么样,在热带丛林地区怎么样生存待救,成为在热带丛林地区迫降后遇险人员面临的现实问题。

  我国热带丛林地区,主要是指台湾、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北回归线以南地区而言。热带丛林环境的主要特点如下:

  1) 地形复杂

  热带丛林地区丛林与山脉互为依存,树木高大,葛藤交错,林深草密,如海南岛的五指山与云南西双版纳山区,还存在大片的原始森林。在这些地区迫降遇险的人员,撤离或生存待救时,很容易被树枝划伤,尤其是面部和手。由于地面不平,客机很难选择迫降地点,有时会迫降在树丛里,悬于半空中。这样,客机旅客撤离时,很容易扭伤和摔倒,衣服也会被树枝挂破。另外,因地形起伏、河流纵横、道路稀少,遇险人员行走极为不方便。河水随降雨量暴涨,雨季河流湍急,不易通过。旱季时,遇险人员可以乘坐救生船,顺流而下寻找下游的居民点。

  2) 炎热高温

  我国热带丛林地区热期长、气温高、日射强。热期一般从4月到10月,气温常年较高。夏季白天一般平均气温为28℃,极端气温可达40℃左右。丛林茅草中特别热,但昼夜温差较大,一般在10℃左右,最高可达20℃以上。每一天中,气温受阳光辐射的影响很大,尤其在12~15时最热。

  3) 多雨潮湿

  我国热带丛林地区雨水多,湿度大。一般年降雨量是1200~2900毫米。一年中四季界限不明,只有旱季和雨季之分。11月至4月为旱季,5月至10月为雨季。雨季中有一半时期下雨,尤其是以7月至9月雨量最多。在雨季中阵雨多,每天在大致相同的时间下雨,而且来势很急,常有暴雨和台风。多数地区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湿度都高于80%,尤其沿海地区全年高湿,因而夏季容易发生中暑。丛林中可食用的动植物很多,但有毒植物也不少,须注意防止食物中毒。

  4) 其他危险

  热带丛林中潮湿、阴暗,适于蛇类、水蛭及各种危险动物昆虫的繁殖。丛林中蚊子也很多,一年四季均可传播疾病,蛆和螨可能传播恙虫病、钧端螺旋体病等。水蛭叮咬可吸走人体大量血液,并且伤口容易感染。毒蛇的数量比其他地区为多,因而被毒蛇咬伤的可能性也比其他地区大。大型的肉食动物,如虎、豹等,都有可能伤害人。

  在热带丛林中,遇险人员要防高温、防中暑、防蛇、防蚊、防动物伤害,解决饮水食物等问题。

  2 防高温与防中暑

  随着气温的变化,人体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热带丛林地区,遇险人员要特别防高温与防中暑,以便使生存待救活动正常开展。

  人体向外界散热的方式,是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的。当气温在30℃以下时,人体主要通过对流和辐射散热;当气温与周围物体的温度上升到与皮肤温度33℃~35℃接近时,主要靠蒸发散热。蒸发水份主要是汗液。

  汗液能否充分蒸发,主要是受空气相对湿度的影响,其次是风速的影响。相对湿度越大,人耐受高温的能力越差,即使气温在37℃以下,体温调节功能也可发生紊乱。当气温低于皮肤温度时,空气的流动可以加速对流散热和促进汗液蒸发。如果气温高于皮肤温度时,则气流促进蒸发的散热量小于气流对人体的加热,因而体温的散发受到阻碍,体温逐渐积蓄,而导致中暑。

  辐射热主要是以红外线辐射传递的。辐射热被人体吸收后,即变为热能给人体加热。热带丛林的持续高温,会像热炉一样把遇险人员“烤”得口渴难耐,身体机能下降。其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智力减退,反应迟钝,运动调节失灵,工作效率降低等。

  当人体在气温高、湿度大、通风不良的地方,如草丛、山谷、山地停留时,由于人体受热多,体内的热又难散发,容易发生中暑。虽然中暑的发生率不是很高,但严重的中暑可危及生命。中暑有以下3种形式:

  1) 热射病

  这是单纯由于身体过热所致,其主要病理特征是脑组织的缺氧。其原因:①人体产热量超过散热量,因而使人体产生热积蓄,体温增高,体表血液量增加,而内脏器官的血流量减少;②由于组织代谢加强,耗氧量增加。

  2) 热衰竭

  这是机体过热引起循环衷竭所致,是中暑中最常见的。主要因过热或强体力活动使肌肉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造成血液循环障碍。往往发生于对炎热不习惯的人。

  3) 热痉挛

  这是由于身体过热引起大量身体出汗,致使体内盐分排出过多。由于体内盐分不足,而发生电解质平衡紊乱,特别是氯离子大量损失,引起肌肉痉挛。热痉挛常常发生在高温环境中,进行强体力活动之后。

  防止中暑应主要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减少受热,二是提高人体对炎热的耐受能力。

  减少受热,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可用树枝建造隐蔽所,以防烈日暴晒,或寻找其他阴凉处休息。

  (2) 可戴太阳帽,或用树枝编成遮阳帽,防止头部受热。着装应吸汗、防晒、不吸热,防止划伤自己,同时防止昆虫叮咬。

  (3) 不要在草丛、山谷等高热、高湿的地方停留。

  (4) 尽量减少携带的装备物资。

  (5) 行走时间应安排在清晨和傍晚。

  中暑的急救方法如下:

  首先使患者脱离高温环境,在阴凉通风处脱衣解带,平卧休息,喝0.1%的淡盐水,保持安静,对体温高、头部温度高的患者,降温、冷水浴或者冷水湿敷。

  3 防蛇防蚊防伤害

  在热带丛林中,毒蛇对遇险人员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全世界有蛇约2200种,其中毒蛇占200种左右。毒蛇分属于4个科:眼镜蛇科、海蛇科、蝰蛇科、响尾蛇科。蛇类是地理分布最广的动物之一。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均有它的踪迹。

  我国蛇类约有160种,其中有毒蛇47种。在陆地上危害较大,可以使人致命的主要有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眼镜王蛇、五步蛇、蝰蛇、蝮蛇、竹叶青、烙铁头蛇共9种,毒蛇有2~4个毒牙,牙齿呈管状或沟状,上颚部有一对毒腺,相当于腮腺,与毒牙相连,咬人时将毒液注入人体内,致人死伤。

  对毒蛇的防护措施如下:

  (1) 在丛林活动时应穿好衣服,尤其要穿好鞋袜,并把裤腿扎紧。

  (2) 穿越树林时需戴上帽子,以防头部被咬,如无帽子,可以临时用布制作。

  (3) 打草惊蛇,用树枝探路,将蛇赶走。如遇毒蛇功击,也可用带叉的木棍将其叉往。

  (4) 坐下来休息时,应首先用木棍,将周围的草丛打一下,将蛇惊走。

  携带手电等照明设备也可以防蛇,携带的防蛇药可以治蛇伤。另外,还有一些草药,可以就地采集、服用或外敷,如七叶一枝花、半边莲、鸭跖草、白花蛇舌草、徐长卿草等。

  在热带丛林生存待救,还要预防蚊子叮咬,蚊子不仅吸人血使人体衰弱,而且还能传播许多热带传染病,尤其是疟疾。热带丛林蚊子比较多,不管是行走、休息、吃饭、睡眠等活动,都会受到蚊子的干扰。所以,遇险人员必须利用当时条件,避开蚊子多的地方,或者做一些简单的用具,阻挡蚊子对人的侵袭。譬如,可以用尼龙薄纱等制成防蚊头罩,对头部防蚊的效果比较理想;做帐篷时,也要注意防蚊的效果。如果没有其他办法,生一堆火,用烟熏,也有一定效果。但在丛林中生火要特别小心,以防发生火灾。

  在热带丛林中生活着许多种蜂,如蜜蜂、黄蜂、马蜂、土蜂等。这些蜂的尾部均有剌、蜇人时可将剌扎入皮肤,并注入毒液。蜂毒中含组织胺、溶血毒素和神经毒素,可使蜇伤部位红肿,使凝血时间延长,沿神经分布有放射性疼痛。一般几小时后症状即可消失,但是如果多处受蜇,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头晕、恶心、发热、烦躁不安等。对毒蜂过敏者,可能发生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所以,万一碰到蜂窝,惊扰蜂群飞起,应立即蹲下,身上用衣服或其他布块遮盖,尤其是头部面部更需要防护好。

  在热带丛林中大型的肉食动物,如虎、豹等,出没无常,对人威胁很大。在夜间,为了防止大型动物伤害,可以生起火堆,因为动物几乎都是怕火的。无法躲避时,可以用随身携带的生存用自卫武器,如生存刀或长木棍等进行自卫。

253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