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基础大纲
当代社会发展中,城市规划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形成了一种充分体现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年的综合性发展流程和发展趋势,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城市规划基础大纲,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城市规划基础大纲
基本内容
城市产业规划是在明确的区域(镇域、县域及以上)范围内,立足当地的资源与条件,充分结合外部环境及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确定适合当地发展的主导产业及培育产业,并对各类产业的发展进行详细规划,理清发展次序,合理进行空间布局,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打造强有力的产业集聚群。丰富的产业研究经验,能够很好的将宏观的行业研究与微观的项目研究结合起来,让规划最终落脚到重点细分领域、重点集聚区和重点项目上。
居住是人类的基本生活需要, 包括两个主要方面: 一是要求有“蔽风雨、御寒暑” 的庇护所(shelter),发展成为建筑房屋;二是要求有适应群居生活的聚居地(settlement),发展成为建设城市。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起源的原因和时间及其作用,学术界尚无定论。一般认为,城市的出现以社会生产力除能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外,尚有剩余产品为其基本条件。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
城市规划的萌生和发展
城市的发展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演变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规划安排的过程。在中国陕西省临潼县城北的新石器时代聚落姜寨遗址,我们的先人就在村寨选址、土地利用、建筑布局和朝向安排、公共空间的开辟以及防御设施的营建等方面运用原始的技术条件,巧妙经营,建成了适合于当时社会结构的居住环境。可以认为,这是居住环境规划的萌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
古代的城市规划 影响城市规划有许多因素,主要是经济、军事、宗教、政治、卫生、交通、美学等。古代城市规划多受宗教、防卫等因素的影响,现代城市规划多受社会经济的影响。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籍之中。《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商君书》论述了某一地域内山陵丘谷、都邑道路和农田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以及建城、备战、人口、粮食、土地等相应条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中国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长安城的建设成就是唐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及于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宋开封城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按照五代周世宗柴荣颁发的诏书有规划地进行扩建的要例。后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延绵千年的城市里坊制逐渐废弛。北宋中叶,开封城走向较为开放的街巷制体系,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结构形态。
元大都城的规划汲取了春秋战国时期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可说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使北京成为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和建设的最辉煌实例。
外国古代城市规划 从西方历史看,早在古希腊城邦时期便出现了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阐述了城市选址、环境卫生、坊际建设、公共建筑布局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当时的“理想”城市模式。中世纪社会发展缓慢,城市多以教堂为中心。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L.B.阿尔伯蒂、A.帕拉第奥、V.斯卡摩锡等也提出了一些反映当时商业兴盛和城市生活多样化的城市理论和城市模式。
产业革命前的欧洲城市,除罗马等少数城市外,一般规模较小。多数城市是自然形成的,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都比较简单,卫生条件也差。城市规划多侧重于防御功能和政治需要,封闭性强。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着眼于道路网和建筑群的安排,因而是建筑学的组成部分。
城市规划学科的形成 产业革命导致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大工业的建立和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促使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盲目发展,贫民窟和混乱的社会秩序造成城市居住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居民生活。人们开始从各个方面研究对策,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现代城市规划学科主要由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实践、城市建设立法三部分组成。
城市规划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始于人们从社会改革角度对解决城市问题所作的种种探索。19世纪上半叶,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继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T.莫尔等人之后提出种种设想,把改良住房、改进城市规划作为医治城市社会病症的措施之一。他们的理论和实践对后来的城市规划理论颇有影响(见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城市设想)。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E.霍华德倡导“田园城市”,1915年P.格迪斯提出区域原则(regionlism),倡导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相结合的学说。他们的学术思想对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代的R.恩文所著《城市规划实践──城市和郊区设计艺术概念》一书,总结城市发展的史例和他本人的规划实践经验,可视为建筑师对城市规划领域的开拓。随后,越来越多的建筑师以及社会学家、地理学家、经济学家等投入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
城市规划实践 在19世纪,影响最广的城市规划实践是法国官吏G.E.奥斯曼1853年开始主持制定的巴黎规划。尽管巴黎的改建,有镇压城市人民起义和炫耀当权者威严权势的政治目的,但巴黎改建规划将道路、住房、市政建设、土地经营等作了全面的安排,为城市改建做出有益的探索。影响所及,科隆和维也纳等城市也纷纷效法。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另一种建设实践:英国一些先进工业家在建设工厂的同时,建设新的工人镇例如1851年工业家T.萨尔特建设了萨泰尔工人镇,1887年利威尔建设了日光港工人镇,形成所谓“企业城镇”(company town)。 这些实践无疑促进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等城市规划理论的形成。至今,城市规划仍是采取上面所说的旧城改建和新城建设两种基本形式。19世纪90年代,西欧各国已逐渐形成以公共投资改进市政建设同控制私人用地相结合的城市发展战略概念。在德国有城镇发展规划工作的传统,也有雏形的分区制(zoning)规划方法。这些都为城市规划工作提供了有用经验。
城市建设立法 制定城市建设法规最初的目的是维持整齐、清洁、安定的城市环境,以保障居民健康英国1848年制定《公共卫生法》,其中规定了住宅的卫生标准;1906年颁布《住宅与城市规划法》瑞典1907年制定了有关城市规划和土地使用的法律。美国纽约1916年颁布了控制土地利用和建筑高度的分区区划法规(zoning ordiance),后来在1961年为适应新情况,修改成为区划决议(zoning resolution)。实践证明,城市建设和管理要有相应的法律体系,严格的城市建设法规可以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质量。
城市规划应体现生态伦理观
研究目的
就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利益与价值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是通过从满足社会主体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来实现各种价值与利益的充分发挥,从而实现各项好处的有效利用。在整个社会的发展基础上利益是价值的基础,而价值则是以利益为前提来发展的,因此在工作中就需要从这两个角度入手去总结和规划,从而实现城市利益与价值的合理实现与发展。生态伦理观的应用是从道义的角度入手去理解利益和价值的关系,并针对两者之间存在的相关约束加以研究和完善,使得二者能够实现统一、辩证的发展关系。
二、当前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常见的规划问题
1.1 人本主义的应用不合理
一直以来,在城市规划工作中都是以人本主义为基础进行的,这也就是说在工作中是以人为被作为主要的思想来进行城市规划的,但是城市规划的最终目的和核心内容都是以解决人类现有生存和生活问题为主的,因此在规划中难以避免的都是朝着人们本身利益为准入手的,使得自然环境成为了城市规划和发展的附属物,这就造成了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利益关系出现了一定的不协调。这种问题的存在与出现造成了人本主义理念应用不合理,也造成了自然环境逐步被城市蚕食,成为了影响社会发展的基础前提。
1.2实用价值不合理
面对目前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与难点,在城市规划中需要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入手分析和总结,同时采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和相关理论为基础,实现了方法与利益的结合与完善,进而体现了其生存价值和相关意义。面对着这种实际情况,在城市规划与发展环境中必然会出现利益冲突与价值冲突,进而造成规划的实用价值不符现象。
1.3生态功能缺失
生态功能作为目前城市化建设中最受人们关注和重视的环节,但是由于在工作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缺陷与问题,往往都是造成了严重的质量缺陷和隐患,也使得整个工作领域中都出现了一定的影响和制约,甚至是造成了整个工作体系和工作流程的缺陷,这种问题和缺陷的存在一方面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另外也造成了严重的质量隐患和缺陷问题。
2、生态伦理观概述
生态价值观认为,人们爱护大自然是出于对大自然的内在性,独立性的尊敬或敬畏,要充分地认识到大自然的价值决非只是人的工具的明显意图就是要改变人们对价值问题的习惯性,偏颇性理解,重新建立一种新的价值论模式,具体就是:在生态伦理学的道德评价体系中,能否既承认人的尺度,同时又承认物的尺度,能否既看到价值的主观性一面,同时又看到价值的客观性一面。
三、生态伦理观对规划价值观的重要性
1、城市规划是一种公共政策的体现
城市规划作为一种公共政策,具备公共政策3个方面的主要功能: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和分配功能。所谓导向功能是指政策为社会,人们的行动确定了方向,将整个社会生活由复杂的,多面的,相互冲突,漫无目标的行为有效地纳入到统一的明确的目标上,使之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有序前进。也就是说,一是要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另一个就是秩序,调节功能是指对于社会公共事务中所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作用。其核心内涵一是利益关系,二是调控的方式:分配功能即对于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
2、对城市规划科学理解的认识
城市规划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对科学性的探索应是整个规划界不懈努力与追求的目标。科学精神作为人类文明的崇高精神,它表达的是一种敢于坚持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索求真理的意识,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方面特征,当代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拓宽了科学精神的内涵,赋予科学精神以新的时代特征,要求人们克服传统视野的狭隘性,在自然与社会,科学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中来把握科学精神。
四、生态伦理观指引下的城市规划特征
1、规划思维——谋求多元化
城市规划中借鉴与吸收其他学科相关研究成果时应该讲究全面客观。生态伦理思想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拓展了原来学科交叉的视野,使学科交叉更广泛,增强了精神层面学科的道德属性,使规划理论更加多元化,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2、规划方法——利求严谨
生态伦理在城市规划中的引入将会改变传统城市规划方法对自然的处理方式,使自然得到妥善安置,加强了规划方法的严谨性,使城市布局更加合理,城乡环境更加友好,人与自然更加和谐,也使规划实施和管理更具有可操作性。这种理论也带有浓厚的伦理意蕴,它使得现实的利益关系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展,因而空前扩大了伦理道德的普遍意义,使道德调节的范围扩大了,使人的责任范围扩大了,使伦理思维的空间扩大了。
城市规划基础大纲
上一篇:城市规划的基础介绍
下一篇:城市规划专业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