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艺术的民族化进程
在深化摄影民族化的进程中,必须坚持摄影主体性,反映现实生活,不断创新表现形式、创新视觉语言。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中国摄影艺术的民族化进程,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摄影艺术民族化的意义
“民族化”这个概念,主要用来描述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对外来艺术加以调整、丰富、创新、发展,使之与本民族的固有文化实现有机融合的过程。
摄影具有最为显著的西方特质。因为,摄影的诞生需要两个最基本的条件,即暗箱的发明和感光材料的发现,这一切都依赖于近代物理学和近代化学的发展,依赖于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从法国人约瑟夫·尼埃普斯在1825年创作《牵马的孩子》开始,摄影技术经历了从湿版摄影到干版摄影、从银盐感光材料到电子感光元件、从模拟摄影到数字摄影的发展过程,伴随着西方工业化的发展而发展,工业技术是摄影的坚实技术基础。
摄影与技术的紧密联系决定了摄影的本质:记录与纪实,苏珊·桑塔格把摄影的这一本质总结为“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
摄影艺术是建立在近代科技基础上的艺术门类,它是西方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最初阶段,摄影只是绘画的附庸,被作为绘画的补充手段,成为摄影的拉斐尔与提茨安曾经是绘画主义摄影家的终极追求。但是,自从摄影分离派高扬起独立的摄影艺术旗帜后,摄影逐渐摆脱绘画附庸的地位,逐渐发展为西方艺术中的独立门类。现代摄影艺术经历了从客观主义到抽象主义、从未来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历程,与西方艺术思潮同步脉动。
由于摄影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特定背景,摄影艺术具有工具性,摄影是绘画的工具、记录的工具甚至商业的工具。摄影艺术具有写实性,能够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过程作出精细人微的描述与表现。
中国摄影艺术民族化进程
(一)摄影艺术民族化的自发阶段在20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摄影从西方传入中国。从摄影传人中国之日起,其民族化进程就开始启动。广东人邹伯奇制作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台照相机,容闳等早期摄影实践者关注社会生活,创作了许多纪实摄影作品,包括反映中国劳工在秘鲁悲惨境遇的照片、反映中国第一条自主修建的铁路——京张铁路的照片。早期的中国摄影以照相馆人像为主,那一时期的“小照”、“肖像”留下了许多具有中国风情与中国韵味的作品。这是中国摄影艺术民族化的萌芽,尚处在自发阶段。
(二)摄影艺术民族化的自觉阶段受新文化运动影响,“五四”之后的中国摄影界开始思考摄影艺术如何承载民族复兴的使命、如何表现出民族文化的特质。刘半农提出摄影要“表达我们自己的个性”。另一位摄影家陈传霖说:“现实是一个铁的教训,我们知道自己在中国摄影界中所负的责任,是要替这里与别的艺术在中国开辟一条广平的大道,是要使这艺术也成为我们中华的民族艺术。”陈万里在他的《大风集》自序中写道:摄影艺术“最重要的,在能表示中国艺术的色彩,发扬中国艺术的特点”。这些观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摄影艺术民族化从自发阶段进入到自觉阶段。
(三)摄影艺术民族化的再出发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摄影民族化进入第三个阶段。一方面。这是充满希望的阶段:人们重新审视来自海外的新思潮、新观念、新技法,观念摄影等西方摄影形式受到高度重视,被广泛地学习、借鉴和模仿;同时,人们开始重新评价文化传统对摄影民族化的意义,重新思考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下坚持艺术的民族主体性。刘铮、王劲松、洪磊等当代摄影人都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有益的试验。另一方面,这是一个充满困惑的阶段:一些人对艺术创新的追求变成对西方艺术的盲目追随,艺术中的价值再现变成市场上的逐利追求;另一些人对民族化的执著则变成对世界性的忽视与排斥。在这种二元对立思维下,摄影的发展面临实践和理论上的困境,摄影艺术民族化需要再出发。
中国摄影艺术民族化的成果与存在的不足
(一)摄影艺术民族化进程所取得的成果中国摄影艺术民族化进程所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技法创新和理论创新两个方面。
民族化摄影艺术在技法上的创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摄影家们为了创作出“诗味隽永底摄影,中国底艺术摄影,他们从中国古典诗词中寻找摄影灵感,模仿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结构章法。
不仅画面构图和空白处理都具有水墨画的意韵,作品题目富有诗意,作品题材也以古画中的山水花鸟、小桥流水、放牧归舟等题材为主。摄影家们还对材料大胆创新。
(二)摄影艺术民族化进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存在背离摄影本质的错误倾向许多摄影家忽视摄影艺术的记录与纪实本质,过多地使用摆拍、剪接等后期制作手段,本意是为了追求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写意效果,但结果却牺牲了摄影艺术的瞬间性特点。
中国摄影艺术的民族化进程
上一篇:摄影中的数字摄影形态解析
下一篇:入门摄影的基本功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