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景观设计规划效果平面图
随着当代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水乡沿河景观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面临着衰微和消失的可能。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你提供的沿河景观设计规划效果平面图,希望大家喜欢。
沿河景观设计效果平面图
滨水景观景物设计
现代设计的观念要求把建筑、环境和社会结合在一起,当作一个有机整体去设计。综合设计方法是建立在对当地历史文化、社会和环境形态的分析后,提出模式来进行的。滨水空间环境是一系列有关的多种元素和人的关系的综合,它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结构,影响和促进人与外界世界及形态要素之间的联系作用,使处于其中的人们产生认同感,把握并感知自身生存状况,进而在心理上获得一种精神归宿。作为人的行为场所,滨水空间环境并不是设计者的积木游戏。设计者要有意识地组织一个整体秩序,使各部分有序地为人所感知。
南海中轴线景观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建筑和道路、绿化、水面等环境因素,形成各种空间序列,相互汇合、渗透、转换、交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以人的景观感知为中心的体验空间序列。
以千灯湖为中心,将市民广场、湖畔咖啡屋、掩体商业建筑、水上茶坊、21世纪岛湾、花迷宫、历史观测台、雾谷、凤凰广场等多种活动空间有机组合起来,创造多样性的活动空间,培育新的市民文化,为市民提供舒适、方便、安全、充满“水”和“绿”自然要素城市外部空间和生活舞台。
滨水空间是城市中重要的景观要素,是人类向往的居住胜境。水的亲和与城市中人工建筑的硬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水的动感、平滑又能令人兴奋和平和,水是人与自然之间情结的纽带,是城市中富于生机的体现。在生态层面上,城市滨水区的自然因素使得人与环境间达到和谐、平衡的发展;在经济层面上,城市滨水区具有高品质的游憩、旅游的资源潜质;在社会层面上,城市滨水区提高了城市的可居性,为各种社会活动提供了舞台;在都市形态层面上,城市滨水区对于一个城市整体感知意义重大。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必须考虑到生态效应、美学效应、社会效应和艺术品位等方面的综合,做到人与大自然、城市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滨水景观地理介绍
湿地保护与固碳减排 湿地是陆地系统的重要碳库之一。全球湿地土壤总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6%,而全球湿地土壤的总碳库为550Pg,占全球陆地土壤碳库的1/3,相当于大气碳库和植被碳库的一半。因此,湿地在保护陆地碳库和缓解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国湿地占有巨大的陆地碳库,据估计,我国天然湿地的土壤总碳库达8-10Pg, 约占全国土壤碳库的10%。根据20世纪80年代的调查,仅东北泥炭沼泽湿地的泥炭碳库约达3.3Pg C。
许多研究表明,湿地是具有高净碳汇的陆地生态系统。据研究报道,中国各湖泊湿地的年碳汇速率介于0.03~1.2 tC hm-2.a-1,沼泽湿地的年碳汇速率介于0.25~4.4 tC hm-2.a-1。这些均表明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通常要大于沙漠、温带森林、草原等其它生态系统碳汇能力(0.02-0.12 tC hm-2.a-1),故固碳潜力也要远高于其他类型的生态系统。仅湖泊湿地和沼泽湿地的年碳汇量介于6~70TgC。
当前,中国政府已将湿地保护列为生态安全的重要国策。至2008年,中国共建成各类湿地自然保护区550余处,天然湿地保护面积已达18万平方千米,占中国湿地总面积的47%。全民参与,社会各界采取切实措施做好湿地保护工作,可望实现湿地的自然碳汇潜力,相当于可抵消70Tg(占中国2007年能源碳排放4%)的能源碳排放。湿地固碳潜力的发挥要取决于湿地的保护状况,应采取必要的措施,维持和发展湿地的固碳潜力,这对于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和缓解全球变暖具有深远意义。
猜你喜欢:
2.景观设计实习心得
沿河景观设计规划效果平面图
上一篇:沿河景观带规划设计效果图
下一篇:沿河景观设计案例素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