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生观察动物的日记范文
关于小学生观察动物的日记范文
学会观察生活,留心观察周边的事物,然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这就是观察日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小学生观察日记,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研究萤火虫
暑假里,我去外婆家玩。一天晚上,我在小公园里玩耍,正仰着头数星星,突然看见几颗“小星星”从天上飞过。我奇怪极了,咦,星星怎么会移动呢?我再定睛一瞧,哦,原来不是星星,是一种会发光的小飞虫。妈妈凑过来说:“快看,那里有许多萤火虫呢!”什么?原来那就是萤火虫啊!我还是第一次看见萤火虫呢!“你知道怎样分辨萤火虫是雄性还是雌性吗?”爸爸也闻声走来,神秘地问道。“这个嘛……我到是不大清楚。那你知道吗?”“我当然知道啦。”“怎么分辨?告诉我嘛!”“告诉你?那还有什么意思?这次我就偏偏不告诉你!”爸爸故弄玄虚,“要想知道怎样分辨,得靠自己去实践!”“好啊,我自己去做实验,我就不信我搞不懂!”我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个问题给研究透了!
我捉了7只萤火虫,分别把它们装在2个大瓶子里。爸爸看了看,说:“你捉的7只里,有5只雄的,还有2只是雌的。你自己好好观察吧。”于是,我仔细地观察了起来。我仔细观察了约十来分钟,发现萤火虫发出的光强弱不同:有几只发出的光有两排,看上去要比较强;而另一部分萤火虫发出的光只有一排,看上去比较弱一些。第二天晚上,我又仔细观察了一次,证实了我前一天晚上的发现。于是,我从此得出了一个结论:萤火虫可以根据发出的光的强度分辨雌雄,雄萤火虫光的强度强,且发两排光;雌萤火虫光的强度弱,且只发一排光。
我自信地把这一发现告诉了爸爸。爸爸说:“你的发现基本正确,萤火虫的确是这样分辨雌雄的,说明你观察地还不错!”我还猜测,雄萤火虫的光强是为了吸引异性,与雄孔雀开屏招引异性和公鸡的美丽羽毛尾巴的原理相似。做完这一切,我把萤火虫放生了,看着它们自由自在地飞翔在空中,我心中充满了欣喜,我又懂得了一项新知识。
回到家,我上网查阅了有关萤火虫的资料,还知道了萤火虫怎样招引异性、萤火虫发光的原理等更多关于萤火虫的知识。这次去外婆家,我的收获可真不小!
金鱼观察记
金鱼是怎么生活的
为了观察金鱼,我买来了3条金鱼,有一条眼睛圆鼓鼓的,身子白白胖胖的,满身白灰色,好象一个小胖子;另一条上身是橘橙条,下腹却是白色,另一条鱼是全身火红色,如果不仔细看,还真以为它是一团鲜红的血,还有一条金鱼身穿一条五颜六色的衣裳,看上去象是一朵小花,
金鱼是靠脑袋下的四片东西来游水。游时,金鱼还会不停地摇摆着那条尾巴,而且我发现金鱼喜欢隐藏在黑暗处。
当它饿了,我放一把金鱼食,它们就会抢过来,全不顾往日的绅士风度;可它不饿时,你硬给它喂食,它会吃了又吐出去,硬生生地把你气个半死,而且鱼它不管它在干什么,眼睛始终都是鼓得大大的。
怪事
这几天金鱼总是浮上水面来吐气,使我感到不解,为什么金鱼老是要浮起来透气呢?你们知道吗?这可真是个谜团呀。
中午,我来 看金鱼的时候发现了那条身穿五颜六色的金鱼死了,我伤心的哭了。
绝食
第二天,我发现我给鱼喂食,他们不会向往日一样抢着吃,甚至对食物是视而不见。
中午,鱼始终都对食物没有胃口,这让我感到莫名其妙。昨天还好好的,今天怎么这么忧虑,还绝起食来了。
我起了想设:是不是因为它们发觉少了一个好友?可是,昨天它们都还很自在呢。我又想,它们是不是因为昨天以为那条小金鱼是出去玩,所以不担心,可都这么久了,它们怎么还没吧鱼放回来啊?!
哎,这再怎么猜测也猜不出来,谁能懂鱼语来帮忙问一下为什么变得这么令人担心,但这世上又有谁懂金鱼的语言呢!
疑团
这几天金,我给鱼换水,发现每当换水时,它们都会变得很凶,好像怕会跟那条小金鱼一样被我给玩死似的。
乌龟观察记
这几个星期,乌龟老是探出头来,好象在和我打招呼。它本来连食物都不吃,这几天,我给他的饲料它都吃光了。
我兴奋极了,就天天把它捉到门口的地上,让它运动运动,好让它明白生命在于运动。我还把它捉起来在空中飞翔,让它感受飞翔的快乐。
我还发现乌龟吃东西的方式和我们人类不一样。乌龟吃饲料的时候,只需要一口就把饲料直接吞到肚子里去。而我们人类却要细咽慢嚼。
今天早晨,我起来早读的时候,发现乌龟的四肢和尾巴都伸了出来。我想乌龟是不是死了?我跑过去告诉妈妈。妈妈开始还不相信,后来妈妈过来仔细看了看,说乌龟已经死了。
回忆这一个多月的观察情况,我又上网查了资料。资料上说乌龟可以好几个月不吃东西也不会死,但是,我们要保持龟池的清洁,不然乌龟容易生病死亡。
所以我想乌龟死亡的原因不是饥饿,它前几天还把我给的饲料都吃光了呢。乌龟死亡的原因只有一个:乌龟生活的鱼缸里的水脏了。
这段时间我上学,平时很忙,只能在星期六给它换一次水。所以水就变脏了,而且鱼缸旁边有许多会飞的虫子,有时候会掉到鱼缸里。鱼缸的水脏了,乌龟也就死了。
如果乌龟能起死回生,我要把它放回大海,让它自由自在地生活。
小学生观察日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