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帮扶贫民情的日记6篇满分模板
描写帮扶贫民情的日记6篇满分模板
现在的中国已经是大部分人脱离的贫困,但是还是有一部分的人没有脱离,我们要帮助他们。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扶贫民情的日记,供你参考.
写帮扶贫民情的日记篇一
201x年1月7日
今天,去双联联系村康乐乡上游村,一路走了20多户,牧民大多数人都不在牧业点,一打听都去县城的牧民定居楼了,牧民每隔三五天到牧业点清点羊数字,给羊饮水,别的时间都在县城定居点。我们这次去的主要目的是查看旱情、饲草料储备情况。缺水一直是制约上游村畜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作为帮扶单位2012年我们积极协调,经县政府召开现场办公会,在电力、水利、发改等部门的努力下,投资170多万元建成了一个扬水站,铺设输水管道20多公里,从根本上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面对今年这样持续的干旱,上游村大部分牧民秋季储存的水都能使用到四月份工程恢复供水,一小部分群众由于水窖小或者少还不能满足需求,只能拉运。缺水的问题已不是十分迫切了,我们和村上领导商量201x年要把水窖建设作为解决人畜饮水的重点,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饲草的储备都比较充足,为了防止大的灾害性天气的发生,我们和村干部商量用村级补奖资金调用一部分饲草料发放到户,做好抗灾保畜的物资储备。走了一圈,我的心里畅朗了不少,我们只要找准问题的关键所在,就能为群众好实事,切实解决一些群众无法解决的实际困难。
游牧民定居,暖棚羊舍建设,草原水利设施建设彻底改变了牧区的基础设施,更为重要的是改变了牧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比任何空洞的说教都来的更快更直接,其实,转变发展方式,转变思想观念,做——永远比说重要一万倍。上游村牧民罗正义深有感触的说:“冬天楼房里住几天就不想到牧业上了,牧业上太冷了”,这是大实话,我也有同感。一辈子放牧的老牧民尚且有这样的感受,那我们的下一代,从小住在楼房里,有几个人还能回到牧业生产中,又有几个能受得了风吹、日晒、酷暑、严寒。实现生态功能区的搬迁,实现生态的保护,我们要做的也许一开始就是温暖的楼房,能够维持生活的一份工作。人,其实还是很容易改变的。
写帮扶贫民情的日记篇二
201x年1月30日多云
今天是农历年二十七,再过两天就是大年三十。家家都忙碌着准备过年,村里热闹起来。我站在村委会门囗,看着匆匆而过的村民和不时传来的打趣声、嬉笑声,为村民能过个祥和、快乐的春节而高兴,尤其是返乡务工人员的归来使这个僻远、沉寂的山村充满活力,真让人兴奋。我兴奋着同时也思考着:
农业产业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选择适当的产业发展模式,是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证。如何帮助**村找出一个符合**村实际情况的产业发展道路,是我所焦虑的问题。
经过40余天对192户村民走访了解,**村基本情况为:**村属石芫乡较僻山村,全村共10个村民小组,散落在前后相距6公里的狭长山谷中,全村共有农户246户,人口1150人,其中劳力461人,常年在县域外务工人员276人,占总劳力59%,在村外县域内务工人员118人,占总劳力25%,外出务工人员合计394人,占劳力总数461人的85%,村里常住人口基本为留守老人和儿童。村现有农田555亩,山地11800亩,全年人均收入1400元左右,主要为外出务工人员寄回收入。村经济以自然经济为主,主要种植水稻、蔬菜和少量甜叶菊,山地主要为工业林业及少量油茶、毛竹,农产品主要为自产自用,商品活动较少。**村主要矛盾在于留村劳力太少,劳力缺乏成为**产业发展和结构...
写帮扶贫民情的日记篇三
201x年5月6日上午 星期三
今天,我和水利局、扶贫办的几位同志前往三皇乡荣田村,还未到目的地,沿路经过龙江乡的西河村、百寿镇的白果村、三皇的桐木村,三个村委都有人值班,有的村委还有农友在村委收看远教节目,天高气爽,党旗飘飘,禁不住停车驻步,与农友聊聊农家事,共同体会党的惠农政策。
在龙江西河村,范汝繁支书正忙着收看有关柑橘种植技术节目,看见我们意外光顾,主动迎来,聊到了远程教育和基层队伍建设,范支书说,远教设施帮了村委的大忙,这几年西河村,夏橙面积逐年扩大,种植过程中遇到问题总要到县乡请技术人员,现在遇到一些小的问题,我们借助远教电教就可以了。支书还很激动地谈起支书考公务员的事,说“我们乡的双江支书盘松宝参加了考试,听说考得不错,太替他们高兴了,感谢党委的关心。”
在百寿镇白果村,问到参加支书考试的罗正方,他动情地说“虽然我这次考得不是很好,但是非常感谢组织的信任和支持,这几年县委对白果村支持相当大,驻村工作队发挥重要作用,村委硬件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
在三皇乡桐木村,支书蒋德超对新建的村委楼和我们挂点时配套的办公设备相当满意,说“村委楼是我们这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去年县委政府又给我们增资,干部上班的积极性提高了,群众也比较满意”。
回想这两年中,我们克服困难,增加村干部工资和筹建村委办公楼,看到眼前的情景,我们党的政策对基层的倾斜,一种责任和愉悦感觉在心头久久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