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通知每周工作40小时
医院通知每周工作40小时?医生发声说了什么?医生工作辛苦吗现在?这个问题虽说要分情况分城市地区。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医院通知每周工作40小时,只供参考,喜欢的朋友们欢迎分享收藏!
医院通知每周工作40小时?医生发声说了什么?
近日网上有消息称,有医院发布通知,根据专项工作检查问题反馈整改要求,执行每周40小时工作制,并且取消周末加班工资、错时补贴。
该消息来源不明,但在网上引发热烈反响。有医生网友表示:“取消加班费?我怎么从来没有见过加班费?”还有人表示:“我现在一周工作80个小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把工作减半?”
多名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医生都表示,每周40小时工作制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他们每周基本的工作时长都在60-80个小时,“连轴转”往往是常态。而且很多上海大型医疗机构基本没有“加班费”一说,一些江浙的三甲医院医生也表示,加班费虽然“非常微薄”,但也“很久未发”。
某上海大型三甲医院科室副主任阮某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自己每天工作时长都超过10小时,一周工作时间基本都在60小时以上,而且到家也要忙工作相关的事情,基本需要7天24小时在线,而且以前有夜班的时候需要连续工作24小时,一周两个夜班就接近50个小时了。
“夜班从早上8点到第二天凌晨8点,还要查房,走的时候至少10点半,连续工作26个多小时。”阮某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也没啥好抱怨的,大家基本上都一样。”
他还表示,一般升为科室主任级别就可以不值夜班了,就是主任医生也还是要值夜班,但每个医院的具体规定还不太一样。
与阮某在同一所医院的一位心内科副主任医师王曦告诉第一财经记者:“40小时工作制在医生群体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我现在基本每天周一、周三、周五都是从早上8点工作到次日凌晨,因为有手术,手术第二天还是要上班的;周二和周四基本工作到5、6点,周末时间还要搞科研。”
这意味着即便不算上搞科研的时间,王曦每周的工作时长也已经接近70个小时。“这都是在玩命。”他开玩笑说,“偶尔有空的时候,周末会打打球。”
和王曦一起打球的李明也是一家上海三甲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李明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原则上我们是8点上班,5点下班,每周5天,但实际上基本做不到,我应该是每天工作12个小时,5天是60个小时,再每周算一个夜班,就是额外的12小时,大约72小时每周左右。如果周末加上,工作时长也要达到80-100小时。”
李明说道,医、教、研是他的三部分工作,光“医”的部分每周可能就达到80个小时。“温水煮青蛙,永远觉得过一阵子就会好一点,结果发现永远是之前的那阵子是最不忙的时候,越往后越忙。”他感慨道。
另一家上海大型三甲医院主治医生陈宇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他正常的工作时间是一天8小时,但基本上也不可能完成。“加班是非常普遍的事情,比如手术没有做完,病例没有写完,病人突然要抢救等等。”陈宇说。
他表示,医生加班并没有额外的“加班费”,“这在医疗界基本是一样的,加班做的事情也是份内工作。”他表示,“我们的工作主要是门诊、手术以及病房。按照我们科室的安排,我现在主要负责病房和手术,而其他专门排在门诊的人就不用去病房。”
陈宇所在的大型三甲医院对科研的要求极高。“大家都要做科研,但是科研必须得申请到经费才有钱,不然就自己掏钱,包括动物实验、试剂耗材、劳务费这些都得自己承担,没有地方可以报销。”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但是由于医生的晋升与科研成果密切相关,很多人即便是贴了钱也要硬做。
对此,陈宇所在医院的一位前管理人员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我们医院加班是没有加班费的,但是可以调休。”不过即便如此,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很多医生的调休日也很难抽时间用掉。
“比较保守估计的话,一周工作65个小时,这不算晚上加班,也不包括科研,如果周末值班,就是70多个小时。”上海某大型三甲医院主治医生徐静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越是好的科室越累。”她补充说,曾在出差途中亲眼目睹本院脑外科一名主任在红眼航班落地后,还不停在用微信发工作语音,“外科白天要开刀,其他科研工作只能放在晚上讨论。”
不仅是大城市的医生工作时间长,一些地方医院的医生也并不“清闲”。江苏某市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刘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我有时早上7点到科里,查房、会诊,下午门诊,夜里值班,第二天一天手术,夜里接着急诊手术备班,最多的时候夜里做过3台手术,然后第三天接着上班。”
医生工作辛苦吗现在?
32小时连续手术,医生累瘫在手术台边;连续工作3个日夜,医生崩溃坐在地上大哭……最近,医务人员劳累昏倒甚至过劳死的事件频发,再次引发人们对医务人员健康状况的关注。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周祥勇在接受《医学界》杂志采访时,一连说出了9个倒下同行的名字,其中5人年龄仅30岁左右。
“现在的手术室都是密闭空间。没有太阳光,都是手术灯的光。麻醉医生基本24小时都在里面。手术一台接着一台,时间久了肯定对身体有负面影响。”经常与麻醉医生搭班的北京某三甲医院心外科的崔医生说。
不仅仅是麻醉医生,急诊、外科、骨科、神经科、妇产科等重点科室,也成为医生过劳死的“重灾区”。北京积水潭医院10月份就有两位医疗骨干先后 突发心脏疾病去世。11月25日,山西阳泉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刚40岁的鲁医生,因劳累过度诱发脑干出血并严重昏迷,被送到北京军区总医院抢救。
为何倒下的都是正值青壮年的骨干医生?
崔医生介绍,从念医学院开始到成为一名主治医生,一般需要约10年时间,“有的学科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医学生毕业后,要先做5年的住院医生,通过每年的住院医师资格考试后,顺利的话可以升为主治医生。再往上就是主任医生。“这被我们称为合格医生成长的三个阶段”。
他解释,第一阶段住院医生是成长和学习的阶段,主要做着收病人、写病历、做检查等事务性工作,对治疗的思考和责任方面总体比较少,相对 “劳力不费心”。第二阶段的主治医生则是“劳力又劳心”。“很多治疗与事务是靠这一阶段的医生来完成,比如进行诊断、提出诊疗计划、进行诊治”。第三阶段 的主任医生,除了诊疗外,更注重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劳力和费心程度会相应减少”。
“所以倒下的往往是处于职业发展第二阶段的中层骨干。”崔医生告诉记者,“30~55岁的青壮年医生正处于家庭和事业关键期。既希望在业务上有所突破,也有学术科研的任务,还要面对病人及自身家庭的压力,压力更大。”
《北京某三甲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健康及工作状况调查》(2011)显示,被调查的2403名医务工作者中,仅29.2%的人认为自身总体健康状况好,52.9%的人认为健康状况一般,认为自身总体健康状况不好或非常不好的分别占14.5%和3.5%。调查显示,医务人员总患病率(包括异常 指标者)为74.0%,高于教师、民警等行业。
医生评价体系单一化也加大了医生的工作量。“以心外科为例,目前上级对医院、医院对医生的考评,主要依据的是手术数量,而不是手术的难 度或复杂程度。这种‘唯计件论’的评价体系也是医生压力过大的原因。”崔医生说,“大量简单的手术不停重复,医生整天连轴转,过劳死现象也就不足为奇 了。”
据《北京青年报》10月28日报道,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近半数医生每周至少要上一个夜班,八成人中午休息不超过半个小时,不少人午饭及午休时间只有10分钟。几乎所有医生都曾连续工作24小时以上,半数人曾连续工作超过36小时,约两成医生曾连续工作48小时以上。
当医生需要读多少年?
通常医学本科类需要读5年。4年校内学习书本知识,1年医院各科轮转实习。临床医学跟其他专业不太一样,分为5年制本科、5+3一体化招生(原七年制本硕连读,后调整为5+3一体化)、8年制本硕博连读三种。
5年制本科毕业可获得医学学士学位证,但是毕业后工作还需要进行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而5+3本硕连读也就是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毕业生可获得本、硕毕业证和学位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和执业医师资格证。
医生的级别从低到高是多少?
同一医院的专家号和普通号的区别是,专家号一般都是职称比较高,经验比较丰富,并且是限号的。医院的专家级别怎么区分?
医生按级别由低到高排序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医生一级和四级区别。一级医生比四级医生级别要高。医生的职称由高到低应该是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对应起来应该是住院医师(助教)、主治医师(讲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任医师(教授)。教授并不是医生的职称,而是大学里教工的职称,有这种职称的医生一定是医科大学的教师,也就是他既要当医生又要教学生,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是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主治医师属于中级职称,医院的住院部各科室,将床位分配给各医生,每一床位的主要负责的医生,就被患称为主治医生。副主任医师为副高级职称,其级别相当于医学院校的副教授。部分副主任医师,同时也被评为“副教授”或“教授”职称,承担一定的科研与教学任务。主任医师属于正高级别,其级别相当于医学院校的教授。部分主任医师,同时也被评为“教授”职称,承担一定的科研与教学任务。
大型医院要求医生从住院医师晋升至主治医师前,必须以“住院总医师”的身份从事医疗工作,其特点是,24小时不离开病区及附近,一般期限为1年时间。在医院中,其地位高于一般的住院医师,但不及主治医师。部分医院的住院总医师同时安排排班,代为执行“科主任秘书”或“行政科主任”的职能。住院总医师,简称为“住院总”。
医生的职称等级有哪些?
1、初级职称(医士、医师/住院医师)
2、中级职称(主治医师)
3、副高级职称(副主任医师)
4、正高级职称(主任医师)。
在医院中主任医师,主任中医师,主任药师,主任中药师,主任护师,主任检验师,都是正高职称,依次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