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又叫什么节
七夕节又叫什么节?准备到七夕节了,那么大家了解七夕节吗?七夕源于什么?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七夕节又叫什么节,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
七夕节又叫什么节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双七节、兰夜节等。
七夕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七夕节的由来
七夕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
七夕节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是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的。
七夕节还是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后来,因为“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故事,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节定在七月初七的原因
说法一: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传说,规定两人每年只能在七月七日这天鹊桥相会。
说法二:
关于乞巧的记载。据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
说法三:
“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
说法四:
“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说法五:
“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同时七夕节也被称之为“女儿节”。
七夕节的传统食物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一个“巧”字形象地道出了七夕食俗的独特之处,表达出了人们追求心灵手巧、合家安康、生活美满的美好愿望。
巧果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乞巧果子”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七夕晚上人们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围坐,品尝做“巧果”人的手艺。现在这种习俗在许多地方都已经不流传了,“乞巧果子”这种传统食品,也演变成多种花色糕点。巧果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酥糖
在我国一些地方的糕点铺,这一天还要制作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民间认为,吃了这种“酥糖”的人会变得心灵手巧。
巧巧饭
在我国山东,这一天要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瓜果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
2023年七夕是什么时候
2023年七夕具体时间:8月22日,星期二,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是农历的七月初七。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由星宿崇拜演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日晚举行,故名“七夕”,经由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并于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诗经·大东》记载:“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尔雅·释天》记载:“河鼓谓之牵牛。”那时候的七夕,仅是祭祀牵牛星、织女星,并无后面的故事。
古人最早把七月七和牛郎织女联系在一起,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就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古代女子主要是以织布纺纱为业,夏季织女星明亮,肉眼容易观测,并且旁边的四颗星颇似“穿梭织布”,出于对星辰和“重日”的崇拜,由此便产生了诸多“祈愿习俗”和仪式。
每逢七月七日,人们设案焚香、拜月祈福,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这便是“七月七乞巧”的来历,所以七夕节又被称为“乞巧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