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大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_大暑节气的古诗有什么
大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是什么呢?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20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欢迎大家分享收藏!
大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1、吃荔枝
大暑,按莆田习俗家家户户都要吃荔枝,叫做“过大暑”。民间传说大暑这一天吃荔枝,营养价值和吃人参一样高。荔枝含有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富有营养价值,所以吃鲜荔枝可以滋补身体。先将鲜荔枝浸于冷井水之中,大暑时刻一到便取出品尝。这一时刻吃荔枝,最惬意、最滋补。
2、吃米糟
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时节还有吃米糟的习俗。米糟是将米饭拌和白米曲让它发酵,透熟成糟;到大暑那天,把它划成一块块,加些红糖煮食,据说可以“大补元气”。
3、吃凤梨
我国台湾则有吃凤梨的习俗,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所以被用来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
4、吃“半年圆”
另外,由于农历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民间讲究“过半年”,这天拜完神明后全家会一起吃“半年圆”。半年圆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红面搓成的,一家人品尝甜食,象征着团圆和甜蜜。
5、吃“仙草”
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民谚说“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仙草冻和烧仙草也是厦门人常见的消暑凉品。
大暑节气的寓意和传统
大暑前后气温高本是气候正常的表现,因为较高的气温有利于大春作物扬花灌浆,但是气温过高,农作物生长反而受到抑制,水稻结实率明显下降。盆地西部入伏后,光、热、水都处于一年的高峰期,三者互为促进,形成对大春作物生长的良好气候条件,但是需要注意防洪排涝。
盆地东部这时高温长照却往往与少雨相伴出现,不仅会限制光热优势的发挥,还会加剧伏旱对大春作物的不利影响,为了抗御伏旱,除了前期要注意蓄水以外,还应该根据盆地东部的气候特点,改进作物栽培措施,立足于“早”,以趋利避害。
燠热的大暑是茉莉、荷花盛开的季节,馨香沁人的茉莉,天气愈热香愈浓郁,给人洁净芬芳的享受。高洁的荷花,不畏烈日骤雨,晨开暮敛,诗人赞美它“映日荷花别样红”,生机勃勃的盛夏,正孕育着丰收。
大暑节气的古诗
【一】
《大暑》
宋·曾几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二】
《销夏》
唐·白居易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三】
《夏夜叹》
唐·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四】
《六月十八日夜大暑》
宋·司马光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
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
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
【五】
《和晁应之大暑书事》
宋·张耒
蓬门久闭谢来车,畏暑尤便小阁虚。
青引嫩苔留鸟篆,绿垂残叶带虫书。
寒泉出井功何有,白羽邀凉计已疏。
忍待西风一萧瑟,碧鲈斫鲙意何如。
大暑节气的谚语
小暑捋,大暑割。
小署大暑,灌死老鼠。
小暑小割,大暑大割。
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
大暑不暑,五谷不起。
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
小暑大暑不热,小寒大寒不冷。
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
大暑连天阴,遍地出黄金。
大暑大雨,百日见霜。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小暑收大麦,大暑收小麦。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溲溲。
小暑吃黍,大暑吃谷。
大暑节气,是农民干什么的事情?
1、早稻收获及晚稻插秧
大暑节气,正值我国双抢之时,也是一年之中最紧张、最艰苦的时候,因此在高温环境下,需要进行早稻抢日,晚稻抢时,早稻到了收获时期,就需要减少后期风雨造成的各种病虫害,确保丰产丰收,然后晚稻适时栽插,能够争取晚稻快速生长,灵活安排,晴天多割,阴天多栽,一般在7月底将完成此项工作。
2、防旱排涝
大暑一到,温度很高,田间水分蒸发快,农作物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才能正常生长,所以一旦遇到干旱,就会影响作物生长,需要及时进行灌溉,大暑节气也是发生洪涝比较严重的时候,一旦发生洪涝,田间就很容易发生病虫害,要做好排涝工作,针对涝灾严重的地块,要适时改种其他抗涝作物,减少损失。
3、防高温
在高温情况下,农作物很容易发生日灼病,这对于农作物生长很不利,而且影响其产量,所以面对高温天气,需要过灌溉的方式降温,还可以通过喷施一些叶面肥或者生长调节剂,来提高作物自身的抗逆性,减小高温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