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诗歌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答题技巧内容
古代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所分值比重日益增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本文从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了高考古代诗歌阅读答题技巧,对高考应考的学生具有指导作用。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题进入普通高考语文试卷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分值权重较大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大多数考生觉得理解诗的内容和把握诗人的感情有困难,因而考试时难以准确的把握答题要点。如何指导考生克服这些困难从而准确把握这类题的答题要点呢?笔者根据多年教学体会介绍几点做法。
看标题,整体把握
情感之于诗歌如同血液之于人体,水分之于花草,把握了诗歌的思想情感也就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诗题中隐含着许多信息,剖析好标题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比如朱熹的《观书有感》,标题就提供了帮助理解情感的信息:诗题中的“感”字,提示我们这首诗是抒发感想的,可谓一字定调。而“观书”二字,恰好提示了“感”从何来,由此我们就可以初步断定诗歌是诗人读书后的感言。再读诗歌知道,书本中丰富的内容,精深的道理,像源头活水,滋养着读书人的心田。一个人只有经常读书,不断汲取书中的精华,思想上才能有“源头活水”,头脑也才能保持经常的清醒。而不至于内容肤浅的理解为水塘清澈如镜,是因为有源头活水。张籍的《秋思》、杜甫的《旅夜书怀》、陆游的《书愤》等都可以从标题入手整体把握全诗的内容,可以尝试做这方面的练习。
看作者,知人论世
了解了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为理解单首的诗歌提供一个大的背景参照,有助于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下边举例说明:
小 重 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筝。知音少,弦短有谁听?
问题:词中的“心事”是指什么?(2002年春季上海卷)
岳飞曾经在抗金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却时时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陷害,所以作品多有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这样我们就会准确的答出“心事”指希望实现抗金报国的愿望。
我们知道,一首诗也好,一首词也好,甚至一篇文章也是这样,不可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特别是特别讲究语言凝练的古代诗文,很多情况上,不将具体作品放到大的背景知识中去理解,很难保证不违背作者的原意。如李煜的《虞美人》,如果不知道作者的身世经历,就不好把握词中“往事”“小楼”“故国”“雕栏”的具体意思,自然也就不好把握这位亡国之君的绵绵怨仇了。
[分析修辞手法]
例1 阅读李白的《金陵望汉江》(文本见本期第18页),回答: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学生答案 当今盛世,即使任公子在世,也无须垂钓了。诗人借用任公子的典故,以江海中无巨鱼喻太平之世,侧面写出了世道的美好,表现了诗人对于盛世的赞美与颂扬,寄寓了自己既然身处和平世道,便可不必积极入仕,天下乐我亦同乐的情怀。
分析 能由典故分析出“太平盛世”,抓住了要领,得3分。但对“沧浪罢钓竿”的理解有误,没有考虑作者李白一向积极入世、渴望有所作为这一背景,后半部分答案不能得分。
示例 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3分)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2分)
点拨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是李白用典处,李白以任公子自喻。古诗欣赏题,最不可忽视的是有关典故的注释文字。
归纳古诗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冗长为简洁。
拟人:使人格化,新颖别致,栩栩如生,引人联想,生动活泼。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形式上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有音乐美;内容上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议论内容集中,增强气势;抒情语势磅礴,痛快淋漓。
用典: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双关:含蓄委婉、趣味横生。
对比:把对立的意思(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分清好坏、辨别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