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不常联系的朋友”,你还要不要在职场混了
微信的这些年,从私人朋友交流平台,到全民通讯工具,如今用一个功能告诉你,你的微信联系人跟你没那么亲密。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职场上为何不能删除“不常联系的朋友”,希望能帮到你。
删除“不常联系的朋友”
具体功能位于隐私菜单栏里通讯录黑名单的后面
微信的这些年,从私人朋友交流平台,到全民通讯工具,如今用一个功能告诉你,你的微信联系人跟你没那么亲密……
的确,以前去Partysocial,带的都是纸质名片,用来表明身份和留存往来。现在都是笑嘻嘻地“请赐二维码”,伴随着嗞的一下,你昨天晒过的晚餐,前天溜过的娃,全都收录到他人视野。
微信就像一个自媒体,你微信名是什么,用什么头像,发什么样的朋友圈,都会成为别人认识和评判你的参考来源。
职场人的微信应该是什么样
微信名起不好,不仅自己尴尬,搞得别人也尴尬。
我曾经有一个团队下属,她的微信名叫“一只贱兔子”。她本来是负责团队内部协作,大家也没太在意。后来组织业务调整,她负责部分媒体接待事宜,在各种群里,频繁出现:
贱兔子,把你家产品高清图发过来。
贱兔子,新闻稿好了吗?
贱兔子,……
我们就突然有些尴尬了。
还好小姑娘有悟性,默默改成了自己的英文名,总算拉回到正常的工作节奏。“HiGrace,你们8月16号在瑰丽酒店的活动,我确定会来的。”
要想发展出一张职场好名片,以下是我提出的一些不成熟的小建议:
微信朋友圈是职场人的重要作战场所。就像打扑克,有的人玩得转成为赢家,而有的人却把一手好牌打烂。要想玩得好,关键在于你是在做自己。
不要活得太“朋友圈”人格,假得让人看笑话。
别书没看过几页,就发朋友圈以诗词歌赋示人。Party没参加几回,就整日po红酒。跑步还没迈出家门,就宣称今天的运动量够了,这样的“高端”生活品味连防伪标志都不屑被贴了。
表达正常情绪可以,但“泄愤”就不合适了。
我见到过猎头指责候选人,乙方黑甲方,下属不满老板,员工批判前东家,但是在你泄愤的那一瞬间,便从“私”变成了“共”,两人的事情便成了骂街,职业感荡然无存。
工作内容50%VS生活内容50%
身边有很多人在转发跟工作相关内容的时候,是耿耿于怀的。我觉得大可不必这样想。
职场人要对工作内容和服务品牌有一定的呈现,这也是职场社交的必须。因为你的朋友圈里大概有一半人都是工作中认识的。
但生活的内容也要合理展现,如果被当成是工作专用小号,那误会就大了。
毕竟我们是鲜活的个体啊,同步展现那个更360°的自己,才能让人感觉你是“活”着的。比如,除去工作的外壳,我也是爱爬山爱潜水偶尔会喝醉的萨默老师呢。
如果我需要在微信里讨论和布置工作的话,我一般是“三步走”战略:
Step1|在手机的备忘录里打个草稿(免得断断续续的,同事们看不清个全貌,对细节一知半解)
Step2|集中发送到群里
Step3|@负责相关内容的同事
在我看来,微信开发“朋友圈仅显示三天”的功能,是赋予了人们一个“被遗忘权”。就是,请你遗忘我吧。
在微信这个平台,即可以袒露心迹,也有机会默默关上心门,有的放矢,非常好。
这个功能太人性。
因为工作关系,我们的确在一些会议或者party场合,扫过很多二维码,加了一些有关系没发展的人物,时间长了,好多跟僵尸粉一样存在着。
大多情况下,我们也不太好意思用个野鸡测试软件来个群发,暗黑地窥视你们谁删了我?也不是一个职场人应该做的举动。
而这个功能在我看来,正是官方给出了一个光明正大的判断方法,那些半年没单聊,很久没给他点过赞的,就放手吧。
不过,如果现女友在“半年没单聊”这一栏上没看到前女友前爱人的名字,应该会引发小宇宙爆棚吧,脑补一下那句质问“你说过你俩没联系的”的画面。
The post 删除“不常联系的朋友”,你还要不要在职场混了。
看了“删除不常联系的朋友”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