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新闻资讯 > 育儿 > 2~3岁育儿知识

2~3岁育儿知识

时间: 坤杰951 分享

2~3岁育儿知识

  两岁多到三、四岁的孩子,有一个阶段,特别喜欢对大人的提议说“不!”这个阶段,被称为人生的第一逆反期。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2~3岁育儿知识,欢迎阅读!!!!!

  2~3岁育儿知识:第一逆反期

  两岁多到三、四岁的孩子,有一个阶段,特别喜欢对大人的提议说“不!”这个阶段,被称为人生的第一逆反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在语言表达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思维判断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开始明白自己可以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了自己的主张,所以对于父母的要求常做出一些故意的反抗行为,表现为执拗、任性。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发展阶段。

  逆反期来临的迹象:

  1、凡事要求自己干。

  2、喜欢发号施令,喜欢拿主意。

  3、对大人的劝告置若罔闻。

  4、坚持自己的主张,不惜以哭闹来反抗。

  5、喜欢唱反调,对大人的提议,第一反应是说“不!”

  应付逆反宝宝的策略:

  1、不要采取硬碰硬的方式,这样只能让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加强烈。父母过分激烈的反应会给他一个错误的感觉,即当他说不的时候,他能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

  2、用幽默来化解即将对峙的气氛,有意思的说法更容易让孩子接受你的要求。

  3、正话反说,针对什么都说“不”的孩子,设个小圈套给他吧。

  4、把任务变成有趣的游戏。

  5、适度的冷落。

  6、及时表扬和鼓励孩子每一点进步。

  7、给孩子选择和做决定的权力。

  2~3岁育儿知识:礼仪的培养

  宝宝长大了,爸爸妈妈会越来越多地带孩子出门,有时是去亲戚朋友家作客,有时是在在公共场合,孩子的社交面变宽了,那么形成一个良好的礼仪习惯,让孩子的举止变得落落大方,成为人见人爱的小可爱,就变得十分重要了。

  日常生活是培养孩子礼仪习惯最好的机会,首先父母要言传身教,成为孩子礼貌的榜样。

  日常生活礼仪培养:

  迎客与作客

  有时亲戚朋友来家作客,父母要在客人来之前,告诉孩子见面后的一些基本的问候,让他有个心理准备,参与到作为一个小主人迎客的过程中。那么带宝宝去串门时,在去之前要告诉孩子如何做一个礼貌的小客人。

  公共场合

  孩子在公共场所吵闹常常令爸爸妈妈很难堪,带孩子外出时事先预防是关键,事前将规则和孩子讲明白,即便在公共场合孩子没有遵守也不要教训责备,耐心地提醒和纠正,孩子慢慢地就学会自我控制了。

  接打电话

  通过电话这一载体,适时地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是个很不错的方式。让孩子学会与人沟通,培养口才。教给孩子接打电话时的礼貌用语,如果是在节日的时候还可以教孩子如何用电话给亲戚朋友送去祝福。

  我们看看一位教育专家提出关于接电话的9条基本礼仪要求,可供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时借鉴。

  毕竟幼儿礼仪是不同于成人礼仪,在培养孩子礼仪时要注意抛弃那些太繁琐的规则,以免孩子觉得活动不自由,产生厌恶情绪。

  利用富有想像力的游戏培养孩子礼仪:

  3岁左右的宝宝对角色游戏情有独钟。他们喜欢玩一些“客人来了”、“上医院”、“扮家家”或是“过生日”等角色游戏。这些富有想象力的游戏对宝宝的礼仪培养都十分有益。

  不要吝啬你的赞美:

  宝宝礼仪的培养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爸爸妈妈一定要耐心,如果孩子做的很好时,父母要及时鼓励表扬孩子,慢慢地你就会发现孩子的进步。

  2~3岁育儿知识:孩子是自私的吗

  成人的世界,有成功与失败,有正确与错误,但对于幼儿,他/她的 世界里没有对错是非。因此,孩子不能区分正确与错误是正常的,不能把成年世界的标准套用在孩子身上。两三岁的孩子不愿把东西分给别人,只知道是“我的”, 这并不代表孩子自私,他/她只是在建立自己的疆界,然后才逐渐学会分享。所以,不要强制孩子把自己的玩具给小朋友玩儿,更不要斥责孩子“你怎么这么自私!”

  心理学上的依据:

  在幼儿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最初阶段,他们心理活动都单纯围绕自我出发,接触、了解与自己紧密相连的人和事,获取自己想要的一切东西;他们所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是从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安全等需要出发的,不知道考虑别人对此有什么想法,更难以理解别人可能有完全不同于自己的看法。

  生物学上的依据:

  “自私”是生物的自我保护机制。一定程度的“自私”并不是一件坏事。正因为“自私”,人们才会特别悉心地保护自己生活所需的必需品:自己的衣服、自己的食物、自己的房子。

  普遍的情况:

  到了三四岁以后,随着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和交往经验的积累,幼儿逐渐在主观上产生你我的区别,并能逐步从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懂得合作、分享。这时,如果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孩子很容易形成真正自私的问题行为。

  孩子不自私,大人要做到:

  大人不能抱有“从小护东西,长大不吃亏”的心理。

  不对孩子过分保护,使孩子会觉得别人为他做事是应该的,好东西自然应属于他。从而缺乏与别人分享、协作的意识。

  委过于人,为孩子开脱。比如孩子走路摔了一跤,妈妈说“这个地真坏!摔我们宝宝,打它!”这样,孩子的观念中,错的、坏的都是别人的,对的、好的都是自己的。即使是自己犯下的错误,也会推卸到别人身上。

  放手让孩子们自己交往,不过多干预孩子们之间的冲突和交往。

2113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