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跳高运动的基本介绍
关于跳高运动的基本介绍
跳高是田径运动的田赛项目。是一种由有节奏的助跑、单脚起跳、越过横杆落地等动作组成,以越过横杆上缘的高度来计算成绩的比赛项目。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跳高运动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跳高运动的技术特点
多数专家和教练员认为背越式与俯卧式这两种方法都比较先进,主要是根据运动员的个人特点来决定他采用什么姿势合适。越来越多的运动员不愿学俯卧式,原因之一是背越式技术比俯卧式简单, 比较容易掌握, 而且各种类型的运动员都可以跳。即使运动员的腿不很长,或者摆动腿的柔韧性较差,只要腿部力量大,有一定的爆发力,便能用“背越式”跳过很高的高度。
美国运动员F.雅各布斯身高1.73米,用背越式跳过2.32米,超过身高59厘米。但是苏联运动员В.亚申科创造2.34米的室外跳高世界纪录和2.35米的室内跳高纪录,1976年奥运会冠军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女跳高运动员R.阿克曼在1977年成为第1个达到2米的女运动员,并获得冠军称号,他们却都是跳俯卧式的。虽然采用俯卧式的运动员越来越少,但是这种姿势所达到的成绩是很高的。
俯卧式技术
可分为 3个部分:助跑、起跳、过竿与落地。运动员助跑的角度一般为30°~50°。大部分运动员助跑距离比背越式短,常用6~9步直线助跑。为了更好地准备起跳,运动员在助跑最后4步降低身体重心,同时用脚跟落地,步长较大,步频比背越式慢。助跑的倒数第 2步和“迈步”是俯卧式跳高助跑中的关键,运动员在倒数第 2步身体重心降到最低的位置,迈步时特别强调向前送骨盆,髋关节向前的速度明显地超过胸部向前的速度。迈步时骨盆超过胸部是俯卧式技术的一个特点。俯卧式跳高在迈步时靠近横竿的是起跳腿。
起跳时要注意直腿摆动(也有少数运动员弯腿摆动),两臂向上摆起,全身向上挺,起跳方向应朝向横竿中央。起跳后运动员做越过横竿动作,身体与横竿平行,同时上体向起跳腿方向转体。过竿时, 全身沿身体纵轴旋转,同时起跳腿向胸部收腿,但大腿不能太靠近胸部,小腿收成90°时立即翻腿,大腿应向外侧翻转,因此髋关节需要很好的柔韧性。在一般情况下,运动员容易在这时碰掉横竿。全身越过横竿后,准备落地,落地时可单手撑地,也可双手撑地,或手和摆动腿同时落地,继而全身侧身着地。
俯卧式跳高运动员也有采用弧线助跑的,利用弧线助跑的圆周运动惯性作用更快过竿。但是有人认为直线助跑更好,因为:①步点可以跑得很准;②更易发挥速度。俯卧式跳高对力量、专项力量、大肌肉力量比背越式要求更高。由于运动员过竿是全身同时过竿,因此起跳时摆动腿的摆动动作比背越式大得多,过竿时间比背越式短,所以俯卧式跳法对于速度素质稍差而力量、柔韧性、爆发力好的运动员较为合适。
背越式技术
也可分为 4个部分:助跑、起跳、过竿和落地。背越式助跑距离长 9~1 2步, 有的甚至更长,先跑直线,最后4~5步跑弧线,要求运动员速度快,跑得自然,类似短跑运动员的跑法。助跑最后4步不降低身体重心,在倒数第2步时才采用脚跟着地。迈步时也要向前送髋,但幅度要比俯卧式小,类似跳远运动员起跳的动作。起跳与俯卧式不同,跳背越式的运动员要充分地发挥助跑的水平速度,起跳时要发挥起跳爆发力,摆动腿弯腿摆动。
一般说来,起跳点的距离要离横竿远些,从起跳点到落地点之间的距离也要远些。背越式起跳最大的特点是必须做旋转动作。起跳腿是离横竿远的腿,起跳时摆动腿向上向外摆,以使运动员向助跑开始方向做旋转动作。起跳后,转为背向横竿。背越式的过竿动作与俯卧式不同,运动员身体横在竿上,身体各部分依次过竿。过竿时挺腹,全身在竿上处于弧形状态,头部、肩部、胸部在竿后急剧下压,当身体重心达到最高点时,大腿向下并挺胸挺腹,以便顺利越过横竿。
运动员臀部过竿后,开始落地。为避免小腿打落横竿,运动员收腹、低头、使大腿很快离开横竿,小腿向上伸直。落地的顺序:肩部—两臂—背部—腰部。值得提出的是背越式助跑的跑法,目前有的运动员直到最后一步时身体重心仍较高,这适合于体重轻,速度、弹跳力好,送髋、迈步速度快,体型较瘦的运动员。如意大利女子跳高运动员S.西梅奥妮,美国男子跳高运动员D.斯通斯等。
另一种助跑方式与俯卧式助跑近似,在助跑的最后4~5步明显地降低身体重心,跑动时步幅大,频率不如上述方式快,这适合于一般力量大、速度不特别快的运动员,如波兰男子跳高运动员J.弗晓瓦和中国女运动员郑达真。
中国跳高
中国的跳高运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水平很低。1949年,男子跳高全国纪录为1.875米,女子为1.40米.1949年后,跳高运动蓬勃开展,成为田径运动比较普及的项目之一,男女跳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提高很快50年代男子出现了一批跳过2米的运动员.著名女运动员郑凤荣1957年跳过1.77米,超过当时美国M.麦克丹尼尔和罗马尼亚的I.巴拉斯共同保持的1.76米世界纪录,在跳高历史上第1次由中国女运动员打破世界纪录,60年代,中国男子跳高的技术水平提高也很快,倪志钦运动健将福建泉州人,1960年9月以2.05米的成绩首次打破男子跳高全国纪录。1962年又以2.20米的成绩名列当年世界跳高第二名。1965年以2.25米的成绩列当年男子跳高世界第一位,距世界纪录只差3厘米。1966年在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倪志钦以2.27米的成绩夺得金牌。1970年11月8日在湖南长沙的田径比赛中他又以2.29米的成绩打破苏联В.Н.布鲁梅尔保持的2.28米的世界纪录。
中国跳高运动虽然开展于20世纪前叶,但是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跳高运动才获得迅速发展.到1956年,男女跳高纪录分别达到1.95米和1.61米。1957年中国优秀女运动员郑凤荣采用剪式跳高姿势以1.77米的成绩打破了1.76米的女子跳高世界纪录,成为中国田径史上第一个创造世界纪录的运动员。
1970年倪志钦他以2.29米的成绩打破了男子跳高世界纪录.使中国跳高运动水平又一次出现飞跃。同时女子跳高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1965年中国有5名运动员进入了世界前10名.70年代后期,由于背越式技术的引进,中国出现了一批优秀跳高运动员,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朱建华。
朱建华,中国上海人,中国著名跳高运动员,前世界纪录保持者。身高1.93米,体重70公斤。于1983年6月到1984年6月间,连续三次打破男子跳高世界纪录,将其从2.35米提高到2.39米。他在18岁时飞身越过2.30米的高度,这个成绩打破了倪志钦保持达十一年之久的2.29米的亚洲男子跳高纪录,相当于当年世界第五名的水平。1983年9月22日在第五届全运会预赛中,跳过2.37米的高度,首次打破世界纪录,事隔三个多月后的全运会决赛中,又以2.38米的成绩再次打破世界纪录。同年在第五届亚洲田径锦标赛上获跳高冠军,在赫尔辛基第一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上获第三名。世界1984年在联邦德国埃伯斯塔特举行的国际跳高比赛中,以2.39米的优异成绩第三次打破他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中国跳高运动的整体水平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跳高运动技术水平提高得这么快,是由于努力学习与研究外国先进经验,密切结合中国运动实践,在身体训练、技术训练、运动量安排与全年训练安排等方面,逐步创建了中国的训练方法和适合中国跳高运动员特点的各种练习。在大胆摸索,走自己道路的思想指导下,郑凤荣1956年初贯彻了大运动量训练原则,1957年在继续贯彻这一原则的同时又加大了强度,采用对她最合适并经过改进的剪式技术,成绩提高非常快。1955~1956年提高16厘米,1957年又提高16厘米,从而打破了世界纪录。倪志钦在跳高训练时研究了苏联运动员布鲁梅尔的特点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形成了独特的技术风格,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腹滚式跳高
腹滚式跳高主要包括助跑、起跳、空中姿势和落地动作四个步骤:
助 跑
助跑是速度的发挥与控制。助跑速度太快,则不能有充分的起跳准备,更缺乏非常巨大的腿力将水平动量大部分改为垂直动量;速度太慢,则不能产生应有的水平动量,因此速度分配为跳高助跑特有的本质。腹滚式助跑用在向前较小,改变成向上速度较多,故步伐要注意轻松且富弹性,身体重心走弧线,脚跟要着地,经脚跟传到脚掌、脚尖,多应用踝关节屈伸的动作。助跑有两大目的:产生水平速度,把水平动量改为垂直动量和把身体置于在起跳时,对垂直蹬地最有帮助的位置。跑速非常慢时,可作到45度的起跳角度;而速度愈快时,要保持45度愈不可能。角度愈大,起跳的距离要加长,影响垂直速度。
1.助跑速度:助跑速度的产生由两种因素决定:一为助跑距离,一为助跑时间。助跑距离 18 公尺,约跑 9~11 步。整个助跑可分成前后两个阶段。前段为5步至7步;后段较短,为4至5步,开始助跑时采用站立式起跑,或走几步或慢跑几步后踩站立式起跑线后起跑,步数算法以站立式起跑线为准。站立式起跑法较为稳定,后一种跑法可以缓冲,避免一开始时之立即紧张。前段助跑的动作要把摆动腿屈曲前摆,支撑腿充分后蹬,上体保持一定前倾,两臂配合腿的动作前后摆动,随着助跑速度的加快,助跑的步长逐渐加大;不过要注意微呈弹跃步。
进入后段时,身体重心不能下降,最后三步时,身体重心遂开始下降,为了有效地准备起跳,跑的动作应有变化,摆动腿以臀关节为轴心提起大腿,大腿之膝关节带动小腿积极前摆,小腿藉自己动量而迈出,脚跟先着地而迅速地滚动到前脚掌,按着后蹬,上体保持正直或稍前倾,两臂配合腿的动作加大前后摆动的幅度。
进入起跳点前两步时,是助跑过渡到起跳的重要阶段,助跑速度也在这时刻达到最快速度,身体重心也降到最低点,经过此阶段的保持进入最大助跑速度和重心高度起跳。最后一步身体应后倾,臀部位置要放低,使跳者能大力而快速地将水平动量改为垂直动量,造成最有利的起跳前姿势。最后一步步幅约比第二步短20~30公分,其动作重点是放在精力的保存,而非产生速度。因此,最后一步应下振,增加工作距离。若此时,髋、膝、踝三关节仍然伸直,则下肢伸肌没缩有收的余地,故须弯屈,但弯屈度不大。若弯屈大大时,身体重心会过度下沉,同时使大小腿由屈而做圆运动,既费时又减少向上速度,影响跳跃高度。
2.助跑方向:腹滚式起跑采用斜跑方向、斜跑之助跑与横竿所成的角度,可大亦可小,视个人速度习惯而有个别差异。助跑方向可能对起跳时之部分旋转,及垂直、横一水平、中一水平轴周围之比例影响很大。事实上,助跑动作是连接跳者之起跳,及空中连续动作,因此习惯一旦养成,任何剧烈地改变起跳方向,必然会妨碍成绩。斜线助跑对跳高有利,可增加起跳时摆动之活动面,身体重心达到高点以前,身体某些部位掷在竿上或竿下成为可能。然而,助跑之斜面太小时,则跳者靠着横竿跑,不管身体过竿与不过竿都会在较高位置上之任何一点撞到横竿。其次为倒体要在起跳时完成,扩大向横竿倾斜,减少有效弹性。一般适当的助跑角度大约在30~40度之间。
3.助跑步点的测量:应先明了助跑的步数,后决定步幅,进而定助跑距离,以及方向。步点的测量可先应用跑步,从起跳点成30~40度之倾斜,向相反方向跑出去。最后一步起跳脚的落地点作为助跑的起点,然后从这起点反复地向起跳点跑几次,并作校正。若在红砖粉或煤渣跑道上练习,可藉钉鞋印修正,甚为便利。助跑步点稳定后,可用走步、脚掌长或皮尺测量下来,测量时必须兼顾角度、方向,便利以后应用。
起跳
起跳是决定高度的关键,是将水平动量改变为垂直动量,仅留部分水平动量越过横竿。从力学的原理来看,起跳是向前的力量与起跳腿前撑时得到的反作用力所造成的向上合力。因此跳跃角较大。起跳是从助跑的最后一步摆动腿支撑成垂直部位开始,到起跳腿跃离地面瞬间的动作。
1.起跳腿踩地:从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支撑成垂直时开始,到起跳脚以全脚掌支撑时为止。助跑最后二步时,摆动腿向前跨出以脚跟着地,很快滚动到脚尖,同时骨盆迅速前移,至支撑垂直部位时,身体重心降低到最低,膝关节弯屈最大,使膝关节之屈肌和伸肌收缩加大,弹性质储存能量,以利重心垂直上移的有利条件,当骨盆前移通过支撑垂直部位后,摆动腿开始迅速有力地蹬地,使骨盆向前向上移动而超过肩部,起跳腿同时屈膝向前,以髋关节带动大腿,然后伸小腿,脚跟沿着地面向前跨出,在身体重心已经具有向上移动时,很快地以脚跟着地跨出起跳点,并迅速过渡到全脚掌支撑,减小起跳腿的制动作用,加快了身体重心向前向上移动的速度。摆动腿和两臂要与起跳腿协调配合,摆动腿在它迅速有力地后蹬结束后,起跳腿向前伸出,在要落地而未下落时开始起摆,这时骨盆迅速向前移,摆动腿则尽量留在后面,充分拉长髋关节之屈肌群,以利快速而大幅度的前摆。随着起跳腿放在起跳点,骨盆在向前向上移动的同时,完成绕横轴转的动作,它加快摆动腿在骨盆的带动下加速向前摆动。进入最后一步,摆动腿作为起跳腿时,维持上体正直或稍前倾的姿势,随着摆动腿完成滚转和起跳腿迈向起跳点,两臂同时拉向身后,以利往前上方摆动。2.起跳腿撑顶:起跳腿全脚支撑到膝关节弯屈至最小角度时为止。由于助跑的快速,以及摆动腿边伸前摆的转动惯量,使起跳腿膝关节被迫弯屈缓冲巨大的动量,并使整个身体好像压紧的弹簧,存储巨大的能量,形成了》形,此时髋关节要保持挺直,身体重心逐渐向上移动,摆动腿继续以髋关节带动大腿加速向前摆动。当膝盖摆过起跳腿后,脚尖跷起快速蹬伸小腿,成垂直向前上方摆起,边摆上边伸小腿兼重角速度和转动惯量,使角动量加大,利用此角动量来加大向上的瞬发力。
3.蹬伸起跳:为了身体能在空中行旋转而过竿,起跳腿在蹬伸时全身应稍向横竿倾斜,使身体重心偏离蹬地反作用力的作用线。摆动腿直腿向前向上摆动,同时带出髋部(同侧);身体稍微转向横竿。两臂摆动时,摆动腿同侧的肩膀要稍高于起跳腿一侧的肩膀,产生了身体围绕矢状轴和纵轴的旋转瞬发力,使身体在起跳后能从垂直姿势变为水平姿势,以较低的重心俯卧在横竿上,并绕纵轴而过竿。
空中姿势
起跳后身体向上升高,虽然对重心的提高没有作用力,但对改变身体重心的飞行路线,却有很大关系。虽然身体重心的高度都一样,但因为空中姿势的不同,而使过竿的成绩有很大的差异。
起跳身体一旦进入空中后,身体便失去支持,没有着力点的动作是无法改变身体重心之飞行轨迹,身体仍然要沿着起跳时决定的投射线进行运动。在空中,跳者拥有在动量轴周围旋转的全部角动量,对于旋转和平衡控制有利,对于落地的准备尤为有用。在空中的身体,如果身体的一部分往一边的旋转轴运动,必然产生对边旋转轴上之方向相反,大小相等的运动。
1.倒体:最好的过竿姿势,重心仍然在竿上,倒体动作是藉重心不变,将竿上身体部位向下作用,导致竿下部位反作用来过竿。跳者在竿上的重量愈大,身体姿势愈高,则倒体动作愈差。相反地,跳者在最高点时,竿下的重量较大,愈靠近地面,则产生之倒体动作越好,因为身体各部位显然已过横竿。腹滚式的倒体是利用纵轴为重心轴,产生绕纵轴旋转,在空中最高点时,跳者双臀和腹部因头、上躯干、双臂及摆腿位置较低的结果,对着重心相对的提高,经济而省力。
2.空中产生的动作:起跳腿之离心蹬地产生起跳旋转,旋转再转至摆腿及手臂之角动量;空中水平轴附近之旋转很明显,而且垂直轴周围也发生旋转,这两种旋转同在横竿的方向上,横水平轴周围旋转是一种较少相似的旋转形式。在某些腹滚式中,摆腿摆动产生的角动量大于跳者在起跳腿周围之向前旋转的补偿性动量,因而跳者离开地面伴有绕横轴之向后旋转,或一点也不发生旋转。腹滚式之动量方向和横竿约成30~40度角,并稍微倾向砂坑,因此在整个跳跃中,跳者动量轴和纵轴成一明显的角度,也就是说,跳者纵轴沿动量轴旋转的锥体很大腹滚式起跳后,起跳腿短暂悬挂着,臀部保持很高,帮助摆腿很快转过横竿,然后产生反作用力来移动躯干,使躯干和动量轴更接近,成为一条直线。摆腿摆向后成为与横竿较平行的姿势,旋转和倒体因而得到速度。头和胸部仅刚能过竿之高度过竿,并立即落在主轴下,双臀和双腿则相对提高,超过动量轴之高度后产生旋转腹滚式的姿势是根据人体结构而产生的跳高方式。正常人的姿势是腹部、臀部弯屈,在骨盆、髋关节的活动范围内,作向前改变姿势容易,角度改变比较大,动作自然,故身体过竿比较容易。
落地动作
落地动作是考虑落地的部位,以较大的身体部位着地,或以能产生屈伸的肢体来着地,增长着地时间,吸收力量,使身体安全着地。以往腹滚式着地,以右手、右肩、背后、右脚四点顺序着地,应用关节的分节运动来逐渐缓冲着地力量,但采用翻转的方式过竿着地。
关于跳高运动的基本介绍相关文章:
2.跳高运动技术要领
4.跳高运动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