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整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整
2017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取向受关注,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整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在即,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取向受关注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在即,各界比较关注的是明年的经济增速预期目标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取向。从今年开始,经济增速目标由之前的“点目标”调整为“区间目标”,区间调控目标的设立为宏观调控赢得了回旋余地。考虑到需求端调控政策空间有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艰巨,明年的经济增速目标有必要适度增加弹性。
设定经济增速目标,首先要考虑“能不能”的问题。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持续高速增长,已经到了增速换挡的阶段。潜在增长能力回落可以用要素回报率来解释。有学者研究发现,货币信贷扩张对经济的拉动效果逐渐减弱,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不断下降,单位GDP需要的资本投入量已大幅上升。劳动生产率方面,传统二元经济中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进入非农部门,天然具有推升劳动生产率的作用,而现在劳动力在非农部门之间转移,特别是由其他产业转入第三产业,很难带动生产率提高。如果短期内技术水平没有大的突破,难以指望潜在增长能力快速提升。
设定经济增速目标还要考虑“够不够”的问题,即设定的增速水平是否可以保证就业、增加收入和保护生态环境。近几年来,劳动力市场出现比较奇特的现象,就是经济增速下行与劳动力紧张并存,这主要是因为经济结构转变提升了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同时人口结构改变减少了劳动力供给,也就是说从满足就业的角度来看,目前的经济增速已足够。与此同时,经济增长与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脆弱的环境承载能力要求设定增速目标时一定要有所保留。
过去一年,作为总需求管理工具,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出了不小贡献。但要看到,总需求管理工具继续扩张的空间正在缩小,如果把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都计算在内,全口径下的财政赤字将超过年初设定的3%目标,财政政策继续扩张的空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近期,银行间市场利率水平持续走高,流动性亦呈紧张之势。之所以有此转变,同局部资产价格泡沫和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有很大关系。展望明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应该不会改变。今年下半年政治局会议两提“抑制资产泡沫”,表明当前货币政策的重点之一就是防风险,同时长期低利率带来的资金外流风险也不容忽视。灵活设定经济增长目标,也能够为保持合理的利率水平留出空间。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整:营造稳定宏观经济环境
2016年12月10日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以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交出了一份亮丽成绩单。今天起,《经济日报》连续推出“‘十三五’开局考”专栏,全面梳理一年来的新进展新实践。
“‘十三五’开局考·政策篇”将报道一年来,在中央部署下,各地各部门适度扩大总需求,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情况。此后将推出“‘十三五’开局考·福祉篇”等,从群众关心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等角度,展现百姓在“十三五”开局之年的获得感。
今年以来,我国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改革卓有成效,经济平稳发展,民生持续改善。
在落实“宏观政策要稳”方面,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力、有度、有效落实“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为经济结构性改革营造了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宏观政策“稳”字当头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依然乏力,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顶住下行压力平稳前行,靠的不是“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而是通过实施适度扩大总需求、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积极的财政政策在今年得到延续。这一轮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非主要依靠扩大政府投资,而是以综合性和带动性更强的手段推进,包括适当提高赤字率、减税降费、盘活存量资金、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支持脱贫攻坚等政策措施。
今年适当提高了赤字率。根据全国人大通过的预算,全国财政赤字安排21800亿元,比2015年增加5600亿元,赤字率为3%。通过提高赤字率,有力支持了减税降费、减轻企业负担,并将筹集资金投向市政建设、交通运输、保障性住房、教科文卫、农林水利、生态建设等基础性、公益性项目,既带动了投资,又保障了民生。
在结构调整期和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的环境下,今年以来,货币政策总体保持稳健。从总量上来看,货币政策支持了实体经济的有效资金需求。数据显示,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51.95万亿元,同比增长11.6%;9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04.1万亿元,同比增长13%;2016年1至10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4.3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1.78万亿元。
同时,我国加强财政、货币、产业等多种政策措施的搭配,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培育新动能与改造传统动能共进,有力促进了经济稳定增长和转型升级。
调控方式不断创新
宏观政策保持稳定,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而是稳中求进,积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加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针对市场变化及时预调微调。
全面推开营改增,是本轮积极财政政策的一大亮点。从5月1日起,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这是本届政府采取的最大减税措施。最新数据显示,营改增减税规模呈逐月放大趋势,全年总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为经济注入了巨大活力,在降成本、促创新、保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还出台了其他多项减税降费措施,包括扩大相关政府性基金和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免征范围、阶段性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费率等。
今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另一大亮点,是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既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又有力带动民间投资。截至2016年9月末,财政部两批示范项目232个,总投资额7866.3亿元,落地率达58.2%。近期确定的第三批示范项目达516个,投资总额逾1.17万亿元。
此外,中央财政还安排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支持化解过剩产能,做好职工安置工作。
稳增长防风险并重
在今年宏观政策实施中,注重建立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以可控方式和节奏主动释放风险,重点提高财政、金融等方面风险防控能力。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一直颇受关注。目前已建立了透明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截至9月底,全国地方已经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1347亿元,占全年新增限额的96.2%,通过用好用足新增地方政府债券资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稳增长、补短板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地方政府债务领域也存在局部地区偿债能力有所弱化、违法违规融资担保现象时有发生等新问题。国家不断加强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切实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从多方面建立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工作机制。
今年四季度以来,货币政策在保持稳健的同时,更加注重抑制资产泡沫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央行在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注重抑制资产泡沫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同时,通过在公开市场上“锁短放长”等措施,减少金融机构的加杠杆行为。
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相结合,为结构性改革拓展了时间和空间。展望明年,要继续有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证财政合理支出,推进减税降费,促进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货币政策要继续保持稳健,既要防止总需求出现短期过快下滑,也要避免过度放水而推升债务和杠杆水平。
新形势下,我国应加强重大政策统筹协调,把握好政策的方向、力度、节奏和出台时机,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共同发力、形成合力,在稳增长的同时,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的实现。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整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