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工具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工具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实施工具是什么?以下是学习啦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工具的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工具
财政政策工具有:税收、 国债、 转移支付、 财政补贴等。 货币政策有:存款准备金率 、公开市场操作、 再贴现率。 财政政策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财政政策的目标是要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稳定增长、物价稳定,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综合目标。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收入的政策工具有税收和公债等;财政支出的政策工具有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和政府投资。这些财政收支的政策工具作为财政政策手段,对社会总需求乃至国民收入的调节作用。 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 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在过去较长时期内,中国货币政策以直接调控为主,即采取信贷规模、现金计划等工具。1998年以后,主要采取间接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总量。现阶段,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贷款与再贴现、利率政策、汇率政策和窗口指导等。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取向受关注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在即,各界比较关注的是明年的经济增速预期目标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取向。从今年开始,经济增速目标由之前的“点目标”调整为“区间目标”,区间调控目标的设立为宏观调控赢得了回旋余地。考虑到需求端调控政策空间有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艰巨,明年的经济增速目标有必要适度增加弹性。
设定经济增速目标,首先要考虑“能不能”的问题。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持续高速增长,已经到了增速换挡的阶段。潜在增长能力回落可以用要素回报率来解释。有学者研究发现,货币信贷扩张对经济的拉动效果逐渐减弱,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不断下降,单位GDP需要的资本投入量已大幅上升。劳动生产率方面,传统二元经济中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进入非农部门,天然具有推升劳动生产率的作用,而现在劳动力在非农部门之间转移,特别是由其他产业转入第三产业,很难带动生产率提高。如果短期内技术水平没有大的突破,难以指望潜在增长能力快速提升。
设定经济增速目标还要考虑“够不够”的问题,即设定的增速水平是否可以保证就业、增加收入和保护生态环境。近几年来,劳动力市场出现比较奇特的现象,就是经济增速下行与劳动力紧张并存,这主要是因为经济结构转变提升了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同时人口结构改变减少了劳动力供给,也就是说从满足就业的角度来看,目前的经济增速已足够。与此同时,经济增长与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脆弱的环境承载能力要求设定增速目标时一定要有所保留。
过去一年,作为总需求管理工具,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出了不小贡献。但要看到,总需求管理工具继续扩张的空间正在缩小,如果把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都计算在内,全口径下的财政赤字将超过年初设定的3%目标,财政政策继续扩张的空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近期,银行间市场利率水平持续走高,流动性亦呈紧张之势。之所以有此转变,同局部资产价格泡沫和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有很大关系。展望明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应该不会改变。今年下半年政治局会议两提“抑制资产泡沫”,表明当前货币政策的重点之一就是防风险,同时长期低利率带来的资金外流风险也不容忽视。灵活设定经济增长目标,也能够为保持合理的利率水平留出空间。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
这是一个重点需要把握的问题。
在我国财政与信贷是国家从宏观上集中分配资金的两条不同的渠道,两者虽然都能对社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进行调节,但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形成中的作用又是不同的,而且这种作用是不可相互替代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两者的不同作用。
(一)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
财政是国家集中一部分GDP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因而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财政居于主导地位。财政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并对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因此,财政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向上影响社会需求的形成。当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大体确定,因而财政收支的规模大体确定的情况下,企业、单位和个人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也就大体确定了。比如,国家对个人征税,也就相应减少了个人的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对企业征税或国家对企业的拨款,也就减少或增加了企业的投资需求。银行是国家再分配货币资金的主要渠道,这种对货币资金的再分配,除了收取利息外,并不直接参加GDP的分配,而只是在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再分配基础上的一种再分配。信贷资金是以有偿方式集中和使用的,主要是在资金盈余部门和资金短缺部门之间进行余缺的调剂。这就决定了信贷主要是通过信贷规模的伸缩影响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的形成。至于信贷收入(资金来源)虽然对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的形成不能说没有影响,但这种影响一定要通过信贷支出才能产生。比如,当社会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过旺时,银行采取各种措施多吸收企业、单位和个人的存款,这看起来是有利于紧缩需求的,但如果贷款的规模不作相应的压缩,就不可能起到紧缩需求的效果。
(二)两者的作用方向不同
从消费需求的形成看,包括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两个方面。社会消费需求,基本上是通过财政支出形成的,因而财政在社会消费需求形成中起决定作用。只要在财政支出中对社会消费性支出作适当的压缩,减少社会集团的购买力,社会消费需求的紧缩就可以立即见效。而银行信贷在这方面则显得无能为力。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则受到财政、信贷两方面的影响。在个人所得税制度日趋完善的情况下,财政对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是有直接影响的。而银行主要是通过工资基金的管理和监督以及现金投放的控制,间接地影响个人的消费需求。至于说银行对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有直接影响,也主要是体现在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上。但居民储蓄存款毕竟可以随时提取,因而这种影响的力度就不像财政那样大。再从投资需求的形成看,虽然财政和银行都向再生产过程供应资金,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在我国现行体制下,根据财政、银行在运用资金上无偿与有偿的不同特点,固定资产投资理应由财政供应资金,而流动资金投资一般由银行供应资金。虽然随着银行信贷资金来源的不断扩大,银行也发放一部分固定资产投资贷款,但银行的资金运用的重点仍是保证流动资金的供应。从这里也可看出,财政在形成投资需求方面的作用,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而银行的作用则主要在于调整总量和产品结构。
(三)两者在膨胀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
在经济生活中,有时会出现需求不足、供给过剩,有时又会出现需求过旺、供给短缺。这种需求与供给失衡的原因很复杂,但从宏观经济看,主要是由财政与信贷分配引起的,而财政与信贷在膨胀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又是有别的。财政赤字可以扩张需求,财政盈余可以紧缩需求,但财政本身并不具有直接创造需求即“创造”货币的能力,惟一能创造需求、创造货币的是银行信贷。因此,财政的扩张和紧缩效应一定要通过信贷机制的传导才能发生。比如财政发生赤字或盈余时,如果银行相应压缩或扩大信贷规模,完全可以抵消财政的扩张或紧缩效应;只有财政发生赤字或盈余,银行也同时扩大或收缩信贷规模,财政的扩张或紧缩效应才能真正发生。问题不仅在此,银行自身还可以直接通过信贷规模的扩张和收缩来起到扩张和紧缩需求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银行信贷是扩张或紧缩需求的总闸门。
正是由于财政与银行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形成中有不同的作用,这就要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配合运用。如果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各行其是,就必然会产生碰撞与摩擦,彼此抵消力量,从而减弱宏观调控的效应和力度,也难以实现预期的调控目标。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工具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