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机器人在未来能不能和平共处
每个时代一直在进步,机器人的劳动力也不小于人类,如今智能机器人的发明,使人类担心起自己的安危。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人与机器人在未来的情况,一起来看看吧。
人与机器人在未来的情况
根据森昌弘的理论,随着类人物体的拟人程度增加,人类对它的好感度亦随之改变。恐怖谷就是随着机器人到达“接近人类”程度时候,人类好感度突然下降的范围。会活动的类人体比静止类人体变动的幅度更大。恐怖谷现象可以用以下想法解释,如果一个实体充分地“不够拟人”,那它的类人特征就会显眼并且容易辨认,产生移情作用。在另一方面,要是一个实体“非常拟人”,那它的非类人特征就会成为显眼的部分,在人类观察者眼中产生一种古怪的感觉。
原因来源有几个,一是源于高仿真形态下真假的不确定带来的不安。仿真度很低,人们不怕,因为知道那是假的,仿真度高到一定程度,人们有时候就不确定真假,把真人当假人,把假人当真人,都会吓到人。另外,源于一种威胁感。和人类如此相似却非人类,会让人觉得会遭到潜在的威胁。
另一个可能性是,病患者与尸体跟一些类人机器人有很多视觉上的畸形相似,引出观察者同样的惊慌和情绪剧变。这种反应在机器人的情况上比尸体会更糟,因为人们能轻易明白自己对尸体厌恶感觉的原因,但却无法清楚了解自己为何对机器人产生这种厌恶。行为上的畸形包括疾病的行为特微、神经学上的状态甚或精神上的机能障碍,再次唤起观察者严重的负面情绪。
这现象也能用进化心理学的言语解释。首先,处于恐怖谷的实体已足够地拟人,能被视为人类物种的一员。根据进化心理学的理论,经过数百万年的物竞天择,没有被大自然淘汰的现存人类脑部中有一种逻辑偏袒性,提供一种高度能力去感应并且排斥那些反映遗传性疾病或缺乏健康的整体外表上微观或宏观人类畸型。因此无意地(也可以有意地,假如观察者明确地对此作出思考),那些反常的类人实体在人类基因库中会有的潜在冲击,同样会响起观察者的警告。这解释了为什么人类总很难觉得进行性接触的类人实体十分有魅力。
话说,近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企业及其作品在其期间公开亮相。
最引人注目的肯定有来自日本的情感机器人,也就石黑浩教授的Asuna情感机器人。这款机器人长这样……还挺好看是不是?
这种机器人过于逼真而让人害怕反感的现象其实早有研究,被称作“恐怖谷”现象。
针对这一现象,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昌弘提出一个关于人类对机器人和其他物体感觉的假设理论,叫做“恐怖谷理论”。
他认为,人形玩具或机器人的仿真度越高人们越有好感,但当达到一个临界点时,这种好感度会突然降低,越像人越反感恐惧,直至谷底,称之为恐怖谷。
这种现象听起来简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而且,在生活中你可能已经接触过很多“恐怖谷”现象,比如说电影和动画片。典型代表就是《活死人之墓》以及《玩具总动员》中的胡迪也被视为恐怖谷的例子,还有一些游戏中制作的三维儿童面孔也会让人感到毛骨悚然。
智能机器人的未来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举行的SXSW(SouthbySouthwest)互动大会上,机器人劳动力的崛起成了讨论最热烈的话题之一。对于不远将来 机器人将独占劳动力市场,许多参与讨论的专家和企业家表示乐观,认为这是一件好事。
机器人将接管劳动力市场?如果真的出现这种情况,那么有哪些工作将留给我们人类?
全球三维设计软件巨头Autodesk公司首席执行官卡尔·巴斯(Autodesk)承认,工厂自动化已经减少甚至消除了许多制造业的工作岗位,而且未来这种趋势会一直持续,从而导致劳动力市场出现重大变化。他指出,最终,某些行业整个行业会被先进的机器人所颠覆,如运输行业会被无人驾驶汽车所颠覆。他描述这一情景时,引用了麻省理工学院(MIT)埃里克·布林约尔松(ErikBrynjolfsson)和安德鲁·麦卡菲(AndrewMcAfee)合着的《第二个机器时代》(TheSecondMachineAge)中的内容。
但是,巴斯问道:“被机器人抢去的工作,是你希望你的孩子所从事的工作吗?”他说,很少有父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今后成为石油抽油机或电梯的操作员,这些工作已实现自动化。巴斯补充道,在接下来的30年中,智能机器和机器人的数量将超过地球上人类的数量。
巴斯提出了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以帮助社会应对机器人主导劳动力市场所带来的结构性变化,包括对经济产出而不是收入进行征税,或推出“负所得税”,即政府向公民支付津贴,以保证他们的收入水平。
巴斯称:“凭着我们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会发现能与机器人和谐相处。”
同时,在此次SXSW互动大会上,专家和企业家就机器人话题讨论的焦点还包括,确定那些工作可能不适合让机器人去做。卡耐基梅隆大学(CarnegieMellonUniversity)的机器人专家希瑟·奈特(HeatherKnight)研究的重点是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她表示理发师可能保证自己的工作。但她指出,这不是因为机器人不会剪头发,而是美发师与他们客户之间的交流根本无法实现自动化。而且,她补充说,虽然大量的机器人已经在为人类实施精确的外科手术,但对于机器人拿着锋利的刀片如此接近他们的脖子,一些人可能会感到担心。
机器人会毁灭人类吗
恐怖谷理论是一个关于人类对机器人和非人类物体的感觉的假设,但有人认为“恐怖谷”概念本身不是科学,而是伪科学。其实在生活中你可能已经接触过很多“恐怖谷”现象,比如说电影和动画片。
恐怖谷理论是1969年由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昌弘提出假设,当机器人与人类相像超过95%的时候。由于机器人与人类在外表、动作上都相当相似,所以人类亦会对机器人产生正面的情感;直至到了一个特定程度,他们的反应便会突然变得极之反感。哪怕机器人与人类有一点点的差别,都会显得非常显眼刺目,让整个机器人显得非常僵硬恐怖,让人有面对行尸走肉的感觉。人形玩具或机器人的仿真度越高人们越有好感,但当达到一个临界点时,这种好感度会突然降低,越像人越反感恐惧,直至谷底,称之为恐怖谷。可是,当机器人的外表和动作和人类的相似度继续上升的时候,人类对他们的情感反应亦会变回正面,贴近人类与人类之间的移情作用。
也许正因为如此,许多机器人专家在制造机器人时,都尽量避免“机器人”外表太过人格化,以求避免跌入“恐怖谷陷阱”。
当机器人有了“自我意识”,的确让人感到恐惧。正在热映的《复仇者联盟2》中,一个由拥有自我意识的高度智能机器人带来的“奥创时代”令超级英雄们绷紧了神经。
部分人坚信,会像电影里一样,一旦有一天机器人“开始思考”,很可能会淘汰它认为已经落后的人类。而乐观的人则认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机器人的智能化只会帮助人类社会取得更快发展,不太可能越过人类控制的范畴,“机器人毁灭人类”只是杞人忧天。
那么,位于科技前沿的领袖们对“机器人是否毁灭人类”怎么看?从他们的言论我们或许能知晓一二。
悲观派:威胁人类,不能无视
著名物理学家霍金从进化的角度上解释称,机器人技术的发展速度要远超人类进化速度,机器人将加速重新设计自己,继而脱离甚至取代人类,因此“成功制造出人工智能机器人将可能成为我们历史上最后一个里程碑”。
现实版“钢铁侠”、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多次提出“机器人威胁论”,他认为人工智能可能比核弹还危险。去年年底他还预言,“机器人屠杀人类”将在5到10年内来临。
尽管马斯克的大胆言论遭到不少反对,不过他还是得到了比尔·盖茨的响应。比尔·盖茨承认在刚开始时,人工智能机器会为我们做很多工作,但几十年后其成为超级智能后,会强大到让人不得不关注,也就是说人类应当敬畏人工智能的崛起。
除了马斯克、盖茨,今年3月,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比人类思维速度更快的机器人能用更高效的方式管理公司,人类有沦为机器人“家庭宠物”的危险,他预言那一天可能发生在30年后。
虽然有不少专家公开表达对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担忧,但人工智能技术还是在一片争议声中快速地发展。
乐观派:尽在掌握,善加利用
尽管在部分专家看来人工智能具有很大的危险,不过谷歌(微博)一直在“机器人是否毁灭人类”的议题上投反对票。
谷歌董事长施密特对机器人的“自主思考”表现得相当放心,大力投入“机器学习”的项目和研究。
谷歌还在2013年下半年一口气收购了8家机器人公司。谷歌的“机器人军团”中既有外形紧凑的生产机器人,又有帮助拍摄影片的自动化机器人,甚至还有用于军事的“猎豹”机器人。
谷歌还打算用名叫Crabot机器人帮助建造总部大楼。从一系列举动可见谷歌利用人工机器人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的野心。
美国人工智能技术专家、谷歌工程总监雷·库兹威尔认为,机器人是否会对人类产生威胁取决于是谁掌握了人工智能技术。去年,为应对人工智能威胁,谷歌在伦敦成立了一个专家小组作为“保险阀”,确保人工智能技术不被滥用。
从目前趋势来看,科学家们不仅只是将机器人打造成人类体力劳动的简单替代者,而是使之拥有可模拟人类思考方式的“大脑”。国内互联网企业也在推动人工智能研究,比如百度就将“百度大脑”置于其大数据计划的最顶层,李彦宏去年透露 “百度大脑”项目已经达到2-3岁孩子的智力水平。
眼下我们的生活与人工智能越来越密切,不少工厂已经开始用机器人取代人力工作,家庭里也有帮助做家务的机器人。但就发展水平而言,离电影里的高级智能机器人还差得远。
但我们依旧需要警惕,未来机器人可能对人类产生的潜在威胁,无论是科幻电影里大肆渲染的人类种族生存危机,还是机器人取代人类劳动力带来失业等社会问题,都值得我们现在好好思考。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