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归纳概括题高分技巧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归纳概括题高分技巧
国考竞争的日益激烈,对考生答题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考生只有熟练掌握每种题型的答题技巧,才能在国考申论中占据优势,归纳题是最好的拉分题目。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国考申论归纳概括题得分技巧,一起来看看吧。
国考申论归纳概括题得分技巧
一是“材料为王”
“材料为王”是申论考试中重要原则之一,是每位考试答题时必须牢记于心的。同样,这一原则在归纳概括题型中尤为突出。一方面,题干要求我们答什么就答什么。考生在审题中,需要理清概括对象和作答中有无特殊要求。国考中常考归纳概括题,其对象为:原因、影响、建议等,特殊要求为分类合理,如2014年市地第一题:对F市所做的工作进行分类总结。这就需要按照工作的性质或内容来进行要点的分类。另一方面,要根据对象于材料中找寻答案要点。此时,需要运用关键词阅读方法,将表“原因、影响或者建议”的词标记,相对应的材料内容则是答案的要点,坚持材料有什么写什么。
二是“二次概括”
一方面,国考申论中归纳概括题的创新度越来越高,如2015年市地第二题概括大小标题,2016年市地第二题概括市长信箱的流程等。另一方面,案例型材料的趋势越发明显,而案例型材料易读却不易懂,需要考试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案列带给我们的本质。要点越来越隐藏,归纳概括题的难度越来越大,这需要考生具有很强的要点整合和提炼能力,需要考生对材料已有内容进行“二次概括”,才能达到命题人的选拔要求。因此,考生在平时练习中需要熟练运用阅读方法,增强材料整合提炼的敏感度,从而达到对归纳概括题熟能生巧的目的。
三是逻辑结构
归纳概括题书写逻辑结构为总分,而总括句往往成为考生忽视点。大多数考生习惯性将题干中的话直接作为总括句,在这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以下两点:一方面,材料中已概括。如2016年副省第一题,概括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所关注的若干问题及其具体建议。在材料2的第三自然段中提到,“国人不文明行为屡被曝光……成为两会委员关注的话题”,材料中已将核心问题概括。因此,总括句应为“两会委员关注的问题是文明素养问题”。另一方面,材料中没有明确概括。如2016年市地第二题,概括政府办理市长信箱群众来信的基本流程和要求。根据材料内容提炼出基本流程:接收、转办、反馈、回复和评价。因此答案书写时总括句为:政府办理“市长信箱”群众来信的基本流程包括:接收、转办、反馈、回复和评价五个环节。
“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沙子”。中公教育专家提醒各位考生,在申论备战征途中,留意归纳概括题型的细节之处,加强练习熟练掌握该题型的答题技巧,进而在国考当中稳操胜券。
国考申论必需要具备的七种能力
一、阅读理解能力
纵观最近的国考和省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观点型材料比例大幅减少,案例性材料几乎占据通篇,导致很多考生能看懂故事,但是找不到所需答案。对此,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要读懂材料,不但要读懂每则材料的内容,还要运用全面思考的能力,分析出材料反映的方方面面的内容,特别是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于案例型材料,考生需要灵活运用快读法,找出其隐含的推论;另一方面要读透材料,尊重材料、理解材料,抓住材料的主要内容和主旨精神,透过现象看本质。
二、归纳概括能力
在申论考试中,归纳概括能力是贯穿始终的一种能力,是解答所有题目的基础。提高归纳概括能力,要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一是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对材料结构和逻辑的把握,特别是要注意对材料核心内容的提炼和概括;二是掌握基本的归纳概括的方法,如同义法、同范围法和主体合并法等,提高自己对材料中相关要点的归纳概括能力;三是要增加阅读量,养成阅读习惯,可以用历年真题、模拟题进行反复演练,通过实践锻炼自己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解决问题能力
在申论考试中,往往会要求考生运用自己的经验去提出某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应对该种题型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准备:一要仔细审题,明确身份的限定以及作答的要求,特别是要求中的针对性、可行性、操作性、创新性等;二要注意机关工作的实际,作为背景积累,丰富所提对策。
四、贯彻执行能力
贯彻执行是模仿机关工作命制的一种题型,其考查形式越来越灵活,在此种形势下,中公教育专家提醒各位考生应对贯彻执行题目需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要掌握基本的应用文写法;二要有角色意识,设身处地地去想该怎么办,如2013年副省级申论考查的“妈祖文化”讲解稿,就需要设身处地把自己当做讲解的志愿者,即可形成作答思路;三要学会灵活运用关键词分析法,如:回帖,编者按等,进而快速形成作答思路。
五、综合分析能力
综合分析其实是基于材料深度阅读基础上的归纳概括。解答该题型,重点要掌握综合分析的一般作答思路:综合-分析-综合,即总-分-总结构。首先概括评论对象;其次,分析原因、影响、合理性、不合理性等;最后,提出对策或形成结论。同时还要掌握一种特殊的综合分析题——启示型综合分析,该题型为总分结构,答案以对策的形式呈现。
六、文章写作能力
近年来,作文书写难度逐年增大。部分考生存在读材料逻辑混乱的情况,虽然能读懂每一则材料,但却不会将各部分进行联系,从而造成分数不高。中公教育专家一直鼓励考生要在日常练习中注重逻辑思维导图的训练,通过梳理逻辑思维导图,理清整篇材料逻辑,抓取作文写作脉络,特别是作文的立意;另一方面也要在日常训练中养成通过读透材料寻找要点,综合全篇思考的习惯,还要能够结合政府的政策和重大理论,透过现象抓本质,提高自己文章的深度和高度。
七、政策运用能力
理论政策是吃透材料的背景支持,并且其往往是材料的本质所在,不理解理论政策,很难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且对理论政策的考查隐形贯穿申论考试的始终。具备理论政策基础,对于读透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和精神,精准选取文章的论点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考生具体要关注以下理论政策: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报告等。在提升理论政策能力时,要做到以历年真题为素材,以社会热点为补充,真正将方法变为能力,在考试中变成本能,决胜申论考试。
申论答案要点的提炼方法
1.概括段落大意。
上面已经讲过,第一题概括主旨题的答案,只是需要对材料进行概括段落大意,然后对概括出的各段的段落大意进行加工就可以得出答案(具体做法请看下一节概括主旨题部分的讲解)。
而在做其他题目时,其答案要点也可能需要采用这个方法获得。因为有时候材料用了一整段讲了一个具体的案例,考生必须对整段进行总结才能得出一个答案要点。这一点和第一道大题概括组织题,有点相近。例如2007年国考申论,最后要求以“命脉”为题写一篇关于土地的文章。那么,为什么说土地是命脉呢?或者说,土地是什么命脉呢?阅读最后一个材料段,你就会得出一个结论:
在许多国家或者说在全球范围内,如何有效地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对千千万万人民来说,是生死攸关的问题。更大数目的下代人正处在更危险的境地,即目前的生产方式正在毁坏将来农业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全球的农业生产必须大幅度地增长,而对具体的每一地方来说,当务之急是保护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地资源。因为,全球所有类型的食物的98%是在陆地上生产的,海洋和陆地水域的产量不到2%。植物产品构成了人类膳食的92%,占全世界膳食供给量的8%的动物产品也间接地来自于生长在陆地上的植物。也就是说,要保持农业产品或农业生产的持续增长,必须保持土地利用的持续性,防止资源退化和不断提高土地质量或生成潜力。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业生产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土地退化过程,也决定着土地利用的持续性。农业生产是一个开放系统,受到各种各样的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将集约农业方式转移到贫穷的农民所居住的边际和近边际地区,经常导致土地退化和生态破坏。因此,不能无限制地开发利用土地,有些土地必须保护起来。
对这个材料段进行分析,即可以得出,土地是人类的命脉。因为人类要生存,就要依靠农业生产提供的食物,而农业生产必须以土地为基础。(整篇材料还涉及了土地是农民的命脉,土地是经济的命脉等观点)
2.由具体的点到要点。
由于材料选取的都是具体的案例,而我们回答问题时,不能说某个具体的例子,而要把它总结到一般的原则上来,因此由具体的点到要点,就成为了我们获取答案常用的套路之一。例如2007年国家申论考题,材料中分别列举了增加土地供应的一些案例,如河南省开展“空心村”整治,首钢矿业公司对尾矿库进行复垦。那么我们在总结材料作答时,绝对不能简单的说河南省整治“空心村”,首钢公司对尾矿库进行复垦,而要把它们上升为一个普遍的结论:整治“空心村”和对废弃地进行复垦,增加土地供应量。
3.直接引用材料。
有的时候,材料中也会直接给出所需要的答案要点,我们可以从材料中把这些要点直接引用过来,作为答案要点。例如2006年国考申论,最后一道题,论我国政府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就可以把D部长所说的那些要点直接引用过来。因为D部长已经直接明白地讲了我国政府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4.意义转化。
意义转化是我们日常生活和政治场合运用非常普遍的一招,在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科目中也是极其重要的获得答案的方式之一。中国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说话做事都讲求不伤及双方的面子,因此有很多意思都不直接说出来,而是采用一些比较婉转的方式来表答。比如说一个人很胖,绝对不会说他长得跟肥猪一样肉多,即使那是真实的情况。而只会说“你长得真健康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大量地使用这样的招术,否则自己说话就会让别人难堪,下不来台。
另一方面,如果听不出来别人话语中所隐含的潜台词,那也就不会适应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在政治场合中,不管是国内或是国际政治场合,正确分析和理解表面语言和表面行为后面的潜台词也是必备的能力。1996年美国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美国向我国支付了赔偿费用,但双方迟迟不能发表联合公报。因为美国人只承认他们所给的钱是补偿费,而我们认为是赔偿费。美国坚持是补偿,就表明他们是误炸,就没有错;而我们认为他们是故意炸的,所以就必须给我们赔偿。如果你不懂这个游戏规则,而签订了这个协议,那么就会被十三亿中国人骂做卖国贼。如果领导找你谈话,要你干工作时细致一些,那你就应检讨一下在什么地方粗心大意了。如果缺乏这种意义转化的能力,你将不能很好地胜任行政事务,可以说这是一个行政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工作能力之一。因此,申论考查了这种能力,这成了我们获取答案要点的一个重要方法。
有考生问我,在从材料中整理出要点之后,他对该问题准备了极充分的背景知识或本身是研究这个专业的,当时有了灵感,还有其他更绝妙的观点,能否写到试卷上?可以,前提是材料的内容必须先写完全,然后再补充你自己的观点。如果放弃材料的观点不用,而只写材料以外的、你自己的专有的观点,就会跑题!
从材料中提取答案要点的能力,直接决定了考生是否能顺利通过申论考试,但是很多考生在这方面缺乏足够的能力,因此我们结合2003年国家考题详细讲述一下这些方法。2003年的第一题要求对给定资料进行分析,从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政策的角度,就如何“减少事故,保障安全”提出对策建议,那么如何减少事故,保障安全呢?
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答案要点来。例如材料B中的第一个材料,讲述了江西省万载县发生的烟花爆竹厂爆炸事故。事后调查认定是潘小华在敲装药筒时用力过猛引起了这起爆炸,我们对这个原因进行分析,潘小华为什么会用力过猛呢?他可能不知道要用多大的力,也可能知道要用多大的力,操作的时候,没有按照规程去做,那么我们就应该对员工进行安全技术的培训,要他们知道安全技术规程,并严格执行安全技术规程。材料1还接着写道,记者去采访时,拉记者的那名三轮车车主,很不以为然地说道:“在我们这里,花炮厂爆炸死几个人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值得你们从那么远专门赶来吗?”那我们马上能够想到这个三轮车车主的安全意识很淡漠,并立即可以上升到一个普遍的要点,群众的安全意识淡漠,那么相应的对策是,加强安全意识的教育,提高群众的安全意识。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