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小爱闹情绪该如何教育
有的孩子天生就喜欢闹情绪,高兴也好、不高兴也罢,经常闹情绪让父母无从下手。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孩子爱闹情绪的解决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爱闹情绪的解决方法
案例分析孩子闹情绪:
案例1,回顾、分析以及方法
1、案例回顾:
彬彬今年两岁了,平常是个懂事又听话的孩子,可每逢家里来客人,他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既欢呼雀跃,兴奋得不亦乐乎;又顽皮不听话,他一会儿要吃东西,一会儿要看电视,一会儿玩电话,一会儿在沙发、床上乱蹦乱跳……还不停地吵吵嚷嚷,扮着鬼脸,一批评他的时候他又不开心耍小脾气了,孩子闹情绪可怎么办?
2、案例分析:
彬彬的这种症状,归根到底是由于某种心理需求引起的。吴祯分析说,有的孩子表现欲过强,总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有的孩子缺少玩伴,生活单调,用这种方式发泄精力,“其实这些都是宝宝寻找自我的一种方式。”这就如同成人用逛街、唱歌、运动等方式来宣泄感情一样。“这其实也是一种心理暗示,他们需要父母更多的爱和关注。”
3、应对方法:
父母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让宝宝在客人面前也变得乖巧可爱:
1.客人来之前,先给宝宝一定的心理准备,并跟宝宝讲道理,还可以提出奖惩措施。
2.在向客人介绍其他客人的时候,也不应忘记把宝宝介绍给客人,并在客人面前有意地赞扬宝宝,让他们觉得自己没有因客人的到来而被忽视。
3.如果宝宝在客人来的时候提出过分的要求,父母不要妥协也不要训斥,可以用沟通的方式来引导,因为训斥有可能使宝宝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
案例2,回顾、分析以及方法
1、案例回顾:
妈妈带着两岁的琳琳到社区散步,路上遇到几个熟人便闲聊了起来。熟人的宝宝看中琳琳手中的娃娃,“乖,给妹妹玩玩吧,都是好朋友。”琳琳死活不肯。连哄带骗,终于让琳琳对娃娃放了手,可过了一会儿,琳琳又去抢,还把别人家的宝宝推倒在地。
2、案例分析:
两岁孩子在这个时候开始进入社会,幼儿园里他们会遇到老师、其他的孩子,生活中突然多了那么多人,宝宝并不太懂得如何和他们相处。
吴祯说,分享、交换、合作游戏,属于比较高级、复杂的交往方式,宝宝们并不太能理解,所以当矛盾产生,他们会诉诸武力,具有攻击性。
3、应对方法;
父母首先要明确孩子的交往意愿,如果宝宝不知道该如何去玩,你可以通过示范来帮助宝宝。在遇到冲突时,父母应保持公平,不要自主地判断谁对谁错,而应该从实际出发。如果自己的孩子被侵犯了,你应当帮孩子为自己说话,反之应该教他道歉认错。这样宝宝就会慢慢学会收敛攻击行为,而选择用更可接受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孩子闹情绪的心理特点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或依偎在父母的怀抱里,享受着父母给予的温暖,给予的爱;或跟随在父母亲的周围,在父母羽翼的爱抚下快乐的玩耍。这时候孩子的心灵清净的像一张白纸,不着一点污垢,他们除了享受爱没有一丝忧愁,世界对他们来说是无比的纯洁,无比的让他们放心。而这时的父母面对着孩子投来的纯洁的目光,美丽的笑靥,想的就是如何给孩子以最深的爱,他们完全沉浸在对孩子的爱的喜悦中,至于孩子在想什么,做父母没必要知道,也不想知道。
小红帽、大灰狼、白雪公主、小矮人,他们都是曾活跃在每个人孩提时代梦境中的童话人物。你能相信吗?他们已悄悄走出童话书,成为了解孩子个性的好帮手。
运用七组童话人物形象卡片,全面测出儿童的29个个性特征变量。
9岁的男孩小Z生活在北京一个中等偏上水平家庭里,最近他可不太让父母省心。不但在家经常闹情绪,顶撞父母,在学校里也总和同学闹别扭。老师说,小Z爱出风头,经常撒谎,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待着,显得有些孤僻。心急的母亲来到中科院心理所,希望专家们能找到小Z行为异常的原因。
让人意外的是,等待小Z的不是连篇累牍的各式问卷,也不是专家面对面因势利导的谈话,而是进行一项从没听说过的“童话故事测试”。半信半疑的母亲被告知千万不要和孩子说,接下来要做的是心理测试,因为这样会加重他们的紧张情绪,影响测试的效果。
小Z走进测试室,放在他面前的是一套三张画有不同的小红帽形象的卡片,其中两张和童话书插图以及电影中的小红帽形象非常相似,而另一个则不太常见。他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心里充满了迷惑。
李育辉博士面带微笑地向小Z说道:“小Z,你好,听说你看过很多童话故事,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讲故事的游戏好吗?”然后指着图片问道:“你看,图片上的每个小红帽都在想什么呢?”小Z眨眨眼睛想了一会儿,慢慢讲出了自己的想法。她接着又问了两个问题:你觉得哪一个是童话中的小红帽?为什么?如果你是大灰狼你会选择吃掉哪个小红帽?为什么?小Z回答时,她认真地做着记录。可不要小看这些简单的题目,它们可是专家们精心设计用来评估儿童个性特征的,如卓越性、助人性、焦虑、抑郁、攻击性等等。
讲完了这一组图,李育辉博士又先后拿出了四组一套三张的图片,每一套中分别对应三种不同的大灰狼、小矮人、巨人和女巫形象,还有两组图是白雪公主和小红帽故事中的场景。她采取同样的方法启发小Z思考回答类似的问题,就这样整个测验经历了大约45分钟,而整套童话故事测验的目标是考察小Z的29个人格变量。
测验结果发现,小Z在“物质欲望”、“矛盾心理”、“对卓越感的追求”、“财产拥有感”、“支配攻击”、“情感需求”和“怪异回答”几个变量指标上得分偏高,而在“与母亲的关系”上得分偏低。
李育辉博士分析说,小Z有获得金钱玩具以及过富裕生活的较强欲望,同时对身边的物品有强烈的占有欲,喜欢自我表现,攻击性强,情绪容易反复,有轻微的自恋心理,现在小Z和母亲关系不能满足他的需求,两人没有良好的依恋与沟通。
对小Z的测试表明,“他在情感上比较压抑,渴望被关注,用否认和拒绝作为自己的防御机制。这些都和他母亲反映的情况十分吻合。”
童话世界中大量象征符号,体现了儿童在成长中表现出的矛盾和焦虑真有这么神吗?用童话人物形象也能测出儿童的性格?
李育辉博士告诉记者,“这项研究运用了投射测试的方法。所谓‘投射’,指个人把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等,不自觉地安放到外部对象上去的一种心理操作过程。投射测验常常选用没有固定意义的测题来观察被测试者的反应,借以考察其所投射的人格特征和深层心理机制。”
选择童话作为测试的媒介,绝非随意为之。
李育辉博士介绍说: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童话故事反映了人类心理最原始的部分,它与梦境有相同之处,像梦一样,童话世界中使用了大量象征符号,体现了儿童在生长发育阶段中所表现出来的矛盾和焦虑。童话故事可以把无意识的幻想或潜意识中的冲动转化成有条不紊的叙述,使用隐含的形式和象征转变成为有声的欲望。
所以,心理学家一直希望通过童话来对儿童进行心理测试。希腊心理学家C.coulacoglou经历多年研究,编制出了《童话故事测验》(英文缩写FIT),主要以图片作为刺激材料检测7-12岁儿童的特征,而这次对北京儿童的测试也主要依据这个工具。
测试选择的《小红帽》、《白雪公主》故事,在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中有共通性。
小红帽、白雪公主和巨人都是西方童话中的人物,用它来测试中国儿童能有效吗?面对记者的疑问,李育辉解释说,“测试选择的小红帽、白雪公主、巨人等故事,在中西文化中有共通性。”
“比如,《小红帽》其实是讲一个小女孩独自一个人去完成任务将面对的危险。在中国的故事里,故事可能不叫小红帽,但是故事框架是一样的。《白雪公主》讲的是女儿和继母关系的冲突,这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也都会涉及到。”不过考虑到中西方之间文化的差异,为使测试结果更准确,心理所的张建新研究员对这个测验进行了精心修订,这就更加保证了其中的科学性。
小Z可不是接受这项测验的唯一幸运儿,李育辉博士和张建新研究员,先后对138名儿童心理进行了测试。他们还将测试结果和希腊431名7-12岁儿童的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于是从前中国儿童一些不被重视的个性特征浮出水面。
情感和物质需求在中国儿童的人格结构中占首要位置,嫉妒攻击得分也较高。
结果显示,中国儿童在归属需求、嫉妒攻击、口腔需求、情感需求、物质需求、性关注、追求卓越和抑郁这8个变量上的得分要明显高于希腊儿童,“情感和物质需求”在中国儿童的人格结构中占首要位置。
李育辉博士认为,中国儿童在情感和物质上的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这和目前大部分的家庭物质生活并不富裕有关;同时,由于生存压力的加大,使得越来越多的父母同时外出工作,减少了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子女也会更多地出现情感上的需求。在情感和物质上的相对缺乏,很容易导致出现一系列的情绪问题,抑郁便是其中最典型的表现之一。
中国儿童在嫉妒攻击上的得分较高,极有可能是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所造成的。
李育辉博士分析说,根据心理动力学理论,儿童的嫉妒最初大多是针对自己的兄弟姐妹,并在与兄弟姐妹的相处中学会克服。中国的家庭大部分只有一个孩子,他们可能无法顺利地学会克服自己的嫉妒心理,从而在同伴关系中出现更多对同性的嫉妒攻击行为。
在结果对比中还发现,中国儿童更多地表现出对集体关系的归属感,而希腊儿童更多表现出独立性和自我认同感。对此,李育辉解释说,社会心理学很多研究表明,多数欧洲国家和美国的个体主义文化强调个人的需要和成就,生活在这种文化中的个体倾向于把自己看成是独立的人。而亚洲、非洲和中南美洲的很多国家强调集体主义文化,生活在这种文化中的个体倾向于把自己归属于一个较大的群体,如家庭、同伴和国家。中国儿童在总体上具有更高的归属需求,这表明中国儿童更重视集体关系和同伴之间的交往。这一结果与已有的成人跨文化人格研究比较一致,这说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不仅对成年人的人格产生影响,对于儿童也有着类似的作用。
孩子闹情绪时父母的正确解决步骤
步骤一:理解、接纳孩子的情绪
如果孩子出现情绪反应,父母要先用同理心和倾听的技巧,接纳孩子的情绪。当孩子知道你愿意理解他的感受,就会慢慢将心情沉淀下来。同理孩子的情绪,并不代表同意孩子的行为,更不是放任孩子把情绪表现当成工具,对父母予取予求。要让孩子明白:所有的感觉都是可以被接纳的,但是不当的行为必须被规范。
步骤二:协助孩子觉察,表达情绪,并理清原因
接下来,父母要运用言语反映孩子的真实感受,协助孩子觉察、认清自己的情绪,例如:”看你哭得这么伤心,一定很难过,对不对?”响应孩子的感受,可以让孩子明了自己的感觉。
之后用开放性的提问方式,例如:“今天是不是发生什么事了?”协助孩子正确表达情绪,厘清情绪背后的原因。只有找到情绪反应的真正原因,掌握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对症下药。
步骤三:引导孩子调整认知,思考解决方案
等孩子情绪缓和下来,引导他调整认知,从另一种角度看待引起他困扰的事情,例如:”玩具被同学不小心弄坏了,你觉得很生气。但是你打人没办法让玩具恢复原状。我们一起想想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好不好?”
孩子的情绪问题往往是情商问题。有教育专家曾说过,“EQ教育不是特效药,而是汉方药”。孩子的改变需要时间,帮助培养情绪力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一旦开始,就会渐入佳境。
只要父母投入时间和耐心,运用技巧和练习,就能调好孩子的情绪体质,让孩子知道自己可以有所选择,做自己情绪的主人。爸爸妈妈们不妨把这三个步骤告诉身边的父母,不要再踩雷区,伤害孩子了。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