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哪些地方对孩子的有影响
父母的哪些地方对孩子的有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很多地方都影响着孩子,孩子会学习父母身上的品质、性格。然后逐渐演变成自己的性格。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一起来看看吧。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地方
1、家庭成员的政治、思想、道德状况
这是学生的家庭德育环境。家庭成员对孩子的影响是直接的,巨大的,而且也是复杂的。有的家庭、政治、思想、道德倾向与表现比较长一致,是一种有明显特征的德育环境。有的家庭,政治、思想、道德倾向与表现不一致,对孩子的影响就需具体分析,看他接受哪方面的影响更多些。其中要特别注意家庭成员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对孩子的影响。
2、家庭的人际关系状况
一个家庭的人际关系如何,既是德育环境,又是智育环境。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有直接影响。经常吵架斗气,以至闹分家闹离婚的家庭,会使孩子产生没有温暖、没有爱、厌烦、恐惧等心理,从而导致思想消沉,学习也没动力。
而家庭人际关系双由多方面因素决定,有经济的,有思想的,有道德的,有政治的,也有性格的。认清不同的因素,对认识学生的表现很有益处。仅仅笼统地认为人际关系不好而没有对多方面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往往在做孩子工作时不知如何下手。
3、家庭对孩子思想品质的教育状况
是否在思想品德方面对孩子有严格要求,而且经常抓紧教育。在这方面,各个家庭是很不一样的,它反映了家庭教育的自觉程度和实际水平。有的家庭对孩子只有期望,没有具体要求,也没有经常做好教育工作;有的家庭有仅有期望,而且能不断提出具体要求,及时做好教育工作。这方面,能否与学校、班集体积极配合也是很要紧的。
4、家长是否尊重孩子的人格
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而不搞“虐待型”的教育,这既是教育思想问题,又是教育方法问题。有些家长,自身表现不错,但有严重的封建家长制作风,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讲民主,不进行说服教育,却用错误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呵斥、讽刺、挖苦、各种方式的体罚和强制,结果把孩子“逼”上了下坡路。
5、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是否适当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曾对自己的孩子有美好的期望,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及所表现出的情况,家长的期望值有的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有专家曾在一所中学初一年级新生家长中做过调查,许多家长由于这是一所普通学校而对孩子的期望一下子跌落下来,有的家长甚至表示完失望了。需知,家长对孩子期望值的变化,会在言谈话语以至行动中表现出来,这就直接影响孩子的心态、情绪从而导致孩子的自我期望也会发生变化。家必须注意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过低的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工作。
各个类型的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影响
(1)“权威民主型”父母,即“高要求、高反应”型。此类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方面有适当的“高”和“严”。有明确合理的要求,会为孩子设立一定的行为目标,对孩子不合理的任性行为作出适当的限制并督促孩子努力达到目标;同时,他们并不缺乏父母应该有的温情,能主动关爱孩子,能够耐心的倾听孩子的述说,而且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励孩子自我成长。这类父母施行“理性、严格、民主、关爱和耐心”的教育方式。在这样的教导之下,孩子会慢慢养成自信、独立、合作、积极乐观、善社交等良好的性格品质。
(2)“专制型”父母,即“高要求、低反应”型。这类父母会拿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而没有意识到过高的要求对孩子的个性是一种变相的扼杀;他们不能接受孩子的反馈,对孩子缺乏热情和关爱,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不能及时鼓励和表扬孩子。在这种“专制”下,孩子容易形成对抗、自卑、焦虑、退缩、依赖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3)“溺爱型”父母,即“低要求、高反应”型。因父母过度的溺爱而有了今天的“小皇帝、小公主”,这类父母对孩子充满了无尽的期望和爱,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但他们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这些孩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的依赖、任性、冲动、幼稚、自私,做事没有恒心、耐心。
(4)“忽视型”(即冷漠型)父母,即“低要求、低反应”型。这类父母不关心孩子的成长,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要求和行为标准,对孩子冷漠,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爱。这类孩子自控能力差,对一切都采取消极的态度,还会有其他的不良心理特征。
“专制型”教养方式会导致儿童缺反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事优柔寡断,心理上容易产生抑郁和焦虑,缺乏学习的灵活性;“溺爱型”会使儿童缺乏创新能力,影响儿童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发展;“忽视型”会使儿童学习注意力转移,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将会荒废学业。只有在“权威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下,孩子思维活跃,富有想象力,自控能力强,做事有主见,并且能够听取意见,积极改进,学习灵活刻苦,善于和同学交流。“权威”体现了两层含义,一是体现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即“权力”,父母具有养育孩子的义务,同时也有教养的权力;二是体现孩子对父母的反馈态度,继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这是亲子间互动的结果。
父母教育风格对孩子的影响
将近半个世纪前,心理学家就发现:父母的养育风格,直接决定了亲子交往的质量,是影响教育效果的神奇“开关”,对于孩子的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影响深远。
父母的养育风格,可以分为4种类型:
1、权威型
父母的特点:
关心孩子,倾听孩子,对孩子的需要能作出敏感的反应,给孩子贴心的帮助,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对孩子提出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是一个人适应社会所必需的,而不是从父母自身的喜好或者情绪出发的,因此也是理性的、一贯的。
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要对他提出这些要求,同时鼓励孩子与自己交流。
家庭的气氛:
父母和孩子很亲密,情感和思想的交流都很充分。
孩子觉得父母可亲可敬,信赖父母,对父母的教育持开放和接受的态度,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
孩子的发展:
孩子易于形成友善、真诚、合作、自立的品质,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社会适应良好,能愉快而自信地学习。
2、专制型
父母的特点:
对孩子控制得很严,并且要孩子无条件服从自己的各种要求,一旦孩子违反,会严厉地惩罚孩子。
与权威型父母相比,他们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更多从自己的喜好出发,很少跟孩子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使孩子几乎无法独立选择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不关心孩子,孩子感受不到他们的温暖和支持。
孩子的发展:
在这类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容易形成行为上的两面性,而且焦虑、退缩、不满、对人缺乏信任,同时也缺乏自信,心情不开朗,容易产生报复心理和攻击行为。
3、纵容型
父母的特点:
无条件地爱和接受孩子,但对孩子没有要求,不加控制,或者即便提了要求,也不坚持让孩子做到,大有尽量让孩子自我管理的味道。
孩子的发展:
由于缺乏指引,孩子常常不知道一件事情自己该不该做、做得对不对。
这些孩子看上去是家里的“小皇帝”,但是内心常常焦虑不安,而且心理发展不成熟,自控能力很差,缺乏进取心和探索精神。
4、忽略型
父母的特点:
更多地沉浸在自己的需要中,既不关心孩子,也不对孩子提要求。
对孩子漠然、拒绝,亲子之间缺乏交往和沟通。
孩子的发展:
产生很多行为问题,身心都得不到健康发展。
养育风格理论得到了很有力的证实,但是,人们也发现,当它走进东方文化时,却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中国家庭强调孩子孝敬父母、父母严格管教孩子,很容易被划分到专制型中。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子孝”的另一面是“父慈”:父母既要教给孩子适当的行为规范,也要给孩子温暖和关爱,保持家庭和睦。这更接近权威型的养育风格,而不同于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苛求和支配。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利于孩子成长的亲子关系中,都有一些共同的要素,那就是:父母对孩子成长的期待和关怀。
判断父母的养育风格可以依据两个标准:一是父母是否关爱孩子,二是父母对孩子是否提出要求。既关爱孩子,又对孩子有要求的父母,是权威型(或称民主型)父母;对孩子缺乏关爱,但严格要求的是专制型父母;关爱孩子,但对孩子没有要求的是纵容型父母;对孩子既无关爱,也无要求的是忽略型父母。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