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新闻资讯 > 教育 > 高二语文必修3阿房宫赋教案

高二语文必修3阿房宫赋教案

时间: 朝燕820 分享

高二语文必修3阿房宫赋教案

  《阿房宫赋》是晚唐诗人杜牧的一篇名赋,也是传统语文教学的重点篇目!为了方便语文教师讲解好此课,下面学习啦小编整理了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3阿房宫赋教案以供大家阅读。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3阿房宫赋教案

  学习目标

  1.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2.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词语

  难点:内容理解

  学法导引

  1、 读课文,理清全文的结构。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每个部分内还可分成小的不同层次,自己试一下。

  案例剖析

  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及特点。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分析:起势雄健,涵盖全文。乍看似乎仅仅是叙事;实则于叙事中寓褒贬,并为此后的许多文字埋下根子。起笔极言秦兴之骤,实为下文议秦亡之速埋下伏笔。“六王”为什么会“毕”?“四海”为什么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这些问题就会得到解答。“六王”之“毕”,其原因就在自身,那么,秦能统一四海的原因,也就不言可知了。这两句一抑一场;而扬秦又是为更有力地抑秦蓄势。后二句“蜀山兀,阿房出”,一因一果,反映了一苦一乐,六个字概括了无限深广的内容。“兀”“出”两字,力重千钧,而从“兀”到“出”的过程,更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像的广阔天地。阿房宫的宏大,秦始皇的骄奢,人民的血汗和生命,均可由此想见。更深一层来想,“六王”既以“不爱其人”而覆亡,秦始皇又将自己的淫乐建筑在人民的苦难之上,那么,从“六王”的已“毕”,不是很可以预见秦的将“毕”吗?以四个三字句发端,一句一意,层层逼进;又句句押韵,音节迅急,有如骏马下坡,俊快无比。

  2、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他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性,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分析:细读全文,不难看出作者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第1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第2段叙写官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第3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第4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爱民。篇末4句言简意赅,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

  由此可见,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以敬诫“后人”是全文主旨。联系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所说的“宝历(唐敬宗的年号——5;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以看出这“后人”指的应是当时最高统治者。

  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分析;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分析: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

  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

  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搂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搂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灿”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

  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把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

  5、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六国论》、《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

  分析: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它的文学色彩更浓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写、铺陈、夸饰等文学手法的运用,所以《阿房宫赋》前三小节不拘于具体的“现实和真实”,而是发挥想象和联想极力描绘秦的奢靡荒淫。《过秦论》和《六国论》严格说应是一篇史论,它应以史为依据、基础,所以应集中更多的笔墨来陈述、记叙相关的历史史实,再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巩固训练

  1. 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蜀山兀(wú) 辘辘(lùlù)远听 鼎铛(dāng)玉石

  B、囷囷(qūnqūn)焉尽态极妍(yàn) 架梁之椽(yuān)

  C、阿(ē)房宫 剽(piāo)掠其人 金块珠砾(lì)

  D、尽锱铢(zhīzhū) 妃嫔媵嫱(yǐngqiāng) 逦(líyí)迤

  2. 下列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六王毕,四海一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B、人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奈何取之尽锱、铢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 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盘盘焉,囷囷焉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骊山北构而西折 谁得而族灭也

  C、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D.多于九土之城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 下列加点词语含义与现在相同的一组是: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5. 杜牧,字_______,号_______,晚唐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________合称为“小李杜”,有文集《_________________》。

  6. 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 阿房宫的来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宫人的生活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秦爱纷奢”的具体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秦亡的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背诵全文。

  ★阅读下文完成8-11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8.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9.文中划线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

  10.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宋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人;④是指宋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11.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知识拓展

  (一)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

  前赤壁赋(节选) 苏轼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子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2.下列四组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相与枕藉乎舟中

  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且夫天地之间

  C.抱明月而长终 而又何羡乎?

  D.不知东方之既白 目遇之而成色

  13.对文中划线的四句话的翻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固一世之雄也”:确实是一代英雄。

  B.“哀吾生之须臾”:哀叹我们人生短暂。

  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人生的成功与失败是有规律是,不应消极。

  D、“不知东方之既白”: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

  14.对文中“客”与“苏子”的观点转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人高度称赞了曹操这样的英雄,委婉都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伤感。

  B、客人大有“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的苦恼和无可奈何。

  C、苏子的思想则较为积极,水长流,月永生,宇宙和人生都是永恒的。

  D、苏子还认为,只要投人大自然,能及时捕捉造化的各种美,人生就是幸福快乐的了。

  15.对本文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主客对答实际上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客的观点代表了苏轼的生活苦恼,主的观点则代表了苏轼的超脱领悟,

  B、本文即是一篇抒情小赋,而就其内涵来说,更是一篇哲理小赋,包含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和领悟。

  C、看得出作者苏轼这时对人生的看法还是积极乐观旷达的,是能够融入大自然并享受大自然的。

  D、不论是从文体角度还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比较,本文和杜牧的《阿房宫赋》都很为接近。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6-17题:

  过骊山作 杜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6.请分别从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 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

  ★研究型学习方案(任选一题)

  18、搜集整理杜牧的经典作品,编辑一册《杜牧诗文集》,而后谈谈杜牧诗文的文学价值。

  19、搜集整理有关揭示秦朝灭亡的古今文章,写一篇《秦朝灭亡之我见》的文字,要求观点新颖,见解深刻,有独到之处。

  [参考答案]

  1.C 2.C 3.D 4.C 5.牧之、樊川、李商隐、《樊川文集》 6.略 7、略8.B 8.B 10.B 11.C 12.B 13.C(月亮有盈有虚,但始终没有消失) 14.A 15.D (颇不相同,此为散赋,语言平易,多为散句) 16、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17. (说明)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末两句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被牧童失火烧毁,他自己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这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
看了高二语文必修3阿房宫赋教案的人还看:

1.高二上册语文长安晚秋教学设计

2.高二上册语文屈原列传教案

3.高二上册语文长江三峡教案

4.高二上册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5.高二上册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

6.古诗《长安晚秋》阅读题的答案

2626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