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的特性教案
一个好的数学教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接下来,学习啦小编就和大家介绍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的特性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的特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能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对应关系,会在三角形内画高,初步了解三角形的外高。
2.在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三角形的定义,理解“围成”的含义;在画高的过程中感受三角形底与高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图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积累在三角形内画高等数学活动经验。
4.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勇于质疑的良好品质。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是基于对《课标》的理解。《数学课程课标(2011年版)》第二学段的学段目标规定要:“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认识三角形,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我今天不探索面积,但要为今后三角形面积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是基于对教材的解读。“三角形的认识” 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属《图形与几何》范畴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三角形,并且认识了线段和角,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因此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 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也为今后学习 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等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收获良好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特别是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的学习为学生继续学习“三角形的高”做好了准备。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虽然四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空间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
依据《课标》和教材的编写意图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三角形的概念、会画指定底边的高。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我确定本课的难点是能准确画出指定底边的高。教师准备:课件一套,三角尺一个。学生准备:三角板,铅笔,白纸。
三、学法指导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有恰当的学法、教法,需要一定的教学手段。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这一理念;本节课主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独立思考,抽象概括,交流展示等学习方法。
四、教法选用
学法确定,教法必须与学法对应。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所以在这节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
1.动手操作,自主探究。通过动手画三角形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在画三角形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三角形底与高的相互依存性,为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奠定基础。
2.观察比较法。通过学生对不同作品的观察比较,了解学生对三角形本质的理解。
3.引导发现法。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的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学习地内在动机,进一步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理解和巩固知识。
五、教学流程
教学方法要依托教学资源支撑,通过教学活动去实现,教学活动又需要一定的程序来推进。课标指出:教师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充分提供给学生从是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会和运用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于是,我把本节课设计成以下几个环节:
(一)看图导入、揭示概念
课件出示古金字塔和安康汉江三桥画面,在帮助学生感受各种形状的三角形的同时,初步感受三角形在大桥中的作用,感受三角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接着通过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唤起学生对三角形的回忆,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本质属性,尝试概括三角形的含义。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并会用字母表示
在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后设计了让学生上黑板指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的活动,对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进行反馈训练,这里为学生设计一个坑,让他跳不出来的时候才告诉他,为了表达方便可以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使学生明白用字母表示三角形这一知识产生的必要性。同时也能很好的调节课堂气氛。
2.学习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的底和高是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必要条件,对三角形高的掌握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在三角形内画高其实质是“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一知识的迁移。这一难点内容由“教师演示——学生尝试——交流展示”几个环节来突破。“三角形共有三条高”引导学生在不经意间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解释,较好的处理了教师教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
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必要途径,教师采用不同层次的练习的方法,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能够学有所用,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四)联系生活发挥想象
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生活数学化,落实空间观念的培养。
生活是数学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如何引导学生把握数学与生活的丰富关联,尤其是引导学生带着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现实生活,发现其中的数学内涵,无疑是我们当下数学教学理应追求的重要目标。只是如何去看待和把握两者的关系,我们通常有着两种不同的方向:其一,是由生活向数学的抽象与归纳;其二:则是由数学向生活 的演绎与想像。之前,我们上这节课,更多的是作出第一种努力。
看了四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的特性教案的人还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