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一个苹果》教案(2)
五年级上册语文《一个苹果》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一个苹果》教学反思
《一个苹果》记叙了在抗美援朝时期的一个防炮洞中,八位志愿军战士尽管干渴得厉害,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的故事,歌颂了志愿军战士相互关怀体贴的阶级友情。本文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由于本课内容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所以学生需要提前对那个时期的有关知识进行了解。课前有网上下载一些《上甘岭战役》的影片让学生观看。整节课以“揭示课题,简介背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深入探究”——“全班交流,升华思想”进行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悟体现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并注意培养学生积累词句。
第二课时打算在学生写的基础上去了解学生对于这一课的掌握情况,我一下课对三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大致的了解,知道学生对于文本理解还不够深入,于是第二节课我再次让学生细读课文,抓住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外貌的句子进行指导朗读,并引导学生读懂本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比如写火线运输员、连长、步话机员小李、伤病员小篮,文本详写,而司号员、卫生员、小胡、小张就略写)
自我感觉第一课时虽然快了一些,但感觉到较满意的是当学生有生成时,我能较大胆地就势引导,没有完全按预设的去做。由于学生能力问题,于是出现在整体感知课文花了较多时间,但是我想这也是班级的实际情况,该花时间得花时间。所以在“细读课文”这一环节就较草草收,指导朗读还不到位,其实可以把写的环节取消,放在指导朗读上。而且在细读课文这一环节,老师较不敢放开,于是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对于高年级的课文,特别是有关战争的文本,到底该如何更好的把握,这是在今后教学中需要努力的地方。
相信通过这种有教必研必评的形式,教师的业务教学能力一定会慢慢提高。
《一个苹果》课文原文
黄昏时候,五连派来的一个火线运输员闪进了我们的防炮洞。他顶多不过二十岁,长得矮矮的,瘦瘦的。卸完了身上背着的弹药,他随手递给我一个苹果:“连长,给您!”防炮洞只有三米长,两米宽。借着洞口的亮光,我看到他满身尘土,裤子撕了好几道口子,脚脖子上还划破了好几处,血迹斑斑。显然,一路上他是爬过来的,通过敌人的炮火封锁可不是轻易的事。我看着他那流着汗水的脸,惊讶地问: “哪儿来的苹果呀?”
“半路上捡到的。连长,你嗓子哑了,吃了润润喉咙吧!”
我已经几天没喝过一口水,喉咙早就干得烟熏火燎似的。不用说,战士们一定也渴得受不住了。但是我想,运输员这些天在火线上跑来跑去,比我们更艰苦,就对他说:“你太辛苦了,还是你吃了吧。”
“不,我在路上可以喝凉水。”他非常固执,说什么也不肯吃。其实谁都知道,通往后方的三里路之内,是一滴水也找不到着的。
我望着这个擦得很干净的苹果,它青里透红,散发出诱人的香味。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
“给谁吃呢?”我拿着苹果翻来覆去地想。这时候,我身旁的步话机员小李正用沙哑的声音向上级报告战斗情况。这个爱说爱唱的小伙子白天黑夜都守在步话机旁,这些天一直没有休息。他的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口子,脸上挂满灰尘,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
“小李,这个苹果你吃了吧,好润润喉咙。”我把苹果给了他。
小李出神地看着我,回头看了看另外几个人,又看了看躺着的伤员小蓝。他接过苹果,转手给了小蓝。
小蓝是通讯员,在一次执行任务时被炮禅打断了右腿。他安静地躺着,很少听到他呻吟。他的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小蓝拿起苹果,张开嘴正要吃,突然向周围望了望,立刻把嘴闭住了。他发现,原来只有一个苹果。
“连长,您几天没喝水了。您吃吧,吃了好指挥我们打仗。”小蓝把苹果递给了我。
等到发起冲锋的时候,没有号声可不成呀!我把苹果递给了司号员。司号员说什么也不肯吃,转手递给了身旁的卫生员,卫生员又把它递给了自己日夜照顾的伤员小蓝。苹果转了个圈儿,最后又回到我手里。
再这样传下去是没有用的。我知道:在这样艰苦的时候,我不吃,他们是决不肯吃的。于是我决定,防炮洞的八个人一起来分吃这个苹果。
吃苹果也要作一番动员。我说:“同志们,我们能够赶走敌人,夺回阵地,难道我们就不能吃掉这个苹果吗?来,一人吃一口!” 说完,我先咬了一口,把苹果传给步话机员小李。小李放到嘴边,咬了一小口,交给身旁的小胡。小胡咬了一口,传给了小张。这样一个挨一个地传下去,转了一圈,苹果还剩下大半个。
“谁没有吃?”我问。可是谁也不回答。
我刚想命令大家认真地把苹果吃了,忽然觉得防炮洞里格外沉静。我看见步话机员小李的面颊上闪动着晶莹的泪珠,再看看周围,别的同志也都在擦眼睛。一瞬间,我的喉咙被心中激起的强烈感情堵住了。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我被这种战友间的关怀激动着,迸出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