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究竟能不能搞科学?他给了世界一个答案
他,是中国发展核武器的组织协调者和总设计师,
人们称他领导的研究所为“满门忠烈”。
他,是第二代居里夫妇的学生,
又与妻子一同被西方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他就是钱三强。今天是他的忌日。
他从小就爱锻炼身体又排行老三,
被小伙伴称为三强,
后来就索性改成了钱三强这一名字。
中学毕业的时候,
少年和今天的孩子一样即将面临高考。
他没有选择在北大任教的父亲所教的文学学科
——这大概会给他带来顺风顺水的人生,
而是坚定地去报预科班学理。
当时填报这一志愿若在今天估计会让不少人感到不解,
但少年意志和决心却如此坚定,
因为他认为:
要使国家摆脱屈辱,
走向富强,除了建设强大工业,
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别无他途。
钱三强在1936年清华物理系毕业后,
37年赴法国居里实验室留学,
师从约里奥·居里夫妇,
在这二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指导下,
从事核物理的研究。
40年钱三强和他夫人何泽慧一起发现了铀元素的裂变,
除了有二分裂以外,
还可以有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
对当时的核物理研究而言,
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
因而获得1946年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
钱三强本人也被聘任为研究所的研究教授,
这是留法华人中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中国人究竟能不能搞科学?
这便是一个自强不息的中国人给世界的答案。
无论是面对多么绝望的现实,
但只要有人愿意脚踏实地、艰苦攀登,
是有可能创造奇迹的。
1948年,
昔日的少年舍弃欧洲最好的科研条件和福利待遇毅然回到了中国,
他说:
虽然科学没有国界,
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
祖国再穷,是自己的。
而且正因为她贫穷落后,
更需要我们努力去改变她的面貌。
他不但要证明中国人行,
还要证明中国也行。
于是,1948年初夏,
国内正在进行解放战争,
华北地区战火纷飞,
钱三强接受了北平几所大学和中央研究院的邀请,
放弃了他们在法国良好的研究工作条件和优裕的生活,
为了发展祖国的原子能事业,
毅然带着襁褓中的婴儿,
乘船回到祖国,
那一年钱三强还不到三十五岁,
正是风华正茂,
创建事业的大好年龄。
接下来的事情我们都耳熟能详了,
他的名字在学界销声匿迹了,
而与之相伴的,
是在戈壁滩和实验室无数个艰苦卓绝的日日夜夜。
1964年10月16日,伴随着一声巨响,
我国西部上空升腾起第一朵蘑菇云,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而此时,两弹研制的总设计师钱三强,
却开始了为期几个月的“四清”生活,
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与此同时,北京地区的庆功会正如火如荼地举行,
与钱三强同单位的几位领导都拍了照、登了报,
只有钱三强一人不在。
当有人问起时,钱三强笑着说:
“有几个作代表就行了,缺一个不算什么。”
1982年,年近70的钱三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
借用了马克思的一段话回顾了他对原子能事业的坚持与热爱: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
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
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做的牺牲;
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
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
1992年的6月28日,
“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
“中国原子弹氢弹之父”
钱三强在北京溘然长辞。
这个日子,请问:还有多少国人记得?
真正的贵族,
不是因出身豪门,就生活奢靡,
不是因路人皆知,就高人一等,
真正的国家精神,
不是戏子影星小鲜肉的浮华,
而是自强不息,为信念誓死不渝,
永远满怀一颗赤子之心,
为了祖国无止境的付出,
从未考虑过丝毫的索取。
这才是,
令人佩服到五体投地的中国贵族,
这才是,
真正强大到令人窒息的国家精神!
2018年6月28日,
钱三强逝世26周年,
在这个躁动不安的社会,
值得再次深思与自省。
究竟是什么让社会变得愈加浮躁与不安,
那些被忽视的民族精神又被藏到了哪里。
请让我们再次向伟人致敬,
向国士风骨、国之栋梁致敬。
将他的故事,将他的风骨,
转发,传播,
呼唤真正的中国贵族及国家精神回归!
愿代代民族之光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
愿国之栋梁万古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