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有助戒毒?他为青少年建“防毒墙”
尽管他们吸食了毒品,但并不能将他们看作是做错事的孩子,而是大人或者环境出现了问题。”近日,戒毒专家、现任中国禁毒基金会名誉理事的王静波说,每当遇到戒毒的少年时,他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解少年的故事上,从故事中找到他们吸食毒品的原因,把原因解决了,孩子吸毒的问题也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对王静波来讲,暑假是一个忙碌的时间点,总有一些年轻人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吸食毒品,他常常奔走在各个中学与大学之间,让学生参与到各种禁毒活动中,在暑期了解到更多禁毒的知识,也让家长知道毒品的危害。
在王静波的眼中,没有一个少年是“可以放弃”的。“年龄小的吸毒者,往往都是‘误入歧途’,其实很快就能戒掉。”今年暑假,王静波又奔波在各所中学及大学之间,向学生宣传毒品的危害,希望他们不要因为“好奇”而吸食毒品。
从戒毒到宣传禁毒
“我曾经是一名军人,转业后在公安系统工作。”王静波说,他来自安徽亳州市,当地正是神医华佗的故里。他家也是一个中医世家,年少的他并没有如家人的期望那样继承家学,而是参军当了一名军人。
上世纪80年代,王静波入伍进入南京军区某部,退伍后进入公安系统。那时,中国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毒品也渐渐传入中国。
“也许正是职业的特殊性,让我成为了当时比较早接触到禁毒的人。”王静波回忆说,当时毒品还算是新鲜的“玩意儿”,而且种类相对单一,就是海洛因。搞公安工作,让他接触的案件也比较多,他发现当时的许多案件就已与毒品挂上了钩。
由于王静波从小就对中医药十分熟悉,在做警察期间,他就想试着用自己的中医药知识,帮助吸毒人员戒毒,“然后我就下海了,一边经营中药材,另外一边就是在发挥自己了解的毒品知识,研发戒毒产品。”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王静波正式进入了戒毒领域。“现在的毒品种类越来越多,发展越来越快,我发现,无论提出什么戒毒措施,似乎都赶不上毒品变异的步伐。”王静波说,如今,他越来越重视宣传禁毒。
暑期应建“防毒墙”
暑期,对于学生来讲是放松的时间,也是需要家人陪伴的时间。但是,往往由于大人工作忙,没办法一直陪伴孩子,毒品也在这个时间“乘虚而入”了。
王静波说,有极少数高中毕业生在高考后,因为精神上完全放松,家人放手不管,偶尔会有因“好奇”吸食毒品的情况。在他接触的案例当中,不少孩子是在暑期第一次吸食了毒品。“暑期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不像在学校,接触到的全都是同学。而在暑期,你则会接触到各种各样已经进入社会的曾经‘同学’。”
这些曾经的“同学”,往往成了诱导在校同学吸食毒品的祸源:“试一试没事的”“尝一下没问题”“就一次不会瘾”……这些具有诱惑性的话语,很可能让少年们第一次吸毒。此后,这些“同学”就成为了毒品供应的“上家”,靠出售毒品赚钱。
另外的一种情形与高考失利有关。这些毕业生会受到各种各样“试一试”的邀请,而由于情绪低落,也放松了对于毒品的防备,因此沾染上毒品。
家庭“失爱”染毒品
在王静波的印象中,一个女生的染毒经历最让他感触良多。当时,有一对父母带着女儿到他那里戒毒。
这个女生当时正处青春期,和父母吵了一架之后,就离家出走了。她被在网络上认识的一个中年男人收留,两人还发生了关系,由于那个男人吸毒,在逼迫之下,她也不得不吸食毒品,并因此成瘾。当父母找到她时,她对那个男人早已没有依赖,但却戒不掉毒品。
“她好像对生活中所有的东西都没有了兴趣,除了毒品。”王静波说,青年人吸毒往往是因为某件事的“巨大打击”,他们误入歧途,多是因为家人的关心不够,让他们觉得,只能自己去面对社会的压力,让他们不得不选择逃避。
“染毒”并非是终点
“我经常说,吸食毒品之后,生活与生命并不是因此走到了‘终点’,通过自己和家庭的努力,同样能够走出毒品的阴霾。”王静波说,在暑期,戒毒机构内,经常会看到一些年轻人的面孔,既有高中生,也有大学生,他们都是在家人的陪伴下,到这里戒毒的,“家人并不想孩子吸毒的事情被学校或同学知道。”
这些只是误食毒品的年轻人,因为吸毒的次数并不多,时间也不长,所以通过几个星期的治疗,基本上就可以戒掉。在年轻人戒毒的过程中,他还会向家人做工作,让他们能够用亲情去感动孩子,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戒毒效果。
“‘戒毒之后’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王静波说,吸食毒品特别是误食毒品,戒毒时不要有很大的心理负担,戒毒之后的自己,将会迎来不一样的生活。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