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招生综合素质怎么评?
时间:
若木1由 分享
□学业成绩一直是大学招生的首要标准
□学生顾问在推荐信中的重要性往往超过任课教师
□作文是影响大学招生人员作出判断的重要因素
编者按:我国的高考改革配套方案规定,高中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将计入成绩。人们对此有一系列的担心:综合素质评价是否会因流于形式而无法拉开区分度?如果中学“集中突击”,或给关系学生造假,高校在录取时能否识破?本版编辑特请专门研究考试招生制度的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谈谈美国是如何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希望能给有关方面提供借鉴。
美国是世界上实行大学招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典型国家,几乎所有的顶尖大学都采用了这套已经运行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招生录取制度。
对于社会公众来说,大学招生录取的标准是什么?最终决定是如何作出的?尽管有一些零星资料和招生咨询顾问的介绍,但总体而言,这些都是大学的核心机密,既不对外公布,也不负责对公众作出解释,即使公立大学亦然。这一点受到美国联邦和各州法律的严格保护,除个别例外,公众对此也并无特别兴趣——美国人普遍没有非哪所大学不上的情结。那么,在实践中各大学到底是如何具体运行和操作的呢?
根据我们对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申请及招生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概括说来,这一招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具有如下五个鲜明特点:
首先,学业成绩是大学招生的首要标准。这个事实和许多中国人的认识相反。人们往往认为,美国大学招生并不看重学习成绩。实际上,这是对美国大学招生综合评价体系最大的误读。美国顶尖大学的确不太看重入学考试成绩——满足一定分数标准即可——但它们非常看重学生所修习的中学课程的数量、质量和成绩,特别是大学先修课程(AP课程)。这是因为,大量专业化的实证研究表明,在影响大学新生一年级学业成绩的各项因素中,中学课程和AP课程的成绩居于最重要的地位,而入学考试成绩的相关性则相对不显著。
在最近的20多年里,美国大学招生学会每年在选定的一部分大学中对招生评价指标进行大规模调查分析。根据2010年的调查结果,约有95%的大学认为中学课程成绩非常重要或者重要,在所有评价指标的重要性中位居第一。与之相比,入学考试成绩的重要性只排在第三位,而且其作用正在逐年走低——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迫使美国大学理事会对SAT考试进行重大改革的原因之一。
其次,大学招生和中学基础教育的衔接极为紧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不会拿出专门时间复习备考,从而有效避免了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割裂。美国中学普遍不进行针对考试的大规模重复性训练,在高中最后一年,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主要花在对大学及其学科的了解和准备申请材料上——这本身就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教学和学校教育的连贯性。由于中学普遍实行走班制,教学特别是AP课程教学主要采取大学教学方式,学生很少面临上大学之后的适应性问题;三是学生顾问制度(counselor)。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会被配置一个学生顾问,其工作内容主要是指导学生选课、联络家长、心理辅导,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和大学,指导学生申请适合自己的大学和专业。学生顾问必须接受过专业训练,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背景,对学生的特点和状况非常了解。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时,大学非常重视学生顾问的意见。许多大学所要求的推荐信中,必须有一封来自学生顾问,其重要性往往超过任课教师。
第三,有效实现了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每一所大学都希望招收优秀学生。但优秀的定义是什么?仅仅是指学习成绩优异吗?美国大学并不这样看待问题。大量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学习成绩的生成往往和学生的家庭背景及成长环境密切相关。如果单纯依赖考试成绩作为大学招生录取的唯一依据的话,那么社会就将被世袭制和等级制所替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大学必须在招生录取过程中,针对那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弱势群体设计出对他(她)们有利的项目。大学招生不仅要看学生的成绩,还需要了解这些成绩是在何种条件和环境下生成的。
目前,中国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实行配额制,即通过“逆向歧视”,为贫困地区的学生分配专门的招生名额。配额制曾经在美国大学招生中短期实行过,但很快被迫废止。主要原因是,在对歧视问题高度敏感的美国社会,配额制很容易引起法律上的争议;另一方面,单纯根据地区和家庭经济条件进行配额而没有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大学很容易录取到不符合标准的学生,反而会将其置于另类和痛苦的境地。
但如果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大学就比较容易考查学生成绩不高的内在原因,的确可以把那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但本身优秀的学生选拔出来。比如,美国大学很看重学生所在的社区和中学。学校差一点没关系,关键是学生在困难的条件下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潜能;还比如,美国大学很看重学生父母是否接受过大学本科教育。如果是家里第一代大学生,往往会受到额外的关注。应当说,综合素质评价所提供的信息要比简单的配额制丰富得多。
第四,招生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这也许是中国大学和美国大学相比最大的差距所在。至少到目前为止,所有中国大学的招生工作人员都是非专业化和非职业化的。但在美国,招生是一门融心理学、教育学、统计学、测量与评价等多学科为一体的交叉学科,招生人员必须具备相关学术背景。如果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则必须要接受专业化训练才能上岗。在每年招生季开始之前,各顶尖大学都会对招生工作人员进行为期2~3周的高强度专业培训。由于热爱招生事业,许多人甚至终身以招生为职业。
美国大学招生专业化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最终录取决定一般由专业人员作出。教授虽然在招生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但录取与否的决定却往往要倚重专业招生人员的意见,有些大学甚至会完全排斥教授的参与。这是因为,许多大学认为,和研究生招生不同,本科招生更看重的是学生和学校价值观与文化的匹配度,以及日后的发展潜能。在这种情况下,教授本身的学术背景和偏好反而有可能干扰他(她)作出正确选择和决定的能力。
最后,作文是影响大学招生人员作出判断的重要因素,尽管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一般来说,美国大学会要求学生提供两篇短文,介绍自己的情况,有些大学也会给出具体的题目。大学可以通过作文来考查学生的思维和看待问题的观点,也以此来了解学生在真实世界中的生活,特别是他(她)们如何克服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经验丰富的招生人员往往善于从作文中发现适合的学生,并有能力判断出真假。由于作文在大学招生中的重要作用,美国学生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训练自己独立表达观点的能力,阅读和写作水平相对较高。这一点尤其值得中国大学招生时借鉴。目前,中国学生作文“假大空”的弊端令人深恶痛绝,语文教育的实际状况堪忧,最根本的原因恐怕在于作文并没有和他(她)们的真实生活产生实质性的联系。
美国大学招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对于基础教育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这套招生录取制度的引导下,中学普遍能够按照教育的本质规律去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学生发展比较全面均衡。这一点对于从根本上纠正中国基础教育“应试训练”倾向具有尤其重要的启示。当然,美国大学在实行招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实际上,它并不完美。如果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有益经验,并结合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招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于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而言,无疑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作用和影响。这恰恰是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秦春华)
□学生顾问在推荐信中的重要性往往超过任课教师
□作文是影响大学招生人员作出判断的重要因素
编者按:我国的高考改革配套方案规定,高中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将计入成绩。人们对此有一系列的担心:综合素质评价是否会因流于形式而无法拉开区分度?如果中学“集中突击”,或给关系学生造假,高校在录取时能否识破?本版编辑特请专门研究考试招生制度的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谈谈美国是如何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希望能给有关方面提供借鉴。
美国是世界上实行大学招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典型国家,几乎所有的顶尖大学都采用了这套已经运行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招生录取制度。
对于社会公众来说,大学招生录取的标准是什么?最终决定是如何作出的?尽管有一些零星资料和招生咨询顾问的介绍,但总体而言,这些都是大学的核心机密,既不对外公布,也不负责对公众作出解释,即使公立大学亦然。这一点受到美国联邦和各州法律的严格保护,除个别例外,公众对此也并无特别兴趣——美国人普遍没有非哪所大学不上的情结。那么,在实践中各大学到底是如何具体运行和操作的呢?
根据我们对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申请及招生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概括说来,这一招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具有如下五个鲜明特点:
首先,学业成绩是大学招生的首要标准。这个事实和许多中国人的认识相反。人们往往认为,美国大学招生并不看重学习成绩。实际上,这是对美国大学招生综合评价体系最大的误读。美国顶尖大学的确不太看重入学考试成绩——满足一定分数标准即可——但它们非常看重学生所修习的中学课程的数量、质量和成绩,特别是大学先修课程(AP课程)。这是因为,大量专业化的实证研究表明,在影响大学新生一年级学业成绩的各项因素中,中学课程和AP课程的成绩居于最重要的地位,而入学考试成绩的相关性则相对不显著。
在最近的20多年里,美国大学招生学会每年在选定的一部分大学中对招生评价指标进行大规模调查分析。根据2010年的调查结果,约有95%的大学认为中学课程成绩非常重要或者重要,在所有评价指标的重要性中位居第一。与之相比,入学考试成绩的重要性只排在第三位,而且其作用正在逐年走低——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迫使美国大学理事会对SAT考试进行重大改革的原因之一。
其次,大学招生和中学基础教育的衔接极为紧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不会拿出专门时间复习备考,从而有效避免了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割裂。美国中学普遍不进行针对考试的大规模重复性训练,在高中最后一年,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主要花在对大学及其学科的了解和准备申请材料上——这本身就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教学和学校教育的连贯性。由于中学普遍实行走班制,教学特别是AP课程教学主要采取大学教学方式,学生很少面临上大学之后的适应性问题;三是学生顾问制度(counselor)。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会被配置一个学生顾问,其工作内容主要是指导学生选课、联络家长、心理辅导,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和大学,指导学生申请适合自己的大学和专业。学生顾问必须接受过专业训练,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背景,对学生的特点和状况非常了解。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时,大学非常重视学生顾问的意见。许多大学所要求的推荐信中,必须有一封来自学生顾问,其重要性往往超过任课教师。
第三,有效实现了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每一所大学都希望招收优秀学生。但优秀的定义是什么?仅仅是指学习成绩优异吗?美国大学并不这样看待问题。大量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学习成绩的生成往往和学生的家庭背景及成长环境密切相关。如果单纯依赖考试成绩作为大学招生录取的唯一依据的话,那么社会就将被世袭制和等级制所替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大学必须在招生录取过程中,针对那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弱势群体设计出对他(她)们有利的项目。大学招生不仅要看学生的成绩,还需要了解这些成绩是在何种条件和环境下生成的。
目前,中国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实行配额制,即通过“逆向歧视”,为贫困地区的学生分配专门的招生名额。配额制曾经在美国大学招生中短期实行过,但很快被迫废止。主要原因是,在对歧视问题高度敏感的美国社会,配额制很容易引起法律上的争议;另一方面,单纯根据地区和家庭经济条件进行配额而没有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大学很容易录取到不符合标准的学生,反而会将其置于另类和痛苦的境地。
但如果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大学就比较容易考查学生成绩不高的内在原因,的确可以把那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但本身优秀的学生选拔出来。比如,美国大学很看重学生所在的社区和中学。学校差一点没关系,关键是学生在困难的条件下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潜能;还比如,美国大学很看重学生父母是否接受过大学本科教育。如果是家里第一代大学生,往往会受到额外的关注。应当说,综合素质评价所提供的信息要比简单的配额制丰富得多。
第四,招生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这也许是中国大学和美国大学相比最大的差距所在。至少到目前为止,所有中国大学的招生工作人员都是非专业化和非职业化的。但在美国,招生是一门融心理学、教育学、统计学、测量与评价等多学科为一体的交叉学科,招生人员必须具备相关学术背景。如果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则必须要接受专业化训练才能上岗。在每年招生季开始之前,各顶尖大学都会对招生工作人员进行为期2~3周的高强度专业培训。由于热爱招生事业,许多人甚至终身以招生为职业。
美国大学招生专业化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最终录取决定一般由专业人员作出。教授虽然在招生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但录取与否的决定却往往要倚重专业招生人员的意见,有些大学甚至会完全排斥教授的参与。这是因为,许多大学认为,和研究生招生不同,本科招生更看重的是学生和学校价值观与文化的匹配度,以及日后的发展潜能。在这种情况下,教授本身的学术背景和偏好反而有可能干扰他(她)作出正确选择和决定的能力。
最后,作文是影响大学招生人员作出判断的重要因素,尽管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一般来说,美国大学会要求学生提供两篇短文,介绍自己的情况,有些大学也会给出具体的题目。大学可以通过作文来考查学生的思维和看待问题的观点,也以此来了解学生在真实世界中的生活,特别是他(她)们如何克服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经验丰富的招生人员往往善于从作文中发现适合的学生,并有能力判断出真假。由于作文在大学招生中的重要作用,美国学生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训练自己独立表达观点的能力,阅读和写作水平相对较高。这一点尤其值得中国大学招生时借鉴。目前,中国学生作文“假大空”的弊端令人深恶痛绝,语文教育的实际状况堪忧,最根本的原因恐怕在于作文并没有和他(她)们的真实生活产生实质性的联系。
美国大学招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对于基础教育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这套招生录取制度的引导下,中学普遍能够按照教育的本质规律去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学生发展比较全面均衡。这一点对于从根本上纠正中国基础教育“应试训练”倾向具有尤其重要的启示。当然,美国大学在实行招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实际上,它并不完美。如果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有益经验,并结合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招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于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而言,无疑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作用和影响。这恰恰是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秦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