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新闻资讯 > 学习资讯 > 高考地理拉丁美洲居民的复习知识点

高考地理拉丁美洲居民的复习知识点

时间: 睿柠1003 分享

高考地理拉丁美洲居民的复习知识点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和风貌,拉丁美洲的居民也有独特的文化。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高考地理拉丁美洲居民的复习知识点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高考地理拉丁美洲居民的复习知识点介绍

  (1)人种复杂

  拉丁美洲人种复杂,混血种人占一半以上,其次是白种人、印第安人(黄种人)和黑人。成因分析:拉丁美洲当地居民原为印第安人。16世纪以后,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殖民者大量侵入;他们又从非洲掳掠、贩卖黑人,来这里的矿山、种植园当奴隶。此外,还有少数为来自亚洲的印度人、华人和日本人。几百年来,白人、印第安人、黑人等互相通婚,他们后裔中的大多数人成为今日拉丁美洲的混血种人。拉丁美洲人口有4.8亿(1996年)。有的是印欧混血种,有的是黑白混血种等。

  (2)两种主要语言

  拉丁美洲大多数国家通用西班牙语,巴西通用葡萄牙语。

  (3)人口分布很不均匀

  拉丁美洲是各大洲中人口密度较小的一洲,但人口分布很不均匀,①西印度群岛、巴西东南部、阿根廷沿海等地区经济发达,气候条件好,开发历史较早,人口稠密;②广大的热带雨林地区、内陆高原和沙漠地区,由于条件恶劣,人口稀少;③热带地区人口和城市多分布在气候温和的高原上。如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就位于海拔2200米的墨西哥高原上,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亚位于巴西高原中部。

  (4)人口增长迅速

  ①拉丁美洲人口增长迅速,人口自然增长率仅次于非洲。

  ②城市化发展较快,大城市畸形发展,墨西哥城、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和布宜诺斯艾利斯人口都超过1000万。其中墨西哥城的人口为2200万(含卫星城)(2005年),是目前世界最大城市之一,人口增长速度在世界大城市中占第一位。

  高考地理的重点知识

  水力资源是否丰富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河流的水量,二是河流的落差。一般来讲,水量越大,落差越大,水力资源越丰富;反之水力资源越贫乏。

  流域开发建设与综合治理的分析思路:先要充分利用案例提供的各种数据、图表(气温变化曲线、降水量柱状图、地形剖面图等),对流域内的自然状况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全面的分析,得出流域开发的有利条件和制约流域发展的不利因素。再根据有利因素制定流域发展的方向,根据制约因素探索综合治理的对策。

  影响河流航运价值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河流径流量大小与季节变化、河水的流速、河流的通航里程;影响河流航运价值的经济因素主要有流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城市的数量。

  流域综合治理的一般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可简要归纳为:山环水绕,平原内孕;气候冷湿,森林?茂密。

  不要错误地认为,只有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的地区才属湿润区。东北的北部和东部地区,虽然年降水量不足800毫米,但由于该地的纬度较高、蒸发量小,因此地表仍较湿润,也属湿润区。????

  以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出现在春季,并不是出现在夏季,这是因为夏季气温虽然较高,融雪能力很强,但此时地表已无积雪。

  分析沼泽的形成原因,可从水的来源、去处两大方面进行。沼泽的形成,一般是由于水的来源丰富,如降水丰富,易出现洪涝等。另外也因为水不易排走。

  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是东北地区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

  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突出特点为: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和地区专业化生产。

  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一般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1)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的农业类型以及适合种植的农作物。

  (2)综合考虑该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如科技、交通、市场等方面,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较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基本无害的一部分。

  (3)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4)关注重要农业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问题及发展障碍。

  荒漠与荒漠化: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量非常少的地区或自然景观,它包括沙漠、沙地、戈壁等。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现象,是一个变化过程,其结果可能出现荒漠景观。

  我国的土地沙漠化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石漠化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盐渍化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和华北平原,冻融荒漠化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

  荒漠化常与贫困相伴。土地荒漠化严重的地区多是我国贫困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

  荒漠化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和潜在的自然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

  在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气候因素的变化,特别是降水量的变化,往往影响着荒漠化的进程。

  人类活动在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当地能源缺乏,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严重。该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城市较多,而且这里土层薄,一旦发生水土流失,就难以治理,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远大于黄土高原。

  高考地理热门考点复习

  1.大气环流

  (1)概念: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2)成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驱使大气不断地运动、输送和交换热量。

  2.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

  (1)三圈环流

  成因: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组成:a低纬环流、b中纬环流、c高纬环流。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气压带: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

  风带:E东北信风,风向为东北风;F盛行西风带,风向为西南风;G极地东风带,风向为东北风

  3.三圈环流图及低纬环流示意图

  ①低纬环流形成于赤道和北纬30°之间;中纬环流形成于北纬30°~60°;高纬环流形成于北纬60°~90°

  ②赤道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使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高空形成高压;北纬30°的地面形成高压的原因是:来自赤道上空向北流的空气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由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在北纬30°附近偏转变成自西向东的西风,导致“堆积效应”;北纬30°附近的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4.而在北纬90°,由于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形成了极地高气压带;在两个高气压之间的北纬60°,则形成了副极地低气压带,它的形成与来自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有关。由于这两支性质不同的气流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轻的气流便爬升到冷重的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上升到高空后即向南北分流,其中向低纬方向流动的高空气流,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上空,随后转为下沉气流,这样便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中纬环流。

  5.而向高纬方向流动的高空气流,在极地地区下沉,于是便在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形成高纬环流。致使北纬60°附近的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猜你感兴趣:

1.高中地理南美洲高考常考知识点

2.2017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基础归纳

3.高考地理重点知识复习大全

4.高考地理文化知识专题复习

5.2017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

381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