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新闻资讯>学习资讯>

潮州的中元节风俗有哪些

时间: 燕妮639 分享

农历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节”。中元节是佛道二教共同的节日,也是与儒家相通的节日。道教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并以中元节为地官判别人间、鬼域善恶的日子。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潮州的中元节风俗有哪些,希望大家喜欢。

中元节


点击获取更多“中元节”相关内容

中元节的习俗有哪些

关于中元节风俗习惯大全

关于中元节的饮食习俗大全

中元节的习俗是什么有哪些祭品


潮州的中元节风俗有哪些

传说,从七月初鬼门关开门,地府的孤魂野鬼纷纷跑到人间游荡。于是,人们在中元节这一天除祭祀先人外,还要大规模赈济孤魂野鬼。据《乾淳岁月记》载:“七月十五日,道教谓之中元节,各有斋醮等会;僧寺则以此日作盂兰盆斋,而人家亦以此日祀先。”

佛教则以佛祖释迦牟尼在此日投胎,四月初八出生,故称七月十五日为寄生节,因而要在这一天报母恩,所以此节也称为报恩节。后来又因为佛门弟子目连救母也在此日(据《盂兰盆经》所说,目连尊者得知母亲死后在“地狱”受苦,如处倒悬,就跑去求佛救度,佛即让他在七月十五日,即是夏季僧众安居终了之日,备百味饮食,供食十方僧众便可解脱)而沿为施孤普渡的习俗,故又称为盂兰盆会或盂兰胜会。这节日在初唐已相当流行。据史载,唐太宗李世民统一天下后,曾在中元这一天,作万缘超度的盂兰盆会,征召僧尼二万余众,超度了七七四十九天。佛道两家都在这一日祭起法器,为阴阳世界做功德,故被民间融为一体。

这个节日也是和儒家相通的。佛道两家都在这一日建醮做功德法会。儒家强调重孝道,当父母在生时,做儿女的自应当亲奉甘旨;当父母死后,也要“祭如在”,跟父母在生时一个样。故儒家倡导对祖先春秋二祭之外,中元节也可祭祖先。这样,中元节便是佛、道、儒三教合流,融为一体了。

在潮州人心目中,中元节的隆重仅次于春节清明。对历史的崇敬之意,对祖先的缅怀之情,在潮州人质朴的情感中汹涌奔流。人们通过种种特殊的祭拜方式,将这种情感释放得酣畅淋漓。

农历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节”。中元节潮俗称“鬼节”、“七月半”、“祭孤”,潮人有施孤、祭祖、抢孤、放焰口、演戏、游灯等民俗活动。

一、普渡施孤

潮州华侨众多,死于侨居地而无子孙祀拜者,被乡亲视为孤魂。潮州“中元节”多有施孤普渡之俗,以尽行善之意,延续至今。

这个节日,一般认为是根据佛经上的“目连救母”故事演化而来的, 其典出自《大藏经》:释迦牟尼十弟子之一的目连尊者被地藏王度出家后, 其母却为人歹毒,恣意非为,诽僧谤佛。王在一怒之下,将她打进地狱受苦,又将她放进饿鬼群中,不给她吃东西。当目连得知她的母亲正在第六 殿受倒悬之罚后,立即盛饭给母亲吃。但饭刚到口,立即变成炽热的灰炭, 烧得嘴巴起大燎泡。目连不解,跑去问佛祖。佛祖说她母亲生前罪孽深重, 罪恶万端,该受此罪。如要解救她,除非目连广行好事,赈济贫苦。目连尊教行事,其母方才得食。于是这种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中元节此日,民间普遍的活动是施孤普渡,为一些阳间没有亲属祭拜的孤魂进行施祭,使其尽早投胎转生,以尽行善之意。这一天,人们往往在街头巷口搭起法师座和祭孤堂,设起普渡坛。普渡坛中央悬挂着“盂兰盆会”的横幅或三官大帝像。祭孤台上立着几块灵位,有“男孤魂之位”和“女孤魂之位”,这是召唤各方没有主儿的“饿鬼”前来受祭。为了怕施食时“小鬼”抢不过“大鬼”,还特设“儿童男女孤魂之位”的灵牌。抗日战争胜利后,人们还增添了一块“抗战阵亡将士”的灵位,招请那些为保家卫国,防御外敌入侵而牺牲的战士。

在坛前边摆有上下两层桌子:上桌放一个斗灯,下桌放神像、香炉之类。斗灯内放白米、古剑、铜镜、剪刀、小秤等物,以作避邪之用。另外,坛前还特设一排长桌,以供民众摆牲之用。中午过后,各家各户便挑起三牲、粿品、水果、纸钱、衣帽、竹笠等祭品前来祭拜。主事者分别在每一件祭品上插上一把黄、绿、红各种颜色的三角纸旗,并写上“盂兰胜会”、“甘露门开”等字形,以作纪念。之后便请和尚、道士各念其经,进行祭拜,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祭拜孤魂野鬼后,主持人便将祭品或物牌子向棚下抛掷,让那些贫苦者抢夺,这叫做“抢孤”。据记载,清代潮阳县祭孤时,还出现买犁耙、水车、家具,甚至买下穷家女孩子,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撤下,买不起家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之现象。抢孤者有将织成漏斗形状的网袋,用竹圈将口张开,装上柄,名叫“孤承”,以承接棚上抛下的东西。在孤棚前都立有一纸糊的青面獠牙鬼王(也称为孤王)。据说是过去施孤时,各方饿鬼云集,互相抢食,秩序混乱,观音大士想加以制止,可谁也不理他。结果他只好变成鬼王,展威弹压,处理了一些欺凌弱者的恶鬼,才恢复秩序。因此后来每次施孤时,就一定要糊孤王镇坛。

潮俗在中元节,也要祭祀祖先。潮州的施孤普渡,不限定在这一天;不过这一日是正日,比较隆重。一般的,由善堂或父母会等组织善信备办三牲粿品到义冢埔去修整裸露孤骨和祭拜,隆重者举行盂兰胜会,搭孤棚(祭坛),陈列大量三牲粿品、酒饭、纸钱、纸扎衣物,请和尚、道士到来念经、主祭。祭品除上述食物外,还有衣帽、竹笠等等,甚至还有活猪、活羊和耕牛。祭拜之后,散发实物,或编号散发竹签牌子,让观众去抢,这就是所谓抢孤。此例俗,解放前以潮阳县最为隆重,是很浪费的迷信活动。潮州华侨众多,死于侨居地而无子孙祀拜者,被乡亲视为孤魂,多有施孤普渡之俗,延续至今。

在潮阳一带,传说过去有一个姓许的地主,欺压百姓,无恶不作,逼得百姓忍无可忍,于是秘密举事,乘盂兰盆会之举,杀死了土豪劣绅。后来,起义被镇压下去,人们为纪念这些义军,在七月十五日这天,也设孤棚普渡死者。

此日午后,人们纷纷抬凳搬桌,放在家门口,然后将祭品放在上面。祭品上遍插香火,拜后将香火插满沟边路旁,含有遍济四方之意思。这些香火是祭祀“孤爷”(孤魂野鬼的美称)的,不允许小孩乱拿。因此,常有大人吓唬小孩说:“若是偷拔香火,半夜要尿床子。”但常有一些调皮的小孩则不管大人的话,而大把大把地将香火拔走,用以制作玩物。

近几年来,中元节很多迷信活动在潮州已成为历史陈迹,施孤普渡活动也已简化,而盂兰胜会在潮人聚集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港澳等地仍很盛行,这与旅外潮人重视纪念客死他乡的乡亲和超度孤魂野鬼有很大关系。潮州不少乡村,如澄海,中元节施孤普渡已较前大为简化。

二、放焰口

蔡泽民的《潮州风情录》还提到一种燃放“水灯”的习俗,就是在放大焰口时,要派船溯韩江至距城百余里的三河坝,赶在仪式开始前,边返 航边点燃一只只用大陶钵制成的豆油灯,并把它们放下江里,意在引领八方孤魂野鬼前来受祭。

当法师高坐祭台之上,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一帮僧众诵念经文后,便将座边一盘盘面桃子及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便称为“放焰口”。“焰口”传说是印度的一种饿鬼的名称。这种鬼喉头细如针孔,常出口喷火焰。法师诵经是使他们的喉头放开扩大,才能咽得下食物。

潮州城中放焰口时,还要派船溯韩江至距城百余公里的三河坝,赶在仪式开始前,边返航边点燃一只只大陶钵制成的豆油灯,并把它们放下江里,用意为引领四面八方孤魂野鬼前来受祭,这称之为放“水灯”。故清嘉庆《澄海县志》云:“(中元节)至晚营斋于焰口施食,放水灯照冥”。

三、拖死鬼

“拖死鬼”即通过神巫请死去的人来对话。这个神巫通常是妇女,人 们用布蒙上她的眼睛,点上香,周围的人念咒,使其入迷。咒云:“观音 渺渺在海中,法身去到普陀山。脚踏莲花千百瓣,手(扌克)杨柳来娶童。 铜(口禾)硬硬铸成锣,铁(口禾)硬硬打成刀。童姐硬硬阿娘娶,阿娘娶 童来踢跎(游玩)。去到六角亭,六角亭下香花莹,六角亭下着捧手,深深 捧手拜神明。去到奈河东,脚松手亦松。去到奈河桥,脚摇手亦摇。桥顶 叫娘娘勿听,桥下叫娘娘快行。去到花园花园中,去到魂树引魂人。“当 发现神巫昏昏似睡时,即念”一步催,二步催,催童姐,脚行路,手放开; 一步吼,二步吼,吼童姐,脚行路,嘴开口。“于是神巫就成了人鬼对话的 媒体,人们可以通过她同死去的人谈话。当”死鬼“拖完时,即念”日落 西山是冥昏,家家处处人关门,鸡鹅鸟鸭上条了,请阮童姐回家门。“这 样才能使神巫解除昏迷状态,让其清醒复原。这种民俗显然是一种迷信活 动,但民间信者不少。除了七月,其他月份也有人请神巫”拖死鬼“,民 间有不少巫婆便是以此为谋生手段的。

四、演戏助兴

昔时,潮安、潮阳等地乡民乘盂兰胜会日子的机会,宰杀牲畜,同时请戏班来演剧助兴,颇为热闹。清光绪《潮阳县志》云:“(中元)醵金演剧,乡俗尤甚。”可见,清代潮阳乡村中元节演戏很盛。不过中元节演戏多是演给有钱人看的,无钱人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谈何有心赏戏呢?故有民谣曰:“有钱来看戏,无食去抢孤”。中元节演戏与平时游神时节演戏相比也显得较为冷冷清清。这是因为神仙毕竟是高人一等,而鬼是会使人害怕的,所以盂兰胜会的演剧,没有酬神演剧那么热闹。

五、游灯

旧俗,潮安等地中元节此日午后,小孩子忙着赶制鲤鱼灯,他们要模仿上元(元宵)节游灯,做一个小小的游乐。有些人把家中的竹箸,竖上一个鲤鱼粿,再在粿的身上,增插各色彩旗、香枝、蜡烛,点起火来,便算是简单的小鲤鱼灯了。年小的要大人代制,年纪稍大的则能够自运匠手;有些人别具心裁,经精作巧制出来的鲤鱼灯,极为美观;有些人先用番薯雕成鱼形,或者是飞禽走兽的形状,再染彩上各种颜色,维妙维肖;有些人先用面块搓成形上色后也极为好看,缀一彩旗香烛,火光美丽可观,也算是一种美术品;更有意思的是有些人用麻骨制成灯架,糊以透明蜡纸,内点明蜡烛,也算作提灯。此外,还有一种叫灯球的,普通是用荆棘所生的刺重子(跟朴子差不多),插上纸旗香火,从子心穿着一条几尺长的韧绳,可以任意的提起来,摆动盘旋,叫做摆灯球。当摆旋时,火花成为联串的长条,在眼光上起到变幻的作用。每当傍晚人们到户外时,便可看到小孩子们的鲤鱼灯、雕鱼灯、纸灯、灯球,觉得四处红光片片,烛火耀彩。特别是灯球的纸旗,摆起来索索作响,点缀静夜的热闹,也有一番情趣。不过,七月十五早给人们认为是鬼节,故这一夜,不准孩子在附近游玩至深夜,而且要早点睡觉。这样,在游灯戏乐上,不免披上一层灰色的阴影,然而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民国沈敏《潮州年节风俗谈》)。

六、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于是,孩子们常喜欢悄悄跑到别家门口偷割“稻谷”,并常因此而引起家长们的争吵和动武。清乾隆《普宁县志》载该县中元节“至夜插香列烛于路”、“农民插竹挂纸钱于田中以祈谷”。七月半正值水稻扬花季节,此俗或许是农民祭稻谷之神,或许是祈鬼灵以助农事。

七、果实许愿

旧社会私人的树木果实常被盗摘。于是,有些人便别出心裁,在果树上贴上“施孤圣果”之类的标志,许愿将树上的果实为施孤之用,这样便没有人再敢盗摘了。据说盗摘的,鬼神便会出来交涉,那些盗摘果实吃的人,不免有生病之危险。这样,这果树倒因迷信而得到保障。不过也有例外,若逢着那些比鬼还凶———“鬼都不怕”之人,他是不认告示的。有些老贼就专门要光顾这些圣物鬼物,这样老贼也就成了破除迷信者。

现今,中元节很多迷信活动在潮州已成为历史陈迹,施孤普渡活动也简化,而盂兰胜会在潮人聚集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港澳等地仍很盛行,这与旅外潮人重视纪念客死他乡的乡亲和超度孤魂野鬼有很大关系。

其实,不只中元,许多传统节日都在发生着变化,有的淡化,有的更浓郁,而有的则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内涵。每一种习俗都是一块块跳动的文化胎记,记录着这个时代的鲜活情感,在传承中变化,在变化中传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至成为历史……

潮州的中元节风俗有哪些相关文章

2021中元节有什么禁忌

2021中元节烧纸五大讲究

2021中元节是什么意思

2021中元节的禁忌注意事项

2021中元节的八大禁忌

2021中元节有什么含义

2021中元节是什么

新加坡中元节习俗介绍2021

中元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

中元节的习俗有哪些

171797